東梁
“文心”是中國文人畫氣韻的源頭與內在要求,而“依仁游藝”則強調中國藝術的道之層面。
孔子有云:依于仁,游于藝。以“文心游藝”這四個字作為上海朵云軒藝術館“海上青年畫家五人展”的主題,也體現了一種對于當下中國畫的思考、態度與不一樣的追求。

牛孝杰作品《我心素已遠》。
“文心”是中國文人畫氣韻的源頭與內在要求,而“依仁游藝”則強調中國藝術的道之層面。中國文人畫的重視學養之深,追求品格之高,講究筆墨之妙,源于兩漢魏晉士林之風,始于唐,成熟于宋元,后逐漸成為中國藝術的主流。雖然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使得中國畫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尤其是數十年來西式的美術教育讓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面臨危機,然而,作為中國藝術的重鎮,在上海年輕一代的中國畫家中,對于文心與筆墨的追求從來代不乏人,而此次展覽的五位畫家無疑是其中代表之一。
這五位青年畫家,立足傳統,醉心筆墨,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朱忠民又名大羊,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浦東新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作品筆墨精到,意境深遠。顧村言現為《澎湃新聞·藝術版》主編、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畫師。他所主編的《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曾是國內體量與影響最大的藝術周刊,近年撰寫大量藝術評論與隨筆文章,出版多部著作。甘永川則是南京書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學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青年藝術沙龍成員、國家二級美術師,其作品淡雅娟秀,個人風貌強烈。牛孝杰是上海美術學院中國山水畫創作及研究方向博士,師從盧輔圣先生,任教于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兼職于上海中國畫院信息資源部,研修于上海中國畫院高級研修班,多作山水,筆墨精到,饒有古意。徐旭峰是參展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80后”代表,現供職于上海書畫院創研部,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雜志策劃編輯、海上繪畫流派數據庫負責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成員。
宋元以來的歷代文人畫多為文人之余事,強調文化修養與超然物外的心境。頗有意思的是,此次展覽的五位畫家背景不同,除了一位是專職畫家,其他或從事藝術編輯,或供職于經濟單位,或于高校授課,或于畫院整理史料,繪畫多是其工作之外的余事與愛好。從這一角度而言,對于藝術,他們多有著一種真正超越于功利之外的喜愛與追求,而其作品中多如元代倪瓚所言的“聊寫胸中逸氣”。所以,在呈現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可見出畫家綜合性的文化修養:注重詩文修養與畫之境界,兼擅書法,強調書畫同源,且更可見到作者的自作詩文與大段畫跋——這在當下年輕畫家中并不多見。而這樣的追求在當下商業化的時代的確彌足珍貴。除了高質量的展覽外,本次活動還邀請著名藝術家鄭重、蕭海春、樂震文、陳翔、徐明松、何曦、丁一鳴、邵仄炯等共同就海派青年畫家的藝術成就與發展進行學術研討,在藝術層面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幫助與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展覽也是百年老字號朵云軒成立藝術館后,首次自主策劃的年輕中國畫家群展,這也體現了朵云軒對于有著自己獨立追求的年輕藝術家的支持與重視。在朵云軒107年的歷史中,對中國書畫新秀的支持從來就是一段佳話:上世紀早期張大千初來上海,朵云軒介紹他投名家曾熙門下;沈尹默不為人知時,朵云軒慧眼識才,大力推介,助其聲名鵲起……如今,前輩先賢風骨猶存,且看朵云軒推薦的五位年輕畫家用他們風格不同卻都具“文心”的畫作帶給我們新年全新的“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