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基層氣象臺站綜合改革在中國氣象局推進下正在深入進行,其中縣級局如何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h級局所處情況各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地理氣候特點等差異),因而不可能、也不應該有統一的發展模式。各縣級局只能因地制宜、選擇性的借鑒他人經驗。縣級局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摸索和實踐的過程。
針對目前的公共氣象服務,通過對自己局站情況的把握,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從服務對象上,對于不同的服務對象,服務的側重點和發展方向應有所區別。對于決策氣象服務,其側重點是提高服務的針對性、敏感性、綜合性和時效性。做好決策氣象服務是縣級局的工作重點,尤其是要進一步增強縣級局公共氣象服務的敏感性。如災情調查收集上報的及時性,預警信號發布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等。而不能某縣出現了氣象災情,新聞媒體都報道了,縣級局還不知道,造成被動局面。對于公眾氣象服務,其側重點是實現服務的多樣性、精細化、高頻次和廣覆蓋。
其次,縣級局公共氣象服務是公共氣象服務事業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公共氣象服務工作的落腳點。各地縣級局應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需求、地理環境及天氣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做好縣級局公共氣象服務工作。
縣級局公共氣象服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包括編制縣級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加強氣象災害信息收集上報,開展氣象災害普查、調查;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建立基層氣象災害防御隊伍;增強氣象災害應急保障能力,按照中國局要求,組建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加強縣級氣象部門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建設
同樣的天氣過程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對不同行業和人群的影響有著明顯差異。氣象服務系統如果僅僅是在“閣樓”中提供觀測和預報產品,而不能夠準確掌握災害性天氣影響區域的各種情況,就難以提供有價值的、針對性強的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要能夠通過對天氣形勢的把握,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對災害性天氣引發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及其對交通通信設施安全、基礎設施安全、城鎮鄉村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進行評估、分析和預警。將氣象服務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有機結合起來,建立面向實時氣象防災減災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并探索對外發布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產品的新機制,逐步實現由災害性天氣預報向氣象災害預報的延伸。
公眾氣象服務:為公眾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服務,向公眾普及氣象科普知識等。在城市,要依托精細化的預報產品加強服務產品的深加工和包裝,不斷滿足用戶精細化和個性化需求,實現公眾氣象服務精細化;在農村,要充分利用各種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各種社會資源與傳播載體,解決服務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
農業農村氣象服務:包括強化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氣象服務能力,加強對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氣象服務等。要推進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大力發展氣象為農服務業務,充分發揮縣級氣象部門和基層氣象信息員的服務主體作用,推動公共氣象服務向農村延伸;要繼續深入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目前“兩個體系”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扎實推進“兩個體系”建設,繼續健全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并帶動地方政府加強對氣象為農服務的組織領導、加大對氣象為農服務的資金投入、出臺有利于氣象為農服務的政策措施,力爭形成強大的氣象為農服務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要積極探索建立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管理新體制,強化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要通過試點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編制和經費預算的縣級氣象防災減災中心,將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信息員等工作經費、人員經費和氣象災害防御相關設施建設和維護等項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氣象部門為技術支撐,以縣級氣象防災減災中心為核心,以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為載體,以氣象信息員等社會力量為主體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形成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長效發展機制。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服務: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在上級氣象局指導下,開展突發公共事件事發點氣象條件監測服務;開展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氣象預報服務等。
專業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必須強化科技支撐,從基礎能力上改變專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不高,服務產品不“專業”的狀況;同時要進一步拓展專業氣象服務領域,從服務需求出發,發展涵蓋氣象高影響部門的專業氣象服務。
上述幾個方面工作是目前縣級局有條件做、可以做、而且也能夠做到的。事實上,各地的一些縣級局已在這幾方面做了許多富有探索性的工作,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氣象服務活動,并初步摸索出一些經驗。如:
(1)河北省遷安市氣象局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的需求,構建完善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更好地為推動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他們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及防災減災需求出發,注重基層調研、走訪,在切實了解全市各區域、各行業及各部門對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幾年努力,初步建立了以氣象綜合觀測、人工影響天氣、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輸三大系統為支撐的地方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為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而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支撐。
(2)浙江省德清縣氣象局服務新農村改革發展的經驗。該縣氣象局以創建全國首個新農村氣象工作示范縣為契機,在全國率先編制和出臺了首個縣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積極推進以“強化四項保障、實施四項工程、建立四項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了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以上縣級局結合本地特色開展公共氣象服務工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與方法。各地縣級局應該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實現基層臺站公共氣象服務的多樣性、有效性、廣覆蓋,提升基層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好的服務要有好的技術支撐,加強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建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