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興
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磨合既有沖突也有融合。漢族文化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滿族文化,漢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滿族文化的進程。滿族文化在其表面上看來沒有漢族文化的蹤影,但是在其內部的文化卻深深的被漢族文化所感染。在黑龍江地區滿族文化尤其具有特色,東北地區的地域文化既具有漢族文化特點也具有滿族文化氣息。在這樣的條件下,少數民族的文化正在逐漸與漢族的文化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彼此的發展,我國的民族文化正在朝向以漢族文化為主的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方向邁進。
關鍵詞:滿族文化;漢族文化;文化交融
一、前言
全球經濟迅速發展,全球一體化的腳步正在進一步邁進,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增多,各國之間的交流包括文化、經濟、政治交流。在這種狀況下,文化交流雖然說有諸多益處,但是也存在著種種問題。比如文化沖突及文化碰撞問題,人們要想適應外來文化還需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如此,那么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國的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能夠彼此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所要探討的。
二、滿漢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文化交流一定會出現文化沖突,雖然滿族及漢族文化屬于中國的民族文化,但是滿族文化以前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所以說在如今的文化交流中必會出現一定的碰撞。
隨著時間的流逝,滿族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逐漸成熟且根深蒂固。滿族文化在黑龍江地區逐漸變的比較的穩定并且擁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及文化氛圍。漢族文化與滿族文化曾經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兩者比較欠缺溝通,因此兩者在文化方面一直是有一些隔閡的。眾所周知,從清代以來黑龍江地區就是滿族人的聚集地,并且不允許漢人私自隨意的出入滿族聚集之地。所以在黑龍江地區漢人還是比較少的,由于人數上的差距,滿族文化才得以生存發展,同樣也是由于滿族文化的排外心理,才會使得滿漢文化不能互相交流與融合。
滿族文化在黑龍江地區盛行了一段時間,后來便逐漸的衰敗。在清朝后期,為了加強邊防,清朝政府便改變了政策,漢族人逐漸的進入關東地區,黑龍江地區滿族人的數量逐步的減少。隨著滿族人的減少,漢族人的增加,滿族文化逐漸衰弱,漢族文化逐漸強大,因此就出現了滿漢文化的沖突。 文化就是在不斷的碰撞以及沖突中逐漸融合和發展的,兩者在這期間不斷的改變兩種文化的界限,隨著時間流逝,這兩種文化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不明顯。隨著清朝的滅亡,黑龍江地區的漢人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漢族文化在黑龍江地區占據了優勢。滿族及漢族雙方逐漸調整自己對文化的理解,在這期間隨著兩者的碰撞和磨合,雙方的文化逐漸融合,朝著共同發展的目標前進。
三、滿漢文化發展的方向
滿族文化合漢族文化的發展歷程正是人類生存發展中普遍的文化現象。不同的文化之間發生碰撞與沖突,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會出現某些群體產生文化變遷,這就是所謂的涵化現象。與同化的不同之處是,涵化是兩種文化接觸而發生的文化變遷,同化指的則是兩種文化接觸后,一種文化被另外一種文化所代替,也或者說兩者融為一體。涵化則是兩種文化共存,但是弱者會向好的方向變遷,促進弱者的發展。我國的滿族和漢族之間就是涵化的關系,并不是漢族把滿族給吞并了,滿漢之間進行著互相的學習交流以及磨合,并且會根據自己民族發展的需要而借鑒對方的長處及優點,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涵化過程在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民族文化涵化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發展。
滿族自清代以來就處于特殊的地位,但是隨著漢人的入住,滿族文化變遷的程度加深,雖然滿族文化一直對漢族文化處于相互融合發展的狀態,但是滿族文化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漢族文化有很大的影響。黑龍江地區的滿族文化和內陸的漢族文化雖然一直處于不斷的碰撞狀態,但是滿族文化一直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影響,始終保持積極狀態。滿族文化在涵化的同時,自身的文化受到巨大的沖擊,但是在不經意間也對漢族文化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滿族文化為特色來對中華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如今的很多東西都是滿族文化的功勞,例如我國的國粹京劇文化、女子服飾旗袍的出現,這些都是滿族文化的功勞。
結語:中國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這是我國的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漢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文化在不斷沖突和碰撞中逐漸的磨合,而不是簡單的同化過程,而是一個高層次的涵化過程。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優勢以及特點,因此能夠影響其他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加強與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覺,以此來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繁榮促進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國明,浴桶.跨文化適應理論構建[J].學術研究,2012 年(1):130.
[2] 楊晗.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1):142
[3] 李紅雨.清代滿洲民族的文化進程與文化涵化的一種范式[J].滿族研究,2014 (3) : 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