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瑞娟
摘要:《西廂記》中紅娘的作用除了是個丫鬟,還是故事情節發展的一條明線,紅娘既是劇情中一個重要的人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逾越了劇情的實際內容。《西廂記》中紅娘存在的意義價值,就在于無論是在戲臺之內還是戲臺之外,紅娘在一定程度上都滿足作者對于該人物劇情所寄予的所有期望。紅娘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媒介作用,當劇情人物互相出現矛盾沖突時,紅娘會在第一時間將矛盾和沖突化解。
關鍵詞:紅娘;存在意義;劇外觀眾;意義研究
1.《西廂記》
《西廂記》作為中國古典文化藝術中一顆璀璨明珠,其中犀利的語言表達和先進的人物思想,也來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前來觀看。《西廂記》最初的劇本是作為舞臺劇表演的基礎藍本,其中蘊含的獨特的文化不僅僅在于沖破了封建禮數,還表達了年輕人對于愛情的向往和追求。《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用極其諷刺的語言,將傳統封建思想對于愛情的束縛描寫的淋漓盡致。《西廂記》中的主人公張生和崔鶯鶯,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同傳統封建思想作斗爭,這是《西廂記》中的主旨內容。紅娘是西廂記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物,紅娘在西廂記中的身份地位都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細節方面的設計都展現了作家王實甫的文學水平。
2.紅娘存在的積極意義
2.1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紅娘就像一張網,將西廂記中的所有人物串聯在一起,張生與崔鶯鶯因為紅娘而互相結識,雖然在故事中紅娘的身份和地位相對低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快速發展。作者對于紅娘的人物性格設置,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歡和熱愛,根據她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決定了她的地位不可以過于尊貴。紅娘本來是老夫人派去伺候主子的,正是因為這一故事情節的設定,導致了她和崔鶯鶯在故事中有所羈絆。崔鶯鶯認為紅娘是老夫人派來監視自己的,所以在內心深處對她有所防備,最后經過長時間的認識,紅娘和崔鶯鶯在心靈上溝通逐漸增多。
2.2完善故事中人物的關系
紅娘就像一張網,將西廂記中的所有人物串聯在一起,紅娘在其中很好的維持著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在故事中,老夫人需要報答張生,需要紅娘在其中作為牽線搭橋,經過長時間的交流與溝通,紅娘便成為張生與崔鶯鶯的交流橋梁。崔鶯鶯與張生之間的愛情故事可謂是多翻波折,并且他們之間感情的變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紅娘,紅娘能非常細致的感受到張生和崔鶯鶯感情的細微變化。
3.紅娘存在的消極意義
3.1打破劇情的靜態狀況
造成西廂記劇情高潮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點就是張生和崔鶯鶯雙方之間存在的矛盾不可調和,他們兩個人同時代表封建社會中的兩大社會階級。另一點就是由于封建傳統社會中存在著階級歧視,在人物內心存在著積郁的心情,由于紅娘在其中作為矛盾的緩解者,所以導致劇情一直無法達到高潮。
紅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媒介作用,她一直不斷地消解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矛盾,張生和崔鶯鶯內心中也存在著劇烈的抗爭。他們作為年輕人渴望愛情的甜蜜和美好,但是因為傳統封建思想的困擾,他們無法光明正大的延續自己的愛情。而紅娘在其中就恰恰扮演著雙方溝通的橋梁,紅娘在劇情中的存在打破了里動態的結果,他經常幫助崔鶯鶯和張生相會。
3.2戲謔化的表現了作者的主體思想
紅娘在西廂記的人物構造,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作者戲謔化的表現,由于歷史所牽涉的原因,元人在剛剛進入中原的時候,種族之間的矛盾十分激烈。科舉制度的漸漸沒落致使,當時許多的文人墨客社會地位大大不如從前,從前文人墨客不屑一顧的民眾群體,如今卻又被迫回歸到他們的身邊,心中難免抑郁不平難以適應。紅娘在西廂記中的起初構造主體,就是為了表達作者戲謔化的主體思想,借紅娘這一特殊的角色,表達自己對當時社會變更的看法。
3.3忽視真實社會中的矛盾存在
西廂記中對于鄭恒的命運,在處理上有些過于戲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只是把他當做推動劇情發展的助燃劑,在真實性上確實也沒有必要深究。鄭恒并非是在一開始就出現的,而是在西廂記的中途才突然出現的,并且出現了很短時間后就突然死亡了,不僅為故事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還推動了故事情節的飛速發展。紅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媒介作用,她一直不斷地消解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矛盾,張生和崔鶯鶯內心中也存在著劇烈的抗爭。這些人物的設定都忽視了真實社會中的矛盾存在,雖然紅娘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走向成功,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是無法實現的。
結語:綜上所述,《西廂記》中紅娘存在的意義價值,就在于無論是在戲臺之內還是戲臺之外,紅娘在一定程度上都滿足作者對于該人物劇情所寄予的所有期望。《西廂記》中的主人公張生和崔鶯鶯,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同傳統封建思想作斗爭,這是《西廂記》中的主旨內容。作者對于紅娘的人物性格設置,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歡和熱愛,根據她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決定了她的地位不可以過于尊貴。
參考文獻
[1] 張燕瑾.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實甫.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4] 康保成.古代戲劇形態研究的新突破[M].學術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