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愷+劉祥征+趙巖+曹忠利
摘要:以臨沭縣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及數據庫建設為例,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進行簡單分析,并對實際工作中運用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成果質量的新技術新方法做了簡單闡述。
關鍵詞:集體土地所有權;控制測量;權屬調查;地籍測繪;數據庫
1 前言: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是勞動群眾集體對屬于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利,是土地集體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只能是農民集體。而地籍調查則是國家為滿足土地登記的要求,依照法定程序,通過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和等級等基本情況,并以圖、簿表示,為土地登記、核發證書提供依據的調查工作。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進行登記發證工作是在法律上賦予農民在自己的土地當家作主的權利,從根本上保護了農民的根本利益,其目的是通過利益分配調整使農村土地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從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通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依法確認農民土地權利,才能強化全社會的土地物權意識,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切實維護農民權益。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和登記發證工作,可以明晰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狀況,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可以有效規范農村建設用地的管理,防止亂占濫用耕地,有助于保護基本農田,同時也有利于其他產權制度的確立。
2 研究內容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及數據庫建設主要分為控制測量、權屬調查、地籍測繪、數據庫建設等步驟。下面以臨沭縣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為例,就工作中創新的技術方法進行探討。
3 研究分析
3.1控制測量。因本縣原有控制點部分破壞,為了提供更為精準的基準控制,滿足地籍測繪要求,重新布設了臨沭縣E級GPS控制網,并與臨沭縣轄區附近山東省衛星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SDCORS)聯測,并進行統一平差。利用該成果進行地籍地籍測繪工作時,可以直接連接山東省衛星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SDCORS),獨立一臺GPS- RTK即可進行工作,不用再單獨架設基站,極大的節約了人力、物力,并且增大了作業的靈活性,只要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就可以進行測量。
3.2權屬調查
3.2.1界址確定。以該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及年度土地變更調查中形成的集體、國有土地權屬調查的資料為依據,利用已有《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等指界資料,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將臨沭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中的權屬界線提取出來,疊加到2008年二調1:5000正射影像圖上作為指界導圖;雙方指界人必須到界線實地進行指界,確認界址點。對已辦理土地登記發證的國有農場、道路、河流、林場和其他國有土地,查閱登記材料,直接以登記確認的界址為依據,同時確認相鄰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權屬界線。對于未辦理土地登記發證的所有建設用地、國有土地及獨立工礦,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確權,雙方現場指界,確認界址點。
由于該縣歷史進行過多次不同區域的權屬調查,數據量極為龐大,而且資料格式、精度都不統一,在本次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中,對所有的資料進行了掃描歸類,建立表格并錄入關鍵信息,建立索引,可以更快捷的查詢到相關信息,為權屬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減少權屬界線糾紛提供了有力的資料支持。在權屬調查完成后制作權屬界線協議書,并全部重新簽訂權屬界線協議書,協議書中詳細描述權屬界線的走向、界址點的位置等信息,并包含界址點的坐標信息;經雙方指界人確認后完成簽字蓋章。為建設更有說服力、更完善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2宗地編碼。為保證地籍區地籍子區為一個封閉的區域,對于跨地籍區或地籍子區的連續的鐵路、公路、河流以及國有土地,將其劃分到相應的地籍區地籍子區中,宗地編號按國有土地順序編號。對于飛地,按照坐落賦予地籍子區編號,從權利人名稱上進行權屬區分。同時,為保證宗地代碼的唯一性,因宗地的權利類型、界址發生變化,宗地代碼在相應宗地特征碼的最大宗地號碼后續編,原宗地代碼不再使用。新增宗地代碼在相應宗地特征碼的最大宗地順序碼后續編。
3.3地籍測繪。為了保證測繪成果的精度,避免糾紛,我們采用權屬調查和地籍測繪同步進行的方法,不同權利人指界完成后立即進行界樁埋設、測量。這樣可以避免因界樁的丟失、移位等造成工作重復,又可以有效避免糾紛,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對于三村交接的重要界址點我們埋設水泥樁,并且進行了復測,保證了精度。
3.4數據庫建設。傳統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有的往往是先調查、測量、發證,最后進行數據庫建設,由于考慮到所有權調查面積較大,入庫后使用橢球面積并且與其他縣市接邊等問題,為保證數據庫中面積與發證面積完全一致,我們采用以地籍子區為單位,在權屬調查、地籍測繪后直接建設入庫的方式,根據實測界址點坐標展繪所有權宗地界線,將權屬界線協議書、界址點測量成果、登記發證等資料掃描,建立掃描數據影像庫,修改完善所有權宗地屬性庫,并將掃描影像數據掛接到所有權宗地,將1:5000比例尺正射影像掛接到形成集體土地所有權數據庫。有效地保證了數據庫與外業調查結果能夠同步、一致,并且直接從數據庫中輸出地籍資料代替以往的手工填寫資料。保證了數據庫信息和地籍資料信息高度一致。使得該次地籍調查形成了地籍管理數據庫更為準確、有說服力。
結語: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是“三權”確權的重中之重,是宅基地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的基礎,通過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及數據庫建設各流程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一套效率較高的工作方法,使我們在工作中少走彎路,不斷提高效率。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調查方法對項目的后續工作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基礎,希望對大家能夠起到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宗地代碼編制規則(試行)》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1]57號)
[2]CH/T 2008-2005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參考站網建設規范》
[3]趙巖,張程賓,李洪濤,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及城鄉一體化數據庫建設分析研究。城市地理,2016(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