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君+趙建華



摘 要: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小洲村是嶺南地區有代表性的水鄉衢市,在村鎮街市布局、道路系統、防御系統、街鋪建筑及其深厚的人文、歷史、民俗文化方面頗具特色;針對歷史文化受損日益嚴重的現實狀況,對其將來的保護及開發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洲村;嶺南水鄉;衢市果埠;保護特色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6-000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bout Xiaozhou village in Haizhu District of Guangzhou which is a typical village in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Xiaozhou village was famous for its special layout and ancient buildings. The village has been built for 500 years. Its long history and special folk-customs are marks of Xiaozhou village. This village was the garden reservation in the city planning of Guangzhou. Based on its special condition, the writer tried to offer some ideas about how to protect its history condition and how to get a properly exploitation of tour.
Key words:Xiao Zhou village;Layout;Ancient stores
1 水鄉果埠小洲村簡史
小洲村位于廣州海珠區新滘鎮,別名瀛洲,始建于元末明初,先民是南雄珠璣巷的移民。村內歷史文化內涵深厚,至今保存著眾多古祠廟民居,村落格局、街巷肌理完整,最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登瀛和東道兩條通衢古街市。廣州老城區內一直商業繁盛,而街市因資金流轉向有持續改建、新建的特點,保存原貌特別不易。小洲村地處南部海珠區腹地,經濟上不如內城發達。清末民初的貿易雖為附近的官山圩所超越,但還保留了完整清末街市原貌(圖1)。
小洲村東南部為果樹保護區,南臨珠江南河道,隔江與番禺相望,東臨牌坊河,對峙官洲島和侖頭,西北與土華村相接。全境皆為珠江沖積而成的沙坦,村落總面積達4.17 km2,其中4 km2為果園。境內河涌密布,長度竟達10 km。至今村內的河涌仍受著珠江潮水的影響,每天兩起兩落。常住人口和外來人口共有1萬多人。
海珠區又名河南,其名源于東漢楊孚的典故,可見開發很早。陳徽言在《南越游記》稱:“廣州城南隔河有地名河南,富者多居之。人煙稠密,櫛比相錯,道光戊申春(1848),英夷欲勒租其地,并建洋樓,居人不與”。潘正煒、伍祟曜等洋務行商巨富也是河南人,在西人亨特的《舊中國雜記》中,多次提及到河南游宴的情況。可見清代珠江南岸沿江地帶在北岸的經濟帶動下,已經逐漸發展成人煙稠密的市廛。《越東筆記》即說:“珠江之南有茶者三十三村”,又莊頭村有“花田”之謂盛產素馨Jasminum grandiflorum,小洲村的果木種植業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1]。
明末清初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描繪了生果交易的繁盛場面。“廣人多衣食荔枝、龍眼。其為拷箱者打包者各數百家。舟子車夫,皆以荔枝、龍眼贍口。……每當荔枝熟時,舟自扶胥歷東西二洲至于沙貝。一路龍丸鳳卵。若丘阜堆積。估人多向彼中買賣。”[2]扶胥鎮位置在黃埔區廟頭村,而沙貝在廣州市西白云區,兩地間即便直線距離也超過二十三公里。這意味著沿珠江廣州段南北兩條航道遍布圩市,連干果裝箱都有數百家,生果交易繁盛如此。小洲村借重珠江南航道及官洲碼頭的便利交通,成為遠近馳名的生果交易地。解放前販運生果的船只,在村口登瀛埠頭處聚集交易。河道一個方向運送生果進廣州,另一個方向往官洲碼頭沿珠江南航道運出廣州。
2 嶺南水鄉衢市特色
廣東的村鎮布局,大體上分為兩種——沿街建筑或者農業聚落形式的集鎮住宅[3]。其中沿街建筑就是依據商業活動的要求而發展出的村鎮形式。元代小洲村是依靠小山丘的集鎮式團狀布局,受了后期交通貿易的影響才開始發展街市。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小洲村的形狀呈團狀,跟依賴交通貿易發展來的沿街建筑的條狀形態有很大不同。街市沿著石板路延展開去,又受著河涌的影響曲折蜿蜒起來。形成了以山丘為中心、街鋪為放射線的中心放射型布局。穿插各個小埠頭、小廣場節點,共同組織了一幅嶺南水鄉的爛漫畫卷。街道和河涌,或并行或交錯,形成曲折多變的空間。結合了村內的綠化、臨水巷道、小廣場等,空間上開闔有致、趣味十足。
2.1“非”字形街巷和廣場
誠如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所述,“蜿蜒和富于變化的街道可以使得步行更為有趣”[4]。相對于廣府地區常見的梳式村落中規整的“非”字形道路網,小洲村的道路因水道蜿蜒曲折,更富有吸引力。商業主街的路面由五條縱向鴨屎石鋪就,道路寬度約1.5 m。而村內民居住宅間的巷道寬度在80 cm左右。《周禮·夏官·司險》:“設國之五溝五涂,而樹之林以爲阻固,皆有守禁。”鄭玄注:“徑、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大車。”80公分也就是牛馬可以通過的寬度,將之稱為“徑”應無異議。那可以容大車的“畛”到底應該多寬呢?《周禮·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即“經”的寬度足容九輛車,就是用車軌的寬度來裁定道路寬度。鄭玄注《考工記》云:“軌謂轍廣,乘車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 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里以清代工部營造尺為標準,“將周制銅劍莖較于今尺(一尺的)則為五寸一分半;以曲阜顏氏所藏周尺較于今尺則六寸七分”。清營造尺一尺折32 cm,取兩種記錄之中間值計算,則周尺一尺折合今制19cm,八尺也就是1.5 m,恰合商業主街的寬度。暗合周制從側面說明小洲村的道路系統受到農業村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