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國內零售業市場不斷開放。面對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和國民收入提高,近年來外資開始通過并購大量進入國內市場,對我國零售業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和沖擊。而外資進入我國零售業市場主要的動因來自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差異,實現財務協同效應,追求規模經濟及擴大市場勢力,及我國外資并購政策等。
關鍵詞:并購動因;外商投資;零售業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零售業從逐步放開到外資的大量進入,我國持續穩定的政治局面,快速增長的經濟環境以及不斷擴張的巨大消費潛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零售商的目光。知名的外資零售企業將中國市場視為其海外擴張的主要市場和利益來源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排名前50位的零售企業紛紛登陸中國市場。目前,國際零售巨頭在中國主要城市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2011年上海國際零售企業占比61%,廣州外資比例超過90%。目前,中國零售業激烈的競爭以及商業網點資源的稀缺等都已經使得外資通過并購來實現擴張。
一、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的歷程
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最先開放的領域就是流通市場的零售業。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中國外資零售業市場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
二、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1.國內外資零售業進入的數量持續、快速的增加
近年來,外資零售企業投資到國內的數量逐年攀升,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排名前250家位的零售商中已有100多家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同時,許多的外資零售企業進入國內的步伐也日益增快,如沃爾瑪、家樂福、易初蓮花等已遍布主要大中城市,加上TESCO樂購、麥德龍、百安居、歐尚等知名品牌現在國內的門店總數已經達到451家,增長超過18.4%。
2.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業類別較廣泛,且業態形式較多樣
一般外資零售企業進入國內主要采用新型流通業態,一類是大型綜合類超市、賣場,如家樂福、沃爾瑪、易初蓮花、歐尚等;二類是會員制綜合商品的倉儲店,如麥德龍、普爾斯馬特、萬客隆等;三類是各自專業特色的賣場,如建材類的百安居、歐倍德、宜家等。還有其他零散或者不具有實體業態形式的外資零售業,如日本7-11便利店,網絡外資零售頁的亞馬遜,以及像Otto這樣做郵購等(見圖)。
3.在中國的外資零售業分布廣泛,但呈現從東到西逐步遞減的趨勢
從全國總體布局來看,外資零售業主要集中在依然是國內的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的沿海城市;中部地區則次之,大多沿著長江經濟帶;而最低的是西部地區,外資零售業涉足較少。從外資零售業在城市布局來看,超過70%是投資在國內的最發達城市和發達城市,尤其青睞像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這樣的一線超大規模的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省會城市與計劃單列市。從外資零售業發展趨勢和行業布局來看,隨著東部地區和發達城市的市場飽和程度的提高,逐漸開始從中國的東部、南部地區向內陸的西部和北部區域延伸,從發達的一線超大規模城市向東部地區的二線城市、可輻射的三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大城市和經濟發展形勢較好較快的區域中心城市延伸,再慢慢延伸到覆蓋全國范圍。
4.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業的經營業績和行業效益良好
據統計,外資零售業無論主要以綠地投資形式投資在國內,還是通過并購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其在華的經營管理水平都較高,從吸引的購物人流量還是業績和行業效益水平都遠遠高于國內同行。一是投資增速,像沃爾瑪等國外知名品牌的零售企業銷售規模近些年平均增幅到達27%,不僅增速快于國內同類型企業,也高于連鎖100強平均水平。二是投資收益,如在企業核心指標的主營業務利潤增長上,外資零售業中的超市業態增長25.4%,高于國內超市約11.3個百分點。
三、外資并購中國零售企業的動因分析
目前,研究并購動因的理論主要集中在羅納德·科斯(Ronald·Cosas)交易費用理論,鄧寧(J.H.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OLI理論),馬歇爾(Alferd Marshal)、張伯倫(E H Chamberin)、薩姆爾森(Paul A Samuelson)等的規模經濟理論,及財務協同、市場勢力、代理問題和價值低估理論等。
1.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持續疲軟
無論是上個世紀末,還是進入新世紀,零售業發達的地區主要是發達國家,但隨著近年來發達國家經濟持續放緩,市場提振疲軟。而此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向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迅速崛起,這給零售業帶來了產業專業的大好機遇。據聯合國資料顯示,2015年,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2.47%,發達國家低于平均增速,只有1.99%,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是3.87%,而中國即便是在轉型發展階段,依然保持著6.7%的經濟增長。零售業的持續發展必然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來支撐,因此,外資零售業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增多,特別是在中國的投資規模和增速的提高成為必然。
2.規避外資企業國內的零售業已趨于飽和、競爭激烈的風險
發達國家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增長極為緩慢,甚至停滯,其零售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已趨于飽和。同時,由于發達國家和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存在階段差異和非同步性,零售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可能出現不同的發展水平。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中國還處于起步上升的發展階段,但在發達國家已屬于逐步下降的夕陽產業。具有規模優勢和行業優勢的外資零售企業大多數是在發達國家,由于人口和經濟增速非常緩慢,甚至像日本等國家經濟和人口都出現負增長,其本國的零售需求乏力,市場已逐漸飽和,競爭逐年激烈。因此,外資大型零售企業必然選擇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將零售市場擴展到其他國家,把這些國家作為本國產品的第二銷售市場,不僅可以帶來規模的擴張,還可以帶來財務的協同效應,增加經營業績水平。尤其是在如中國、印度等一些人口眾多、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
沃爾瑪收購好又多案例:2007年2月,沃爾瑪以2.64的價格從臺灣BCL公司收購了好又多35%的股份和65%的股票權,從而全面掌控好又多的經營。沃爾瑪和好又多的聯合,是在零售行業的市場潛力較大,同行業謀求協同效應下的優加優組合來擴大市場份額,使優勢更突出。
3.中國經濟和消費能力的持續快速增長可以使外資實現規模經濟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的GDP為69萬億元,增長6.7%;且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伴隨著人均收入的上升和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費群體,這使得中國零售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正是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有著持續和良好的前景,外資零售企業可以通過投資來擴大經營規模從而降低企業的成本,進一步實現利潤水平的提升。特別是通過兼并這種快速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投資手段。兼并給企業帶來的內在規模經濟在于:橫向兼并,可實現產品單一化的更大規模生產,增加行業話語權和降低多種經營的不確定風險;縱向兼并,可將各上下游產業鏈納入同一企業生產范圍,從而節省交易成本。
百盛并購案例:百盛集團是首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旗下百貨店的經營模式有直銷和特許銷售兩種,其利潤率非常低,在特定產品經營范圍之下,通過并購,快速擴充店面數,無疑是提高規模效益的一個重要戰略選擇。
4.并購實力較弱的本地零售企業獲得更大的市場勢力
中國商務部的調查報告中對比了中國本地的零售企業與外資大型零售企業,其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在營銷技術水平、品牌價值含量、人才聚集和快速擴張能力,還是在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等諸方面還存在著較大且十分明顯差距。還有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只有百聯集團、國美、蘇寧、大商集團4家企業在世界零售業250強之列。外資零售業與本地零售企業相比,不僅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經營管理上競爭優勢明顯,因此外資并購國內零售業的優勢明顯,很容易獲得企業的控制權和市場的控制力。
5.我國外資零售業并購的優惠政策
在中國外資零售業并購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往往提供了一系列的優惠條件。一方面,不斷放寬的外資零售業準入范圍。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零售業外資只允許在試點城市和試點行業。1999年以后,試點的政策逐漸擴展到所有省會城市。從2004年商務部頒布的《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之后,外資零售業的限制條件進一步減少,也簡化了政府審批程序和管制。另一方面,除了中央政府,許多地方政府,特別是中西部區域還經常給予外資零售商以“超國民待遇”。如稅收優惠,如企業所得稅優惠。外商零售業的實際稅負是11%,低于內資企業(22%至25%左右)。除了稅收外,外資零售業在商業用地、網點布局等也享有許多的特殊優惠政策等。
總之,外資并購的動因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的并購對象,不同的跨國公司采取并購行為的動因不太相同。但同時,在中國零售業的背景下發生的外資并購的動因,都包含于此前總結出具有普適性的五點動因里,不過對于不同的案例,其動因所占的主次不同。外資零售業通過并購來實現規模的不斷擴大,行業不斷拓展,經營效益的日益增加,就業人口的擴大的同時也給國內零售業帶來競爭的同時也帶來了學習的范式和技術溢出的收益。我們還要看到并購過程中的各種不利影響,才能實現不僅有利于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的發展,也實現中國作為東道國吸收外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肖捷,易先忠.跨國并購研究的最新動態[J].經濟問題探索,2006(10):59-63.
[2]汪旭時.零售國際化動因、模式與行為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5.
[3]趙圣誤.跨國零售企業本土化戰略的成與敗--Carrefour與Tesco在韓國市場經營的比較[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1):43-46.
[4]歐陽靜波.外資并購理論研究現狀分析[J].金融經濟,2010(8):59-60.
[5]周江,蘭傳海,李俊.零售企業海外市場擴張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2010(2):59-63.
[6]聞奕榮,樊秀峰.外資零售業在華投資的現狀及影響實證研究饑[J].浙江社會科學,2011(4):100-103.
作者簡介:文巧(1992- ),女,常德人,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世界經濟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