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出口合同中的數量條款是合同的要件,是衡量外貿合同是否得到充分履行的標志。規定好數量條款對雙方順利履約意義重大。本文通過一代表性案例分析了在幾種特殊情況下正確使用數量條款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案例;數量條款;機動幅度;外貿合同
一、案例簡介
2015年7月,中國A外貿公司向國外B外貿公司就出口大米和小麥面粉簽訂了一份進出口合同,合同中約定:大米每公噸850美元...,小麥面粉每公噸495美元...,由A外貿公司向B外貿公司出口10000公噸大米和小麥面粉,以即期信用證(B/Latsight)方式付款,信用證總金額為約(about)672.5萬美元。溢短裝部分的貨物以進出口合同中規定的價格計。同時進出口合同與即期信用證中的數量條款規定如下:“......10000公噸大米和小麥面粉,允許10%的溢短裝。兩種貨物的裝運比例大約(approximately)為各50%。”
A外貿公司立即安排裝運,一共裝運了10920公噸,其中小麥面粉5100公噸,大米5820公噸,并于8月6日取得了船運公司簽發的貨物已裝船提單。8月10日,A外貿公司準備好信用證所要求提供的所有單據向議付行進行議付。
議付行審單后為A外貿公司辦理了議付,后于8月13日向開證行提出索償時,遭到了開證行的拒付。8月15日,議付行將開證行的拒付通知轉給A外貿公司,并對A外貿公司進行貨款追索。
開證行拒付的理由是A外貿公司提供的單證不符合信用證的規定。開證行認為:信用證中規定的貨物總數量和兩種貨物交付的數量之間的配比允許有10%的溢短裝,即裝運貨物總數量允許的范圍應該在9000公噸和11000公噸之間,兩種貨物的裝運數量范圍應在4500公噸和5500公噸之間。A外貿公司提供的發票的裝運總數量和小麥面粉的裝運數量都在允許的接受范圍之內,而大米的裝運數量卻是5820公噸,已經超過了信用證所規定的允許的增減幅度。針對這種單證不符的情況,開證行拒絕付款贖單。
A外貿公司接到議付行轉來的開證行的拒付通知后及時和B外貿公司進行了溝通交流并回電向對方說明理由。A外貿公司認為:出口合同與信用證中都明確規定為總數量10000公噸,允許有10%的溢短裝,同時大米和小麥面粉兩種貨物的裝運數量比例大約為50%。根據國際貿易慣例,凡規定有“約(About)”、“大約(circa)”、“大約(approximately)”等詞語用于信用證規定的交貨數量時,應該解釋為相關數量允許有10%的增減。所以,大米的裝運數量允許的范圍應該在4950公噸和6050公噸之間,A外貿公司裝運的5820公噸大米的數量在允許的范圍之內,完全符合合同與信用證的規定,開證行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拒絕付款。
此后A外貿公司和B外貿公司經過多次洽商,B外貿公司認可了A外貿公司的意見并同意聯系疏通開證行付款,由議付行重新向開證行索償。但8月28日又收到議付行轉來的開證行的拒付通知。開證行認為A外貿公司提供的單據尚有如下單證不符:根據信用證規定,信用證總金額為大約(about)672.5萬美元,按慣例開證行承擔付款的最高金額應為739.75萬美元,而A外貿公司所提供發票金額卻為747.15萬美元,根據此單證不符的情況,開證行拒絕付款。
A外貿公司接到通知后經核實發現,確實是公司工作人員疏忽,沒有精確計算好所交貨物數量導致業務員按照實際交付的兩種貨物數量價格繕制發票金額,造成發票金額超過信用證金額致使單證不符,僅此一點致使A外貿公司極為被動。最后,經過A外貿公司與B外貿公司多次洽商,幾經周折,開證行同意按照其承擔付款的最高金額739.75萬美元償付了貨款。此筆交易最終給A外貿公司造成了7.4萬美元的損失和期間全部金額的利息損失。
二、案情分析
本案實際上主要爭議的焦點一是對合同中規定的所裝運商品的溢短裝條款的理解有分歧;二是對信用證金額增減幅度的規定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本案中A外貿公司交付5820公噸的大米完全符合信用證要求,開證行不能以A外貿公司所交貨物與合同和信用證規定不符為由拒付貨款。
按照《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貨物的數量是國際貨物銷售合同的要件,能否按照合同中規定的貨物數量交貨是衡量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是否得到充分履行的重要標志。《公約》第35條明確規定:“賣方所交付的貨物數量必須與合同中所規定的貨物數量......相符”。同時,《公約》對超交和短交情況下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也有明確的規定:如果賣方只交付一部分貨物,則買方不能宣告合同無效,但有權要求賣方繼續交付未交的部分貨物,同時還可以要求賣方對此造成的損害給予賠償;若賣方交付的貨物數量少于合同規定,致使買方在簽訂合同時的預期利益不能實現,賣方就構成了根本違約,或者賣方完全不交付貨物,那么買方就有權宣告合同無效。如果賣方所交付的貨物數量大于合同規定的數量,對于賣方超交的部分,買方既可以拒絕收取超交的部分也可以收取其中一部分或超交的全部貨物;買方對收取的超交部分數量的貨物必須按合同規定的價格支付。如果買方拒收超交部分貨物,則賣方必須對由此給買方造成的損失負責。
本案中,進出口合同中明確規定A外貿公司交付大米和小麥面粉兩種貨物的總數量為10000公噸,而且允許10%的溢短裝(10%moreorless),據此A外貿公司總交貨數量在9000公噸和11000公噸之間。同時合同中又規定了大米和小麥面粉兩種貨物的裝運比例約(approximately)為50%,所以,A外貿公司的交貨數量既受總機動幅度的約束又受每一種貨物的交貨數量大約為各50%的限制。
據此每一種貨物的交貨數量應在4500噸和5500噸之間。
10000公噸/2×(1-10%)=4500公噸;10000公噸/2×(1+10%)=5500公噸
同時,在上述的基礎上再有一個“約為各50%”的“approximately”量的約束。
根據《UCP600》的具體的規定“約”應解釋為允許有關數量可有10%的增減。即為:
[10000公噸×(1-10%)]/2×110%=4950公噸;[10000公噸×(1+10%)]/2×110%=6050公噸
因此,本案中A外貿公司交付的5820公噸的大米完全符合要求,開證行不能以A外貿公司所交貨物與合同規定不符為由拒付貨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進出口雙方務必在合同中明確、合理的規定貨物的數量機動幅度。只要出口方交付的貨物數量符合合同規定的機動幅度,進口方就不能以所交付貨物數量不符合同為由而拒絕收取貨物或提出索賠。
2.本案例中開證行拒絕償付747.15萬美元貨款的做法符合國際慣例的規定。A外貿公司對信用證金額的增減幅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根據《UCP600》第30條a款規定:在金額前有“約”“大約”或類似意義的文字的,應解釋為有10%的增減幅度。該條C款又規定:“即使信用證禁止分批裝運,信用證金額可允許有不超過5%的減少幅度,如果信用證中規定數量,而該數量已被全部裝運,以及如信用證中規定單價,而該單價并未減低,或當第30條b款不適用時,則即使不允許部分裝運,也允許支取的金額有5%的減幅。若信用證規定有特定的增減幅度或使用第30條a款提到的用語限定數量,則該減幅不適用”--該C款主要適用于以估算金額開出信用證,而實際運費低于估算的交易,允許受益人以實際運費連同貨價開立發票和匯票收款。在國際貿易中,開證銀行開立的信用證中所注明的金額是開證行能夠承擔付款責任的最高金額,所以出口方提交的發票和/或匯票金額不能超過信用證中規定的金額,否則就會被開證行全部拒付。
本案例中,信用證總金額為約(about)672.5萬美元,按照《UCP600》的規定,開證行承擔付款的最高金額為739.75萬美元,A外貿公司交付兩種貨物的數量搭配金額就應在此范圍內,而A外貿公司實際交付貨物的總金額為747.15萬美元。
672.5×(1+10%)=739.75萬美元;5100×495+5820×850=747.15萬美元
本案中因為A外貿公司沒有對信用證金額的增減幅度引起足夠的重視,公司工作人員沒有按照信用證承擔付款的最高金額之內繕制發票或/和匯票,而是按照實際交付的兩種貨物數量價格金額制單,從而造成發票或/和匯票金額超過信用證付款金額致使單證不符,遭到開證行的拒付。
由此可見,開證行付款的依據是“嚴格單據”原則,即“單單一致,單證一致”。而信用證中規定的金額是開證銀行承擔付款責任的最高金額,出口方提交的發票或/和匯票金額超過信用證金額就將被全部拒付。本案中A外貿公司提供的發票或/和匯票金額只有不超過或者等于開證行承擔付款的最高金額才符合該L/C的規定,才不至于遭到開證行拒付。
3.該案例中對A外貿公司損失7.4萬美元的做法欠妥。
本案中由于進出口雙方對合同、信用證條款的理解存在異議而導致開證行延遲付款給A外貿公司造成的利息損失無法挽回尚可以理解的話,但對A外貿公司損失7.4萬美元的做法感覺不妥。
A外貿公司實際交付貨物金額為747.15萬美元,開證行最終按照信用證承擔的最高金額償付了739.75萬美元,那么對于多交付的7.4萬美元的貨物,針對該案A外貿公司可以通過以下兩種辦法協商解決,其一要求B外貿公司將多交付的7.4萬美元用其它付款方式諸如匯付、托收等方式償付出口方;或者其二要求B外貿公司將多收取的貨物退還給出口方。兩種辦法擇其一而行之,而不是一味地滿足對方的要求。如果B外貿公司拒不配合,則A外貿公司有權保留根據合同起訴對方要求賠償的權利。
三、進出口合同中正確使用數量條款的幾點啟示
1.外貿公司業務人員一定要熟悉和掌握《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等對合同數量條款的相關要求和規定。尤其要理解相關國際貿易慣例的一些特點和習慣做法,避免對此產生不必要的疏忽和誤解。
國際貿易慣例是由國際組織將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反復實踐的業務做法加以編篡與解釋所形成的非強制性文件。正是由于這種“非強制性”,很多外貿公司業務員對此產生了一些疏忽和誤解。一般來說國際貿易慣例一般有以下四個重要特點:其一是慣例本身不能等同于法律,對合同雙方當事人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其二是慣例的使用基于合同雙方當事人共同的意愿;其三是進出口貿易合同雙方當事人一旦在合同中采用該慣例,則該慣例對雙方當事人就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其四是國際貿易慣例對國際貿易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合同雙方當事人一旦引用國際貿易慣例,該慣例就對當事人有強制力和約束力;另一方面,即使雙方沒有引用相關慣例,但由于像《UCP600》等國際貿易慣例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法院在處理有關爭議合同時,經常參考其中的有關規定。所以,外貿業務人員熟練掌握《公約》《UCP600》等相關數量條款的規定尤為重要。
2.在信用證結付方式下,如果合同規定了裝運數量的溢短裝條款,則信用證金額務必做出明確的、相應的調整。在貿易實踐中外貿公司可以采取以下處理方法:
其一,出口方在要求進口方開立信用證時,信用證金額按照溢裝貨物的最高數量對應的金額開立。但這種處理方法容易增加開證費用而提高貿易成本,因為開證行一般是按照信用證金額的一定比例收取開證費,所以此方法較少使用。
其二,調整信用證金額和溢短裝保持相同的機動幅度。使用此種方式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信用證金額的增減幅度和裝運數量的“機動幅度”的文字表達完全一致且明確,避免節外生枝。根據《UCP600》規定,在金額前有“約”“大約”等文字的,應該解釋為有10%的增減幅度。也就是說如果信用證金額前冠以“約”“大約”,那么按照《UCP600》的解釋相對應的裝運數量只能是10%的溢短裝幅度。換句話說如果合同數量的溢短裝幅度小于或大于10%,那么信用證金額前就不宜冠以“約”“大約”或類似意義的文字,二者最好用相同的明確數字表述,否則極容易出現理解相左導致合同爭議甚至合同不能履行。即便像該案例中信用證金額前冠以“約”、“大約”與合同數量溢短裝10%的幅度一致,但由于在不同行業、不同國家對“約”、“大約”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極易引起貿易糾紛,所以我們最好盡量不用“約”“大約”或類似意義的表述。
3.外貿合同中對交付貨物的總數量規定了機動幅度比例,同時又對交付的每批貨物規定了一個百分比,針對這種情況,出口方交貨時既要滿足貨物總數量的機動幅度比例,同時又要必須滿足每批貨物的百分比。
4.外貿合同中出口方所交貨物分別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獨立的不同質量的商品搭配構成,合同對貨物總數量規定了機動幅度比例,同時又對幾種貨物搭配的比例、數量規定了一個百分比,在這種情況下,出口方交貨既要滿足總量機動幅度比例,同時又要分別滿足幾種貨物搭配的比例、數量的百分比(例如本案例)。
5.在信用證結付方式下,如果外貿合同中賣方所交貨物分別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獨立的不同質量、不同價格的商品搭配構成,合同對貨物總量規定了機動幅度百分比,同時又對幾種貨物搭配的比例、數量規定了一個百分比,在此情況下確定信用證金額的機動幅度就應該充分考慮總量百分比和幾種不同商品的搭配百分比。在此情況下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嚴格把控交貨總量,出口方交貨既要滿足總量機動的百分比,同時又要分別滿足幾種貨物搭配的比例、數量的百分比,把數量控制在規定的范圍之內;第二要把實際交付的幾種不同比例的貨物對應的總金額控制在信用證承擔付款的最高金額范圍內,換句話說就是要在信用證承擔付款的最高金額范圍內合理搭配幾種不同價格的貨物的數量,防止多交付貨物造成不必要的爭議和麻煩。
6.在貿易實踐中賣方交付數種不同價格搭配的貨物時,可能會出現實際交付貨物的總金額超過信用證承擔的最高限額,但賣方提交的發票和/或匯票金額務必不能超過信用證金額,一旦超過信用證承擔的最高限額就會出現單證不符而遭到開證行拒付。貿易實踐中可調整發票和/或匯票金額在信用證額度范圍以內,以保證信用證順利結匯,多余的尾款可和買方協商通過D/P、T/T、D/D、M/T等其它付款方式支付。
參考文獻:
[1]吳百福,徐小薇等.進出口貿易實務教程(第七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陳國武.解讀《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2007年修訂本)》第600號出版物[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3]畢甫清.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文學(1963.12- ),男,青島理工大學經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