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椋


摘 要:中德兩國都是機電產品出口大國,機電產品在中德貨物進出口貿易額中占絕大比重,本文通過對2000年至2015年中德兩國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數據進行分析,根據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測算,得出中德機電產品之間的貿易主要是產業內貿易,且兩國機電產品貿易的產業內水平指數基本保持較高的值,但根據HS編碼分類,七類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數卻有顯著的差異,有些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一些卻很低,說明我國與德國的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最后,本文根據問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以提高我國與德國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
關鍵詞:中德貿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產業間貿易
一、中德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概況
中德兩國自建交以來,一直保持良好的進出口貿易關系,進出口額基本保持穩定上升趨勢,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兩國之間貿易更是發展迅速,2002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伙伴,而近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著德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在兩國的進出口貨物貿易中,機電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占很大比重。本人從聯合國貿易商品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中收集到近16年來中德機電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額,進行整理后得到的統計結果顯示,從2000年到2015年,中德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都有巨幅的增額,增長率的變動則與國際貿易形勢相關,在貿易不景氣的年份,貿易額下降,例如2009年(金融危機后,德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在機電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對德國逆差,且差額較大,在機電產品的巨額逆差也是我國對德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IIT)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給定產業內同類產品同時進口和出口的活動。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內貿易一直占據世界國際貿易的重要位置,產業內貿易相對于產業間貿易而言具有利益大,調整成本小等優勢,成為各國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選擇。筆者采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衡量中德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其表達式如下:GL=1-(|X-M|/(X+M)),其中X、M分別代表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GL指數越接近于1,則說明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越接近于0,則說明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由圖1,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5年中德兩國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基本保持在0.6至0.9之間,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在2007年達到最高值0.96,隨后呈下降趨勢,直至2015年才開始回升,主要原因是國際貿易形勢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惡化,兩國進出口貿易額受到影響。
二、各章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情況分析
筆者根據2008年-2014年的中德機電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進行整理,并對不同的機電產品(按照HS編碼,第84、85、86、87、88、89、90章的產品都屬于機電產品)分別測算其G-L指數。得到結果如圖2所示。雖然中德機電產品總體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但具體各章節的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卻出現了極不均衡的情況,部分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極高,部分則非常低;且我國對德國各章節的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差額也有不同的數量表現特征。
第84章產品主要為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件,從圖二中可以看出,2000年-2002年這三年中,此類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偏低,在0.4至0.45之間,到2003年,升至0.61,之后該章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一直保持在0.75的平均水平。另外,在這一章的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對德國存在長年的較大逆差(平均逆差為每年5960百萬美元),我國該章產品在2000年-2002年階段與德國的對應產品并沒有太大的競爭力,直至03年后,我國的此類機電產品競爭力逐漸提升,與德國的貿易顯現出競爭性的趨勢。
第85章產品主要為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在這一類產品的貿易中,產業內貿易水平最高(從2000年到2015年的平均水平來看),基本處于0.8的平均水平。我國處于順差地位,且差額較大(平均每年2826百萬美元),這也是在機電產品中,順差額最大的一類產品,但依然遠低于其他章類機電產品德國對我國的順差額。但值得注意的是,電機、電器設備及其零件這一章類機電產品屬于數據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相對于德國,有較大的勞動力要素優勢,因此德國從我國進口較多該類產品,但另一方面,此類產品價格較低,所以順差額并不高。德國向我過出口的產品大多價格高,附加值高,即使數量較少,金額卻不低。
第86章的主要產品為鐵道及電車道機車、車輛及其零件;鐵道及電車道軌道固定裝置及其零件、附件;各種機械(包括電動機械)交通信號設備。此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歷年數據波動較大,但總體保持較高的水平。對于這一類產品的貿易差額,變化亦較大,在部分年份,我國對德國順差,但大多數的年份,我國對德國逆差。在這一類機電產品中,我國的產品與德國的產品存在較大的競爭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鐵技術的創新、進步,我國對德出口數額增大,例如,在2015年,我國對德順差(41.15百萬美元)。因此我國可以重點扶持這一產業,以增強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
第87章的主要產品為車輛及其零件、附件(鐵道及電車道車輛除外),這一類是中德兩國機電產品貿易中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的產品之一,產業內貿易指數在0.1至0.3之間浮動。在該類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對德國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且逆差額越來越大,在波動中上升(平均逆差額為每年10194百萬美元)。這與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對汽車的消費量大幅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德國是汽車工業大國,汽車產業是其優勢產業,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因此,在這一類機電產品中,我國與德國的差距較大,中國的汽車產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第88章的主要產品為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這一類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極低,基本低于0.1(除去03、07年),接近于產業間貿易,我國長年對德國逆差,且逆差額呈上升趨勢。航空航天器是高技術產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我國在這一方面的能力還較弱,所以從德國進口較多,出口極少。在這一類產品的貿易中,兩國呈現出的是一種互補性的貿易,針對這一類機電產品,我國應當注重學習、研發,以提高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技術水平,改變我國一直處于幾乎凈進口的處境。
第89章的產品主要為船舶及浮動結構體,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在2000年-2014年一直較低,低于0.2,但2015年,突然驟升至0.7,主要原因是2015年中國對德出口該產品的金額大幅下降,從2011年開始,中國對德出口該產品的金額下降,直至2015年,下降至歷史最低,因此產業內貿易指數升高。總體來看,德國對我國的船舶產品的依賴性較強,從我國進口大量船舶,在2010年達到峰值之后便開始下降,說明我國的船舶向德國出口的優勢在逐漸消失。
第90章的主要產品為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精密儀器及設備;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這一類產品的特點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與航空航天器類似。此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數在0.5之間浮動,進出口差額方面,我國對德國逆差,且在2015年之前逆差一直呈上升趨勢,到2015年出現明顯的下降。可以說在這一類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我國產品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提升,產業內貿易水平有望提高。
三、結論和建議
1.結論
(1)中德兩國機電產品貿易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兩國機電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呈現的競爭性不強,但有增強趨勢,如技術含量較高的HS90章產品的貿易,我國的弱勢地位正在得到改善。中德機電產品貿易總金額逐年增大,但我國對德國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且逆差額也在逐年增大。具體到各章機電產品的貿易額,對于大部分(HS84章、HS86章、HS87章、HS88章、HS90章)的機電產品,我國對德國逆差。
(2)中德機電產品貿易產業內貿易水平總體較高,但從具體的機電產品來看,則表現出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并存的情況。有些機電產品的貿易為產業內貿易,如HS85章,此類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有些則為產業間貿易,如HS89章,HS90章,主要為產業間貿易的產品多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我國從德國進口較多,向德國出口很少。
(3)中德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變動幅度較大,受經濟環境影響較大,不同年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2001年至2007年,產業內貿易水平平穩上升,2008年至2014年則下降,直至2015年開始回升。
2.建議
(1)我國要不斷發展經濟,促進經濟轉型,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縮小與德國之間的差距,這是促進兩國產業內貿易水平提高的根本辦法。一般來說,根據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論,產業內貿易多發生在經濟水平相當的國家或者發達國家之間,雖然我過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各方面的衡量標準來看,我國與德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能力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2)引導資金流向符合機電產品發展目標的領域。政府可以通過差別化利率、稅率、貼息等手段,對符合機電產品發展目標的產品進行扶持,引導機電產品出口結構的升級,促進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結構的平衡。
(3)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兩類機電產品是德國從我國進口數量超過出口,雖然該兩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我國可以在此基礎上,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產業和產品逐漸延伸。
(4)培育高端機電產業科技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優秀的管理經驗,加強自主創新研發力度,提升我國機電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
參考文獻:
[1]張群,張曙霄.基于產品技術含量分類的中德出口商品結構比較[J].商業研究,2014(08)
[2]黃潔,尹雄燕,金麗.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德國市場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04)
[3]秦熠群,金哲松.中韓產業內貿易結構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03)
[4]張志敏,李秀婷,劉皇.實現機電產品出口模式升級和轉換的政策選擇[J].國際貿易,2013(11)
[5]王正明,陳琳.兩岸機電產品進出口產業內貿易研究[J].特區經濟,2011,11
[6]孫楚仁.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德貿易[J].國際貿易問題,2009(07)
[7]張乃麗,崔小秀.中國機電產品顯性比較優勢變動分析[J].產業經濟評論,2009,06(08)
[8]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M].黃勝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9]石芳芳.中的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比較研究--基于美國市場的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