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管理工作是一項涉及領域較廣、較復雜的工作,直接影響社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經濟管理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影響較大。本文對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發展歷程做了基本概述,探究了其思想對現代經濟管理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經濟管理;管理思想;現代經濟管理;影響分析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也越來越完善,同時現代經濟管理活動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影響。管理學中的猴子理論證明了兩點,在現代經濟管理受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分析中同樣適用。一是人類的思想受到傳統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傳統思想在現有條件下不一定是最優選擇。因此,分析現代經濟管理活動受統經濟管理思想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發展意義,對經濟發展和理論創新具有良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一、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
1.基本定義
所謂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指的是在過去經濟管理和發展中逐漸形成觀點、思想以及方法的總和,還是當時社會背景中在政治制度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管理思想。與此同時,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由于受到社會生產力、管理者思想、思想家的宣傳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在管理經濟活動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對穩定或普遍認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些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當時對經濟管理大多產生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但正如沒有絕對的真理一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經濟管理的認識不斷深化以及經濟發展目標變化,傳統思想出現了一定局限性。
2.重要理論和發展過程
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產生時間較早,在原始社會階段就可能有經濟管理思想的產生。一是,按照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說法:“當時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較低,微少的食物是族群平均分配的”,盡管部分學者對這種說法表示質疑,但無論平均分配還是按需分配,在分配的過程中就存在原始的經濟管理思想。二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產生了簡單的商品交換。交換比例的多少?交換如何進行?這些當時原始的交易規則也是孕育經濟管理思想的重要因素。三是在荷馬史詩、赫西俄德詩篇中出現了經濟思想,說明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已經對經濟管理開始了思考。但由于年代久遠,具體思想目前無從考證。
在奴隸社會時代,可以考證的經濟管理思想就比較豐富了,考證內容主要來自古希臘、古羅馬和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文學作品。對現代經濟管理有重大影響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然經濟(小農經濟,主要包括農業和手工業)與商業經濟管理方面的思想,基本觀點都是以重農抑商為主。如古希臘的梭倫,通過梭倫改革,以禁止農副產品出口、給予手工業者雅典城公民權為手段,發展自然經濟;古希臘的色諾芬認為“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和保姆”;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商業是不體面的”;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農牧業的成果才是財富;古羅馬的加圖認為“農業是羅馬人最重要的職業”;古羅馬的西塞羅、普林尼和辛加也均有倡導發展自然經濟的主張;在中國,夏朝實行“五十而貢”的稅收制度,商朝有“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記載,而周朝將商朝時開始施行的“井田制”發展到了鼎盛,均反應了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春秋時期的管仲稱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認為商業并不重要,商業者是社會最底層的,甚至制定了“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的規定;孔子對商品交換有“和氣生財”“取之有道”“先義后利”的思想,其本身并沒有反對商業,但后來世人片面的理解孔子“小人喻于利”的說法,以孔子的旗號抑制商業貿易,鄙薄金錢。
二是對社會階層和分工的認識,主要是強化等級觀念,強調執政者而輕視農業、商業者的社會地位和對社會重要作用。比如柏拉圖認為社會分為執政者、保衛者和營養供給者三個階層,農業、商業者屬于最后一個階層,他們是沒有個人思考能力的;中國夏商西周的社會階層更是以宗法倫理相維系,《周易》中就有“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的描述;《論語》中有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描述;《管子·小匡》中提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同樣在強化階級上下的觀念。
三是對商業交換和貨幣的認識,這些思想奠定了后人的財富觀。比如色諾芬意識到商品的交換和使用價值,貨幣的流通和儲藏功能;柏拉圖肯定了商品交換的必要性,同時反對借高利貸進行商品交易;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商品都有交換和使用價值,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充當的是價值尺度和中介貨物;加圖認為商品交易應當多賣少買,盡量不買;中國桑弘羊的《鹽鐵論》中有“以虛蕩其實”的說法,認為貨幣沒有實際價值,而商品有實際價值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奴隸社會的政治管理上,東西方得政治主張就出現了明顯的不同。中國更注重“人治”而西方更注重“法制”,這對經濟管理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西方的思想家,如柏拉圖也提出過“執政者治國”的概念,中國在奴隸社會時期也提出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西方依法為綱,中國以人為本的主流理念至今沒有改變。
在封建社會發展階段,西方人的思想受到了基督教哲學影響,教會的人和反對教會的人(城市異教和農民異教)的經濟管理思想出現了方向上的分離。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教會方,經濟管理觀念完全為了迎合封建統治,甚至提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觀點,比如早期提出了“反對斂財,人民均富”思想,晚期又提出私人財富的多少應與社會地位匹配;既提出反對商業行為,又支持大商業行為;既主張價格公平,又主張勞動和商品價格要與社會等級對應;既提出封建主有權減輕貨幣重量,把貨幣當成價值符號,又提出貨幣的重量要有一定標準,把貨幣當成商品。而反對教會的人,經濟管理主張主要與土地公有、減稅減租有關。與西方二元化相對比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管理思想可謂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很多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觀點。然而盡管很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但主流思想依然是重農抑商,尤其是統治者對商業經濟發展的干預已經成為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
西方國家在15世紀末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開始了現代經濟管理思想的探索。西方的經濟管理思想也開始了不斷迭代、創新;中國自1912年辛亥革命后也結束了封建制度。之后人們開始了對現代經濟管理思想的探索。
二、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基本作用
盡管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各種新思潮不斷涌現,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經濟管理。社會各行業在的經濟管理過程中,不可能一昧的拋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更不能一昧的實行管理思想西方化,而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比中西方傳統思想的差異,充分發揮中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優勢。雖然,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片面的,并且在發展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要做好經濟管理,必須要了解傳統思想,分析其中適應現代經濟管理與不適應現代經濟管理的成分,逐步進行調整。
包括現代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時,將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科學、合理的應用到實際的經濟管理中去,以實現企業全面發展,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充分發揮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現代經濟管理受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影響分析
1.對農業管理的影響分析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自古農業就是發展的根基和保障。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更是農業大國。農業在社會各行業發展中屬于基礎性產業、支柱型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維持國民生活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農業在發展中,對自然條件要求較高,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使農業的經營以分散經營為主。
在我國現代經濟管理中,農業的重要地位仍然沒有被動搖。受傳統觀念影響重視農業、重視農民也成為了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為此,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部分政策的實施對農業發展有重大積極作用,還有的政策并沒有起到發展作用,只是在重視農業的傳統思維下,以穩定農民生活為出發點做出的權宜之計。以下就四項內容進行簡要分析:
(1)免除農業稅
在農業時代,農業是國家主要產出,統治階級征稅主要來自農業稅。作為統治者不可能免除農業稅,所以農民希望的是減少稅收比例。現代社會中,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趨勢上不斷減少。按照國際統計局公開數據,2015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68.26萬億,第一產業6.08萬億,僅占8.9%。所以免除農業稅既對稅收沒有災難性影響,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在傳統經濟管理觀念的影響下,我國農業稅征收了很長時間,目前已全面取消。
(2)最低收購價政策
我國自1985年放開了絕大多數農副產品購銷價格后,1992年放開生豬、豬肉價格,1999年放開棉花收購價格,2004年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價格,2015年放開煙草收購價格。目前只有稻谷、小麥施行最低收購價。最低收購價在緩解“谷賤傷農”問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保護價的設定造成更多農民從事稻谷和小麥的生產,造成國家在過量糧食的儲藏和保管上投入巨大。甚至有的地方糧倉不夠用,運來的糧食堆積在糧倉外發霉腐爛。所以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今后或應該進一步放開,可行性有以下幾點,一是我國現有糧食產量不存在短缺問題,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億噸(12428.7億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2015年中國糧食消費量約在12800-12900億斤之間,兩相比較2015年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二是進口糧食的價格優勢明顯,安全性可以監控。三是淘汰效率低的農業生產單位可以進一步促進城鎮化進程,使農民收入來源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型。效率高的農業生產單位可以分得更多集體耕地,進一步提高收入水平。
(3)農業補貼
廣義的農業補貼是指政府對農業部門的所有投資或支持。有的補貼不會造成對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直接影響,比如自然災害救濟補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等,被稱為“綠箱”政策,其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還有一類補貼影響到了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比如糧食直補。糧食直補在短期內刺激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但存在嚴重問題。一是糧食補貼不能解決農產品成本高的根本問題。糧食補貼的作用相當于降低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而通過補貼降低成本不是長久之計。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效率低,農村目前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產品種植,沒有形成產業化。尤其在城鎮化的大趨勢下,農民工工資大大提高(比如在一線城市8000元一個月請不到保姆),所以農民更不愿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留守在農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少數婦女,生產效率進一步下降。二是補貼影響了市場機制的作用,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的創新和發展。三是對于糧食直補,由于不能直接補貼的所有地區所有農產品的生產,會造成補貼結構不盡合理。四是在進入WTO后,違反《WTO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議》的糧食補貼,會引起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反補貼制裁。
2.對商業管理的影響分析
在近代以前,東西方的主流經濟管理思想都是以抑制商業為主,我國更是自古就有官辦市場和官管市場的傳統,主要表現在設置管理機構、規定交易時間、交易地點等,比如《周禮》中就有對先秦時期的“三時之市”的描述。政府對商業進行嚴格管控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也造成部分商品政府專營現象。
在政府專營方面,我國古代主要是進行鹽、鐵專營,目前鋼鐵行業已經放開,食鹽專營體制改革也在討論中,而電信、火車、水電等行業目前施行專營。作為具有天然壟斷屬性或涉及國民安全的行業,施行專營有重要意義,但專營就會因缺少競爭而形成壟斷價格。目前,放開專營企業競爭性業務、推進混合所有制是比較有效的方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一定程度上消除壟斷弊端。比如電力行業,一方面通過電力競價上網提高產能、降低成本,一方面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
3.對企業管理的影響分析
自古以來,統治者在經濟管理過程中,總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強調等級觀念,以政治為中心成為了中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新中國成立后,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沒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自由發展,企業管理工作上也存在濃厚的政治色彩。
一是企業行成為了政府的企業。企業作為一種現代的經濟組織形式,其屬性是獨立的盈利性組織,如果企業不追求經濟利益就很難盈利,如果企業沒有決策的獨立性就很難發揮盈利能力。所以當企業成為政府的企業,其盈利性就大打折扣。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政府屬性明顯,盈利性很差。即使是壟斷行業,其盈利性也遠遠不到應有的水平,而且其產品市場價格也并不低,比如油氣產業。私營企業雖然政府屬性低,尤其是小微企業,但在行政審批方面,繁瑣的審批手續打擊了商業者積極性,用時還有滋生腐敗、產生尋租現象、加大政府工作量等問題,目前,政府也正在通過“三證合一”、“集中審批”等措施,改善行政審批繁瑣的現象。
二是企業行政化管理的問題。盈利性企業的用人應當結合企業盈利情況,而一度編制由行政部門審批、管理規章與國家行政機構標準對接、企業政治任務大于經營任務等行政管理問題,導致了企業盈利性大打折扣。
第三,企業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在企業經營中,領導者注重政治任務,過多地運用行政手段來管理企業,使得領導者常常憑主觀理想辦事。這種“官本位”思想使得企業在經濟管理活動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等環節,出現了“家長制”、“一言堂”等惟上是從的現象。很多企業在用人方面也更多選擇論資排輩而不是選賢用能。而企業經濟管理離不開人的作用和決策,企業的用人和決策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經濟管理目標的達成。
第四,企業管理目標的不明晰。作為企業,目標應該是為全體股東謀取利益,但由于受到傳統管理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影響,部分企業經常將員工利益凌駕于股東利益之上。員工利益固然重要,因為企業是由員工構成的,員工的穩定一定程度上符合企業穩健發展的目標。但在企業經濟管理上,員工是企業目標函數的一個參數,片面為員工謀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如某企業為讓員工喝上放心的飲用水,投資成立了一家礦泉水子公司,這家礦泉水子公司經常虧損,效益越來越差。作為企業管理層,應當將礦泉水子公司關停,但考慮到員工利益,沒有采取相應措施。這樣的做法顯然重視了員工的利益而忽略了全體股東的利益,是企業管理者不負責任的行為。
現代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市場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企業要隨機應變,不能將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全盤拋棄,但也不能一味接受,要在借鑒傳統管理思想精華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進行發展和創新。把握好企業發展方向,選賢用能,創造社會價值。
4.對金融管理的影響分析
(1)法制管理
金融管理離不開法律的作用。法制強調的是一種理性,而中國古代的“法”過分重視人情管理,常以非理性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人為的判斷作為依據。曾經衙門里的大老爺可以隨意判刑,這是不符合現代法律精神的。直到現在,有些法律的量刑依然在完善中,比如販賣毒品,按照《刑法》規定,首要分子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那么如何量刑就會有人為的因素。對于經濟管理來講,明確的法律規則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尤其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加快,新興金融模式不斷出現,更增加了精確量刑的難度,國家目前也在大力對相關制度進行不斷完善。
(2)新興金融模式和金融工具接受度低
受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影響,人們普遍推崇“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維方式。老百姓處于謹慎動機,對新鮮事物接受度差。比如證券行業剛起步的時候,很多老百姓說證券是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東西,建議國家取消。這顯然受到了傳統的影響,沒有看到股票對資金配置市場化和對企業融資帶來的巨大作用和好處。這種情況同業出現在保險業及其他金融行業。此外,秉持“勤儉節約、量入計出”,反對“寅吃卯糧、舉債度日”的思想,使人們對于“超前消費”、“負債經營”的接受度比較低。然而沒有超前消費,就不能更大的發揮“需求拉動增長”的積極作用。所以,盡管新興金融工具和負債消費是個人理財和企業經營的重要方式,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由于傳統經濟管理觀念的原因,政府金融創新有很大阻力,也只能謹慎考慮。
四、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現代經濟管理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進行經濟管理實踐時,經濟管理者要結合傳統經濟管理思想進行辯證思考,避免慣性思維。要結合具體實際,更好的達成經濟管理目標,促進總體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沫若.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N].光明日報,1972年7月23日.
[2]漆光瑛,蔡中興.《外國經濟學說史新編》[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大鵬(1990.02- ),男,漢,山東,經濟學學士金融碩士在讀,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分公司職員,研究方向:宏觀經濟、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