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于受到世界經濟水平的影響,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尤其是礦產業與農業的進出口業務受到阻礙,隨之引起的貨幣貶值及通貨膨脹使中亞國家的貿易出現下滑的趨勢。為了改變原料出口貿易導向,改善中亞經濟現狀,中亞國家逐漸出臺了未來20年至50年間的長期發展戰略。戰略包括對接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制造業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為了中亞經濟發展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間更好的合作,本文對如何對接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中亞經濟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與對接;研究
2013年9月,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第一次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發出倡議,表達了與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愿望。2015年,國務院授權與外交部共同發布了關于推動構建絲綢之路的行為綱領。其中,指出了絲綢之路的重點途徑地。從中國的新疆出境后,在中亞共形成三條交通走廊,三條線都經過哈薩克斯坦,第一條進入亞歐大陸,第二條進入歐洲,第三條進入波斯灣。簡單來說,是從中國經中亞到西亞的經濟走廊。從物資、人流量等信息方面看,中亞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集散中心。
一、中亞國家經濟發展與中國經貿合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亞國家的衰退局面被打破。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經濟得到了微弱的增長。進入2000年以來,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經濟持續上升,甚至在金融危機期間經濟逆行而上。中亞地區的經濟能夠得到發展,主要原因之一是良好的世界經濟形勢,國際礦產等原料價格大幅度上漲,促進了本地的經濟形勢。但是,截止到2014年,中亞國家的經濟水平沒有太大的變化。工業對GDP的貢獻,只有部分國家超過了農業。后來的金融危機時期,中亞國家的資源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土庫曼斯坦GDP下降幅度最大,從2008年的14.7%降到2015年的6.5%。哈薩克斯坦的指數最低,2015年降到1.2%。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加大了對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合作經濟的進程中,中亞國家的經濟逐漸得到了好轉,這更加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的合作與發展。
二、中亞國家長期發展戰略舉措
面對全球金融經濟危機,中亞國家紛紛出臺政策,希望能夠獲得經濟復蘇。此時,中亞國家已經認識到原料物資導向轉型的重要性,為了長期的經濟發展,必須實現工業化,加強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這種戰略思維為今后的長期發展提供了方向。以哈薩克斯坦的新經濟政策為例,為了應對物資能源價格下跌的狀況,當時的總統提出了進行經濟結構改革之路,即重點發展交通運輸業、能源工業和社會基礎設施。設立了到2050年人均GDP達到6萬美元的戰略目標,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制造業的發展,用創新科技帶動工業,實現人口、交通與能源的三位一體,刺激經濟增長,逐漸轉向增長的效率模式。
三、中亞經濟發展與絲綢之路的合作與對接
1.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方向及內容
面對結構調整的經濟改革潮流,中國意識到與中亞國家合作的優勢。根據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期發展的方向和要求。與中亞國家合作與對接的交匯點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交通基礎設施的互通是對接工作的首要任務,必須保證中亞各國之間完整的交通與通信體系,根據“一帶一路”的構想,設置相應的運輸節點,完善能源運輸、高速鐵路等信息網絡的構建。第二,提升經貿合作水平。中亞國家遵循資源主導經濟模式不改變,中國及中亞國家的貿易必定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因此,必須在傳統模式基礎上提高貿易質量,實現創新貿易。第三,促進經濟融合,深化產業投資合作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擴大礦產資源、建筑業、制造業、服務等行業項目投資。第四,拓寬金融合作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強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科技合作。第五,加強環境及水資源的保護,促進新能源的開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問題及風險
消除絲綢之路經濟帶面臨的問題及風險是保證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斷延伸的前提保證。絲綢之路經濟帶面臨的問題分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在政治及經濟層面,歐亞關系逐漸一體化,由此給中國帶來地緣政治與外交方面的巨大競爭壓力。第二,中亞地區各國面臨著不同的經濟、安全和社會風險。民族矛盾易引起深化,若政府控制不力,將引起組織犯罪現象。第三,中亞地區面臨著共同的外部風險,主要包括毒品及水資源的運輸。第四,中亞國家面臨著投資、政治、外部等一系列風險。第五,中亞國家都在爭取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對接,但提出項目較為孤立,缺少中亞國家之間的協商,對于公共的區域資源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3.絲綢之路經濟帶問題的解決對策
中國面對地緣政治與外交方面的壓力,應當加強俄羅斯的合作,消除對中國與中亞合作的堤防心理。其次,呼吁美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歐盟計劃。對于腐敗及組織犯罪嚴重的現象,需要確立權威政治體系,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實現國內政治穩定。另外,強化跨境檢查機制,平衡資源分布,將水資源引起的矛盾因素降到最低,消除域外大國間的爭奪沖突。同時,面臨的投資、政治等風險,需要各國承擔起國際義務,調節與投資者的關系,平衡基礎設施建設,解決運輸、電力、天然氣供應不足的重要問題。另外,加強中亞國家間的協作與協商,在現有機制的基礎上,提出運輸物流區域、能源資源區域、聯合產業區域的體系規劃,進一步形成中亞自由貿易機制。
四、中國在中亞經濟發展與絲綢之路的對接建議
1.樹立示范性國家及示范性工程
針對目前中亞部分國家對絲綢之路的中肯態度,中國應當選取個別示范性的國家作為樣本,強化中亞各國的合作意愿。為了推動全線建設,在眾多的項目中,需要選擇涉及國家多,受益范圍廣,并且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工程。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在哈具有重大的能源投資,哈薩克斯坦還是亞投行最早的意向創始國成員。因此,中哈的絲綢之路合作模式可以作為榜樣向中亞各國大力宣傳。針對示范性工程,應當選擇新歐亞大陸橋工程。該工程橫穿了中國中、東、西部,跨越了5個省市,人口密集,沿線工業發達,是中國經濟的核心,體現了中亞合作機制。
2.倡導合作理念及安全理念
根據中國與中亞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了使雙方的合作路徑實現利益與合作的一體化,必須依靠區域主體的資源、文明、發展特征等形成發展的合作動力。中國作為新型崛起的大國,具有擴大經濟發展空間的責任和義務,主動為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更多的物資,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局面,為開放合作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可能。另外,中國應當依靠自身的金融力量,明確區域優勢,弘揚合作模式的國際理念。使中亞經濟發展與絲綢之路的對接在各國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自然而然的融合與互動。
五、結論
一直以來,中亞被中國視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關鍵區域。本文關于中亞經濟發展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與對接的研究,是從中亞國家經濟發展與中國經貿合作背景入手,依據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的長期發展戰略舉措,對中亞經濟發展與絲綢之路的合作與對接進行闡述,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方向及內容,問題及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最后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的中亞政策,提出了樹立示范性國家及示范性工程及倡導合作理念及安全理念兩點建議。中國將繼續秉持奮發有為的方針,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做出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Е.М.庫茲米娜,農雪梅.上海合作組織作為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平臺的可能性[J].歐亞經濟,2016,(05):34-43+128.
[2]王維然.“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的經濟學分析[J].歐亞經濟,2016,(05):70-73+128.
[3]萬青松.“一帶一盟”對接合作面臨的問題及未來努力的方向[J].歐亞經濟,2016,(05):85-91+128.
[4]王海運,趙常慶A.B.奧斯特洛夫斯基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背景、潛在挑戰和未來走勢[J].歐亞經濟,2014,(04):5-58+126.
作者簡介:李旭雯(1971.02- ),女,籍貫:吉林省白山市,學歷:本科,職稱: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單位:四平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