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帥杰+盧雄飛
摘 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始終是兩個重要課題。本文在分析郴州市產業結構和國有經濟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如何通過引進中省企業國有資本和引導市屬國有資本有序流動來加快國有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關鍵詞: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
一、郴州城市產業結構現狀
1.三次產業結構演進歷程。郴州市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11.8%不斷向下滑動,到2015年僅為9.7%(見表)。服務業占GDP的比例則是有升有降,第二產業一直是比較平穩的增長態勢,從2007年的50.39%、增長到2015年的54.7%。從國內外其他城市的發展經驗看,郴州市當前產業結構第一產業比重略低于10%,第二產業比重高于第一產業,處于工業化加速階段,按羅斯托經濟增長理論,經濟發展進入了起飛階段。
2.工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但礦產資源相關產業比重偏高。2015年,郴州礦產資源相關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0%下降至2015年的49.6%,4年僅下降0.4個百分點,在全市工業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高新技術工業占比為9.6%,對全市GDP的增長拉動作用仍然達不到1個百分點,雖然發展快但仍無力擔當起工業發展的支撐重任。
3.服務業穩步增長,規模偏小,結構不優。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589.2億元,占GDP增加值比重41.7%,比重偏低,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嚴重偏低。據統計測算郴州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333.9億元,僅相當于長沙的15%、岳陽的62.3%、常德的63.1%、衡陽的78.6%和株洲的88.5%左右,占GDP比重僅17.8%,比全省平均低2個百分點以上。
二、郴州國有經濟現狀
1.市屬國有資本規模小,分布散,流動性差。截止2015年12月31日,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約為330億元。一級企業41戶,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各級企業71戶,主要分布于11個行業(見表1)。一級企業中資產規模在5億元以上的企業有6戶,資產規模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7戶。注冊資本小于500萬的企業達到17戶,占比41.5%。
2.中省企業資本加速進入,提升傳統產業,布局新興戰略產業。與中省企業對接合作是郴州市近年大力推進的一項工作,中省企業資本的進入有效彌補了市屬資本控制力、引導力弱的短板,截至2015年12月,包括中國五礦、中國建材、中化集團、華潤集團等進駐的央企達到29戶,對接合作項目76個,協議投資金額1487.2億元,累計到位資金346億元,項目涉及10多個行業。其中包括礦產采選及精深加工20個,協議投資409.5億元,新能源開發14個,協議投資277.3億元,電力、熱生產供應5個,協議投資156億元,生物醫藥3個,洗衣投資8.5億元,生態文化旅游4個,協議投資335億元,基礎設施2個,協議投資15億元等。
3.國有資本投資持續增長,繼續有力支持經濟發展。近年,郴州市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額總體保持上升趨勢,2015年達到446.8億元,占當年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6%。雖然國有經濟投資所占比重保持下降趨勢,但是總體來看國有經濟仍是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個主要來源。
三、加快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城市產業結構的思路
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為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市屬國有經濟規模小,帶動力弱,要發揮國有經濟對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必須要引進更高層次的國有資本進入。通過大規模、有選擇的中省國有資本引入和引導市屬國有資本的有序流動,帶動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主要思路。
1.借力中省企業國有資本,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1)引入中省企業,整合礦產資源,提升傳統產業。工業是郴州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礦產采選和加工在工業中比重超過60%,對礦產采選和加工業的升級是有效實施新型工業化,優化工業內部結構的關鍵。近年,郴州市在礦產資源整合和發展精深加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進了中國五礦、中國建材等中央企業整合全市的有色金屬、煤炭、石墨等礦產資源,發展礦產品精深加工。要繼續引進有實力的中省企業進一步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同時要促進已經簽約精深加工項目盡快落地。逐步形成完整的有色金屬加工體系,變初級原材料輸出為系列產品輸出,推動傳統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2)借力中省企業資本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重要依托,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支撐。近年,郴州市積極對接華潤集團、中國交建、中影集團、中國普天等中央企業,簽訂了電熱聯供、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大數據等多個項目。要狠抓已簽約項目落地建設并謀求拓寬合作領域。借助中省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
(3)廣泛對接中省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郴州市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總體規劃綱要》,到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要占到GDP比重達到25%左右。目前,郴州市與中國建材、中國華錄、華潤集團、中華集團等12戶央企簽訂了22個項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電子信息、節能環保6個領域。在千方百計加快已簽約項目落地、建設、投產的基礎上,依托資源稟賦優勢,精心挖掘包裝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引進中省企業資本合作開發。借助中省企業資本,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郴州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力量。
(4)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吸引中省企業資本助力發展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必須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戰略重點,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資金不足和缺乏具備高起點規劃,大范圍整合能力的大企業,是發展服務業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中化集團、中國遠洋、泰達實業、新影集團等4戶中央企業布局郴州市服務業,涉及倉儲運輸、生態旅游等行業。要利用中省企業資本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現代物流、旅游、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商務服務,促進服務業在工業強勁增長的帶動下加速發展。
2.引導市屬國有資本合理流動,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優化。
(1)做實做強政府投資平臺,當前,郴州市有5個政府投資平臺,包括城投公司、交投公司、高科投公司,國投公司和礦投公司,主要進行城市基礎設施、道路交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的投資建設,資金來源主要為融資。鑒于當前穩健的貨幣政策,政府投資公司在融資上都在謀劃直接融資,其中以發行債券為主。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需要企業在資產規模和財務結構上都達到一定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引導存量國有資本流動,調整國有資本結構,增強政府投資平臺的融資、運營能力,更有利于基礎性領域強化,帶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
(2)做好國有資本的有序進退。郴州市當前41戶企業,處于競爭性行業企業比例60.9%,公益性行業企業比例39.1%,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43.9%。按照“有進有退,規范有序”的原則,通過股份轉讓、資產處置等形式,把國有資本從一般性的競爭行業中逐步轉移出來,從經濟效益欠佳、經營困難、競爭乏力的項目中轉移出來,投入到事關全市經濟發展、事關民生事業的關鍵領域。
(3)做好國有企業的優化重組。按照“發揮優勢,突出主業”的原則,進行行業布局整合,對同一行業內的各個國有企業進行適當歸并重組。市屬國有企業進一步明確各自分工,專注于各自的主業,避免同一行業內多個國有企業無序競爭。對一些非本企業主業的投資項目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歸并,對行業起到更好的控制和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郴州年鑒〔2012〕.
[2]郴州年鑒〔2013〕.
[3]郴州年鑒〔2014〕.
[4]郴州統計年鑒〔2012〕.
[5]郴州統計年鑒〔2013〕.
[6]郴州統計年鑒〔2014〕.
[7]郴州統計年鑒〔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