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分析沙坪壩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入手,找準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快發展的戰略方向及重點。
關鍵詞: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制約因素;戰略重點
沙坪壩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區西部,東濱嘉陵江,西抵縉云山,幅員面積3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萬人,在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被全域納入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是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節點和重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工業強區、科教文化中心及投資熱土。“十二五”末,全區GDP達714.3億元,人均突破1萬美元,年均分別增長13.4%、8.7%;固定資產投資達583.2億元,年均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20.4億元,年均增長10.4%;進出口總額達256.5億美元,增長15倍;工業總產值達1850億元,增長1.7倍,總量保持全市第二;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0384元、15250元,年均分別增長9.5%、12%。
一、總體態勢
1.壓力大
經濟增長現實拉動力不足,最近幾年基礎設施與房地產投資占比高,產業投資規模較小,一批落地的重大項目作用顯現還有一個過程。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工業中電子信息產業“一枝獨大”局面較為突出,文化、健康等特色產業培育進展緩慢。城市形象環境不優,老城區改造任務重,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和新建城區公共設施配套力度還需加大。民生社會事業欠賬多,生態文明建設任務道遠。公共財政支撐能力不足,積極降低政府債務與有效增加投入的矛盾較為明顯。
2.機遇大
區位優勢更加明顯,躍居重慶新戰略實施的最初發起地和樞紐節點,成為新戰略推進的先鋒與主力。資源平臺更加豐富,功能區域戰略帶來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樞紐、口岸、保稅區“三合一”在整個內陸地區僅沙坪壩區和兩江新區獨有。要素集聚更加強大,承接更廣范圍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涌入。產業提升更加有力,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崛起,先進制造業加速轉移集聚,產業加速融合促進新業態競相迸發。城市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拓展空間無限,城市功能和內涵深化大有文章。
3.潛力大
發展壯大區域特色優勢,科教文化資源稟賦突出,產業發展基礎扎實,奠定了適應新常態、實現新提升的底氣。推進開放高地建設,突破了時空阻隔,站在了重慶對外開放最前沿。把握產業梯度轉移和擴張機遇,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區域產業結構實現重大調整。推進城市化進程,建成區面積不斷拓展。全力爭取和布局建設重大項目,“一城三園”匯聚了大平臺、大產業、大通道,帶動了眾多對區域發展影響深遠的項目落地。
二、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
1.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
一是重復建設,不僅出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基礎設施領域尤甚;二是存在產業同構現象,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復引進、生產、建設,從而導致部分鄉鎮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加劇,抑制了地區經濟比較優勢的發揮。
2.農民轉市民化亟待探索
西部農村所特有的基礎條件,使得大量農民可以進城務工,而一旦經濟不景氣,失業回鄉還能有地可耕。隨著人口紅利和農村適齡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則意味著未來的城鎮化必須讓農民市民化,但如何穩妥地安置農民就業、應對失地農民老齡化問題等都是亟待探索解決的難題。
3.資源換增長仍存在
特別是將土地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作為促使本地經濟發展的最優選擇,這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尷尬問題。
4.中心商圈提檔升級難度大
一是以三峽廣場中心商圈為核心的城市功能演變并不是重慶都市化的主攻方向,其城鄉結合部的區位特征和主要服務本區的地域特征明顯,與解放碑、觀音橋等商圈服務全市乃至全西南的區域特征和代表新興直轄市的區位特征完全不同,故招商及業態調整的難度非常大;二是三峽廣場中心商圈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十分薄弱,突出表現在交通擁堵和停車困難等;三是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呈現低端化,消費增長呈現停滯化。
三、加快發展的戰略重點
1.明確定位優化產業結構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沙坪壩區經濟發展的常態化著力點在于,既要鞏固工業的傳統支柱地位,更要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加快實現現代工業與現代服務業“雙柱支撐”;既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更要推動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同時發力;既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強化內生動力,更要提升改革、開放、創新的綜合功能;既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更要推動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綜合發力。堅持科學發展,核心是融合發展,要著力完善“一中心兩高地”定位優化產業結構,讓市區、產城、二三產業、傳統與現代這四個方面融合發展。
2.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升級的基礎。區域間差距進一步擴大所倒逼的區域協調問題、地方債務問題、土地流轉問題等,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城鎮化與“新四化”一起構成區域經濟升級版,要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的協調發展,仍需要從產業選擇、發展模式、“兩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園區經濟、產業集群等方面統籌考慮,才能打造出比較理想的升級版本。
3.統籌區域發展規劃藍圖
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實施農業循環經濟,做好做足“生態循環農業”這篇大文章。同時加大項目招商力度,圍繞產業配套抓項目,圍繞周邊需求抓項目,按照產業鏈的方向及上下游延伸來尋找項目。同時,對新上項目嚴格把關,充分利用閑置廠房、土地,優先發展科技型項目,打造一批西部綠色生態鄉鎮。
4.依托口岸做好開放文章
以口岸為代表的重慶開放經濟的發力,讓地處開放前沿的沙坪壩區找到了升級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作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沙坪壩區應牢牢把握這個重大歷史機遇,依托口岸、“渝新歐”資源,做好開放文章,加快構筑完備的口岸形態,培育出口加工、保稅倉儲、商品展示、測試維修等業態,發展與口岸配套的金融、物流、中介等現代服務業。同時利用電商平臺,發展電子物流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5.培育打造區域特色商圈
抓好招商引資這條工作主線,通過業態調整和重大項目帶動,實現商圈的“擴容、提質、上檔”。可轉型以“文化、青春”作為商圈打造方向,突出區域文化特色,走特色商圈發展之路。因整體規劃受限,可參照江北北城天街、大坪時代天街等成熟商圈的整體規劃布局,完善業態,在三峽商圈建設起連接各大商場間的“空中走廊”,消除不利因素,實現立體布局、融會貫通,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系列需求。
四、結語
發展區域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加強對利弊得失的研判把握,著力促進優劣勢的相互轉變,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
作者簡介:姚懿,男,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黨校,副校長,重慶師范大學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