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其實是一種文化,不能簡單地把它當作是一種應用工具。在幾千年前的古埃及時期,因為土地丈量的生活需要,數學發展出幾何學;在古代的中國,數學也逐漸發展出其他的分支,以滿足人們對農業生產的需要和天文觀測的需要。因此數學始終是為人們的需求而服務的,和其他的文化隔離開來是不科學的。在古代和近代,都有數學與哲學、藝術交會發展的大量成就,人們通過數學來思考,從各種具象的數字和圖形中抽取出抽象的概念,形成數學的哲學。所以數學不單單是一門科學文化,它更是人類文化重要而特殊的一部分。《數學與文化》(1990年5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編者收錄了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數學家及哲學家的經典名作,共有22篇文章。這些文章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哲學和數學文化的觀點,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
《數學與文化》這本書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揭開了數學的神秘面紗。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數學是一門高深莫測的科學,和我們平時的生活并無多大關聯,而且特別嚴謹嚴肅,提到數學都覺得要畢恭畢敬,敬而遠之。這本書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很多數學的有趣歷史,讓人們看到數學家平易近人的一面,消除人們的成見,這對于數學文化在現代的推廣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數學與文化》在其收錄的文章《數學與善》中描述了數學與人類之間的關聯,其中最重要的關聯是數學啟發人類的哲學思考,并展現數學的“美”,這種數學之美與數學真理相統一,在整個數學文化的演化進程中,“美”推進了科學的發展和傳播。在現代大眾對數學的認知中,并沒有發覺數學之美,這是數學工作者的疏忽,那么從數學文化的“美”的角度進行文化傳播與傳承,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新課題。
《數學與文化》在其收錄的文章《切合實際的數學觀》中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從藝術還是從日常實際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數學的影子:藝術中有黃金分割線、構圖比例、幾何圖形等;生活中有買多少東西付多少錢、銀行利率等。因此我們對數學的傳播不僅僅是科學、學術的傳播,還應該是一種大眾傳播,應該符合大眾人群的接受方式,才能完成數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數學應該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科學性的數學,二是與數學相關的文化。以中國古人的智慧來解釋可以這樣說,“內行看門道”,內行就是數學家以及從事數學研究的人,門道就是數學的科學;“外行看熱鬧”,外行就是數學家以外的、不懂數學的人——民間大眾,而熱鬧就是與數學相關的文化和趣事等。對于數學的大力推廣和傳播來說,我們希望數學能夠更加深入到民間民眾中去,形成一種大眾傳播,因此應該在“熱鬧”上下功夫。
一般傳播方式有三種:一是數學家本人“一手傳播”。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傳播方式,數學家本人通過參考文獻、出版著作、演說演繹的方法,將自己的思想推理過程和研究成果直接傳播給其他人。它的優點在于它出自數學家本人,是第一手資料,時效性、準確性、客觀性都優于其他人研究后的分析成果。在這種傳播方式中,數學家往往喜歡用漫畫的形式來描述自己的研究過程。比如說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有兩位數學家都進行了論證,怎么說明他們的不同呢?其中一位數學家用漫畫的形式,描述了和另一位數學家之間的區別。他畫了一幅畫,以四個人物來進行解釋:“他是鉆到美女的裙底去偷偷看了一眼,而我則把美女的裙子拿到了自己手里。”這樣就把他們研究成果的區別用直觀的形式表達得非常清楚,還饒有趣味。二是數學評論家的“二手傳播”。數學評論家是這樣一類人:他們不是數學家,沒有直接研究數學,但是特別喜歡數學,并且沉浸于數學之美,喜歡自發地分享和傳播數學文化。所以他們往往能夠給人以生動自然的啟發,引發大眾對數學的興趣和關注。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方式。三是來自民間大眾的“N手傳播”。有些人對數學有興趣,喜歡研究數學的名著,也喜歡去看評論家的文章,有些人因為對數學的喜愛而閱讀了一些數學科普讀物,之后將自己的發現和理解分享給其他人。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最簡單的案例,一位母親因為崇拜華羅庚的精神,給孩子講了華羅庚的生平趣事,引發孩子的興趣和好奇。這就是一種很常見的N手傳播。
在當代數學的發展中,人們擯棄和忽略了數學之美,把數學完全作為一種應用工具和手段來進行理論學習,其實這是對數學的誤解。因此《數學與文化》以一種全新全方位的角度,從多個側面進行了論述,對數學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陳玲/齊魯工業大學金融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