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霞+陳貴松+陳小琴+林碧蝦+范夢丹
摘要:環境教育和科學研究是世界遺產型景區不同于普通景區的重要功能,尤其是環境教育近年來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以世界遺產型景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為例,在回顧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分析武夷山景區目前環境教育的情況。采用SPSS軟件分析問卷數據,主要從人口統計特征、游客出行特征、游客環境意識、游客環境行為、游客體驗效果、游客需求方面分析,從而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應該拓寬環境教育宣傳平臺、豐富旅游環境教育解說系統、加強旅游環境教育管理的規范化等環境教育優化建議。
關鍵詞:世界遺產型景區;環境教育;優化;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浪費、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的的惡化與生態旅游發展的理念背道而馳。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該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究其原因,環境教育的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環境教育不僅是從旅游者出發,還牽扯到政府、旅游景區經營者與管理者等多個利益主體。同時環境教育能夠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環境教育還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國外更早對環境教育引起重視,不僅有法律保障,而且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合作促進環境教育的開展等。中國環境教育處在初級階段,相關立法處于規范中,環境教育的開展也不成熟,研究內容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研究方法主要使用定性研究。隨著十八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的教育”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日程上來。本文以世界遺產型景區-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為例,探討世界遺產型景區環境教育的提升發展,以期對其今后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1 旅游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
環境教育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之后伴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生態旅游環境教育也隨之受到重視。國外對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研究較早,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研究成果與實踐結合的較為緊密。中國在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研究領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較于國外,研究基礎仍然比較薄弱。18世紀初工業革命后,世界出現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國外開始重視環境教育。國外研究的視野較為開闊,成果較多,主要涉及其理論基礎、內容、地位、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已經達到一定的深度。中國目前也有較多學者研究環境教育,但研究內容大同小異。陳妍凌,童克難(2015)認為開展環境教育,普及環境知識,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尤其要制定系統的環境教育法,才能確立環境教育的地位,對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具有促進作用。王菡娟,張慶華(2015)也認為環境教育必須有法可依,對政府部門的職責、管理、經費保障等方面要規定,確立國家層面的環境教育主管機構,并設立各級政府環境教育監督管理和執行機構。盧風(2016)認為普及生態文明基本知識、培養生態文明建設所必需的公共道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所必需的價值觀轉變是環境教育的三個層面,不能著力強化環境教育,要讓人們產生敬畏自然的情懷才能自覺保護環境。該學者的看法是值得推崇的,應該從人們的心理出發,讓人們真正敬畏自然才會有本真的行為去保護環境。王西敏(2016)指出要以學術研究推動環境教育的發展,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不可行的,社會上對環境教育的認知是有偏差的,應該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活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國目前對環境教育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很多是借鑒外國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上沒有突破,研究成果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本文在實際調查武夷山風景區的基礎上,針對性較強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 研究區環境教育概況
武夷山風景區環境教育資源條件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的世界”、“猴子的樂園”、“天然植物園”等美稱,其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天然題材。此外,武夷山文化氣息濃厚,不僅宗教文化源遠流長,而且閩越文化、朱子理學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博大精深。目前,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兩大功能較為突出。
3 數據來源與處理
根據論文的研究目的,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調查點的實際情況設置調查問卷。在2015年9月對武夷山風景區的30名游客進行了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結果調整問卷。本次主要以到武夷山風景區游玩的游客為調查對象,問卷主要調查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需求和旅游者本身的環境意識,共向旅游者提出了31個問題。調查時間為2015年10月4日―2015年10月7日。調查方法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在武夷山風景區內發放問卷,由游客當場填寫,并當場收回。總計發出調查問卷245份,回收后剔除無效問卷,比如對于許多題目出現多個結果的、答案具有明顯規律特征的問卷視為無效,最終統計有161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65.71%。
調查結束后,采用SPSS軟件分析問卷數據,統計出數據的一般性特征,并加以分析,得出調查結果。結語與展望
旅游環境教育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還處在一個發展階段,本文試圖通過定量研究進行武夷山風景區的環境教育優化,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環境教育問題涉及的學科較廣,還包括心理學、旅游學、環境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同時由于本研究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以及數據獲取的難度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可能在研究方法、問卷設計、數據來源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在未來的研究中,通過改進測量指標,增大樣本數。
參考文獻
[1]李文明,鐘永德.國外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09,1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