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文
摘要:體育具有技藝性、科學性、情意性的各種的特征,具備了區別任何一門學科特色。所以,課程設置及實施的方面也應有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快樂教學;學習主體性
一、體育特點再認識
體育具有科學性和技藝性,我們在探索生理規律時,探索力學原理的方面,應遵循科學原理,但是在教課內容、課程模式、教學組織及教學方法這些方面要遵循主體意識,這是純授課的教學和技藝教學最顯著的區別,也是體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可是在研究中我們一般會忽略藝術性過多的注重科學性,因此形成了客觀統一性,忽視學生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這些都是需要進行課程改革的對象,如果仍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中,不改革、不發展、將會大大的削弱體育教育的內涵。
體育的教育還是情意類的課程,所有的學科都遵循認知規律。理科基本上探究規律,文科是改善主觀意識,也增強客觀知識。但是藝術類學科雖然也要學習客觀知識,到更重要的是主體意識。體育則是培養非智力因素最佳的課程。
二、體育課程走向多元化
我國體育教學始終沒有走出以教師、大綱素材、課堂為中心的怪圈,同樣的教育模式壓制著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三、推廣快樂式同時要正確評價傳統式體育教學
1.傳統教學
“傳統式”的教學,壓抑了青少年的性格,也壓抑了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影響學生鍛煉興趣,常會厭學逆反,很多學生運動能力差,幾乎沒有特長。
“傳統式”教學也有很多好處,在客觀知識的教育上很下功夫,還提高學生的紀律性。因此,在教育中要揚長避短。
2.快樂教學
“快樂體育”我國80年代開始實施,注重興趣,核心則是“以人為本”,體育教學的出發點是全面育人。
(1)激發學生運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強調老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樣重要,重在營造氛圍。
(3)使學生在快樂中提高非智力因素。
在教學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沿著正確的軌道實施。
(1)針對性(2)實效性(3)竟爭性(4)可控性。
四、抓住主要因素提高教學質量
1.學習主體性
現代教育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主體性。參與進社會生活。課堂中培養出學生的主體性,激發自主學習主觀能動性,是提高效率的主要元素。學生的學習成果會在課內外的聯系中提現出來。
學生的主體性主要受到學生自身的意志力和學習環境的影響,這種潛在意識很大的決定學生自覺的參與進體育學習的主體水平。(1)學生純文化學習壓力太大,沒時間學習體育,精力都放在文化課上,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2)獨生子女依賴家庭,很少主動參加學校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主體性的發展。(3)學生身體素質差,不愿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主體性發展。
2.練習時間的有效性
體育教學主要是少說多練。對于學生,成果取決于學習效率,實際練習的時間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應該在固定的課堂時間內減少老師教課的時間,來增加學生們學習練習的時間。
然而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時間也并不等于有效學習時間。學生時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浪費了有效練習的時間。這樣說,課堂教學的合理性、科學性是增加學生的練習時間的重要因素。
3.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體育教育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特殊的功能和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的實踐性和活動性更強,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完全全的被人們理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會對體育的理解加深。
(1)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高低,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其中提高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主動學習。一方面來說對部分的學生的選項內容來提出強制的要求,由教師帶領他們進行體能技能的強化練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來適應學習進度;學生間的交流競爭直接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速度,并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聯系中提高鍛煉能力;另一方面加強課外的組織管理,提出更好的要求以及目標,學生在課余時間練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師負責檢查成果。
(2)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是學生適應高校教育以及走向社會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一主多選”的教學模式中,采用同軌教學班級選項的小組之間的多項競賽活動,在課余時間舉行各類體育競賽類活動,競賽活動在學生自己組織下完成,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組織能力。
(3)評價能力
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同學之間相互評價這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評價,自我剖析、自我評價都要客觀,才能找到在學習中薄弱的環節和原因,在教師幫助下及時矯正,調節學習行為,激發自己學習的動機,增強學習興趣。然后教學評價的主要是評價教師的綜合水平,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的效果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相互評價就是學生相互取長補短,在競爭中提高自身。評價別人時也反應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以上就是當前的體育教學中幾個熱點的問題,我們的認識、做法、體會與分析仍不夠到位,敬請各位領導、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