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
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資金變動的財務信息,是記錄會計核算過程和結果的重要載體。會計信息對內可以為企業管理層經營決策提供財務數據支持,助力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對外為各政府部門作為國家制訂宏觀調控政策的依據之一,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保證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為股東評價管理層業績、制訂投資戰略等提供依據;同時還為潛在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影響使用人作出決策判斷。
現代社會處于轉型發展時期,新型經濟事項層出不窮,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各監管機構財政部、國資委、證監會等部門對會計信息質量都非常重視,加大了監督檢查力度,但自公開信息看,會計信息質量仍不容樂觀。
2016年12月財政部發布了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三十五號、第三十六號、第三十七號,其中公告第三十五號對25家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含分所)和47戶國有企業、上市公司、民營及外資企業等單位開展了會計監督檢查,檢查共發現各類違規問題金額386億元;公告第三十六號檢查企業、行政事業單位18534戶、會計師事務所1108戶,發現各類違規問題涉及金額685.81億元;公告第三十七號對部分金融企業進行檢查,發現在會計核算、薪酬福利、稅收繳納、風險分類、撥備計提、呆賬核銷、內部控制、財經紀律等方面,被查金融企業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據統計,截止2016年5月18日,滬深交易所共對轄內142家上市公司發出年報問詢函,而其中涉及最多的也是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的問題。
因此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仍然是企業、財務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集團企業會計信息主要來自于子企業,子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集團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因此提高子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會計信息質量低下,表現為會計信息失真,按動機可分為有意造假和無意失實。會計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為了會計主體本身或相關主體的局部利益,故意篡改、偽造、編造有關的會計憑證,虛報、漏報、瞞報有關的會計數據而造成報出信息與會計主體本身的實際信息不符的現象。會計信息的無意失實是指會計人員在遵循會計規范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由于主觀判斷失誤、經驗不足和會計系統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會計信息未能如實或準確反映經濟活動和會計事項的內容。會計信息的有意造假一般都與特定群體或個人的利益相關,具有主觀愿望。而會計信息的無意失實一般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專業素質相關,并無主觀意愿。集團企業應采取相應措施,消除或減少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可能,提高會計人員素質,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在企業內部管理體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有積極意義。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2008年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隨后2010年五部委又聯合印發內部控制配套指引。
集團本部及下屬子企業均應按照內部控制規范和配套指引,在兼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上,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明確職責權限,并在改善內部控制環境的基礎上開展風險評估、各項控制活動,實現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維護資產安全、提高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質量,提高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等。
在建立健全內控體系中,集團企業要起引領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尤其是在改善內控環境上,要下屬子企業進行指導和把控。對重要的內部控制活動,如對外擔保等高風險領域和重要業務事項還需由集團本部制定統一的控制制度,子企業參照執行。
通過建立和實施一套統一、高質量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降低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愿望,及時識別會計差錯,從制度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制訂統一的會計政策、會計核算方法,建立規范化會計處理流程
公司會計政策、會計核算方法是在企業會計準則框架下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企業會計準則規范下部分會計政策具有可選擇性,如存貨發出可以選用加權平均法,也可以選用先進先出法;固定資產折舊可以選用年限平均法也可以選用雙倍余額遞減法等,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對企業資產狀況和經營業績有時會產生非常大的的影響。
以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舉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國內大部分企業采用年限平均法。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稅收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對生物藥品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業等六大行業的企業2014年1月1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2015年決定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范圍,在以上6個行業基礎上,增加了輕工、紡織、機械、汽車4個領域重點行業的企業。以一項預計使用年限10年的固定資產(不考慮殘值)為例,采用年限平均法時的年折舊率為10%,而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時第一年的折舊率為20%,采用年數總和法時第一年的折舊率為18.2%。在預計使用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年限平均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第一年折舊額相差一倍,這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作為集團企業,管理鏈條長,業務范圍廣,可能涉及多行業經營,因此制定相對統一的會計政策就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確保集團內同行業企業采用相同的會計政策、會計核算方法,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會計政策保持穩定,各子企業不得隨意變更,保證會計信息的一慣性。
三、加強職業道德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
證券史上許多著名的會計失真事件,國內有“瓊民源”、“銀廣夏”等,國外有“安然”等,大多都與相關人員的舞弊相關。上述三公司都涉及虛增利潤,導致財務報表嚴重扭曲,是企業有意造假的典型。近些年,財務人員挪用公款現象屢屢見諸報端,亦曾有上市公司財務經理挪用2億元的報導。
企業會計信息質量與第一責任人的意識緊密相關,重大舞弊事件,企業財務人員有時僅是參與者,起主導作用的可能是公司管理層;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是對財務人員的基本要求,但有些財務人員在利益面前,失去準繩。集團公司要加強對子企業相關責任人、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樹立不做假賬的意識。
互聯網時代下,新型經濟模式不斷涌現,需要財務人員更加廣泛的運用專業判斷;2016年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準則的修改征求意見稿;2016年5月全面實施營改增。還有許許多多的經濟事項無法直接套用現有的具體會計準則進行計量和列示。需要財務人員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認知,洞察經濟事項的本質,遵循基本準則進行列報。合格的財務人員需要不斷學習,
四、監督檢查
加強內部審計,發揮內部審計作用,同時與外部審計結合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內部審計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部門、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促使其合法合規;二是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改善、經濟效益的提高。集團企業通過集團本部和各下屬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對企業進行規章制度執行情況審計、經濟效益審計、高風險業務審計等各類專項審計。通過內部審計,及時發現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制度執行中的漏洞等,促使企業優化制度流程,改進管理,提高生產效益的同時通高財務信息質量。
除以上幾點以外,集團公司還可以采取一系列獎懲措施,如把財務信息質量作為對子企業管理層、其他相關人員的考評指標之一;對舞弊等事件加大懲處力度等。最重要的是集團企業要形成自上至下的風清氣正的財務環境,實現制度和人的有機結合,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助推企業實現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