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翟天賜



摘要:本研究為探討大學生自卑感在社交焦慮和父母教養方式間的中介作用,選取安慶師范大學大學生540 名(男生109人,女生390人),采用社交焦慮量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和自卑感量表(FIS)進行測量。使用回歸分析對自卑感在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各維度與社交焦慮量表、自卑感量表得分呈相關(-0.165~0.469,均P<0.05); 自卑感量表各維度得分與社交焦慮量表得分均呈正相關(0.133~0.820,均P<0. 05)。父母教養方式對社交焦慮有正向預測作用;自卑感在社交焦慮與父母教養方式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80%。結論:自卑感在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間有中介作用。
關鍵詞:社交焦慮;父母教養方式;自卑感;中介作用
Abstract: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in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parents upbringing, selection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540 college students (109 boys, 109 girls), the social anxiety scale,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scale (EMBU) and inferiority complex scale (FIS) measurements.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o test inferiority complex in th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scale of each dim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social anxiety scale, inferiority complex scale score is (0.165 ~ 0.469, P < 0.05); Inferiority of each dimension scores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anxiety scale score (0.133 ~ 0.820, P < 0. 05).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has positive prediction function on social anxiety; Inferiority in social anxiety and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a complete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intermediary effect accounted for 80%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inferiority in the parents have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ing and social anxiety.
Key words:Social anxiety; Parenting style; Self-esteem; Mediation
1 問題提出
社交焦慮在兒童發育期到青春期階段存在顯著增長的趨勢,其中在青少年中,社交焦慮方面的問題分布廣泛,并且且有極大影響[1];此外,社交焦慮開始于青春期,在25歲后較少見,社交焦慮發展的關鍵時期是青春期,若未得到矯正或指導, 可能會進而發展為嚴重的社交焦慮障礙,且長期影響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和學業成就等[2,3]。另外,跨文化相關研究顯示,社交焦慮現象在亞洲國家特別嚴重[1]。據此可見,大學生有較嚴重的社交焦慮。英國精神病學家Mark和Gekler于1966年提出“社交焦慮”一詞。其表現是害怕社交,包括在眾人前表演、說話,或參加聚會等。Watson和Friend(1969)根據社交焦慮的定義和特點,認為社交焦慮有兩個成分,一個是社交評價焦慮,也可指消極評價恐懼,另一個是社交回避與苦惱[4] 。郭曉薇(2000)認為社交焦慮指在某種或多種人際環境中,個體表現出很強烈的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5]。
有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可能會影響社交焦慮。張蓮(2008)對高二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和社交焦慮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養方式對社交焦慮有著顯著的影響,且父親的過分干涉、拒絕、否認對社交焦慮有正向預測作用,而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以及母親的懲罰、嚴厲對社交焦慮具有負向預測作用[6]。與此結果相似,張秀芳等人(2010)在大學生交往焦慮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中,顯示父親的拒絕、否認和母親的過分干涉或過分保護與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大學生社交焦慮呈顯著的負相關[7]。在關于留守兒童家庭教養方式和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中,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社交焦慮與看護人的支持溫暖呈負相關,與看護人的拒絕懲罰即過分干涉呈正相關[8]。Mackinnon指出:“早期親子關系定出行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行為[9]”。張文新(1999)研究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情感表現的組合方式,并且不隨情境的改變而改變,是相對穩定的[10]。在已有研究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父母養育方式有不同程度相關, 結果還顯示懲罰、嚴厲和拒絕、否認得分高的家長,其孩子自卑得分相對較高[11]。
Adler認為,自卑感源于個體知覺到自己不能達到自己要求的理想的完美標準;在生活中隨時都可能產生自卑感,如先天的、生理的缺陷,出生順序,進入社會后人與人間的利害沖突等都會讓人產生不完美、不優秀、比別人差的情緒[12]。有研究顯示,引起社交焦慮的主要原因有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13]。另外,Jeffrey Yong認為,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社交焦慮成負相關,即當個人自信心評價過低,其社會焦慮會較高[14]。同時,也有研究表明,自尊與社交焦慮存在顯著負相關,有良好的預測作用[15]。
綜上所述,教養方式與自卑是社交焦慮的重要因素,但二者如何對社交焦慮產生影響卻未引起關注?;诖耍狙芯繑M考察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的關系及自卑的中介作用,為社交焦慮與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提供實證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選取安慶師范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整群抽取教育學院大一學生和物電學院大一學生,共540 名,其中男生109人,女生390 人,發放社交焦慮量表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和自卑感量表(FIS)各540份,收回有效問卷499份,有效率為92.4% 。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
在父母教養方式研究中,有很高的影響性。此量表1980年由瑞典C.Perris等人編制,用于測量教養態度和行為。1993年,岳冬梅等人對原量表進行修訂,經過因素分析得出11個維度,共66個題目。父親教養方式包括六個維度;母親教養方式包括五個維度。量表采用4點計分,1分代表“從不”、2分代表“偶爾、3分代表“經常"、4分代表“總是"。EMBU涉及父母15種教養行為: 辱罵、剝奪、懲罰、羞辱、拒絕、過保護,過干涉、寬容、情感、行為取向、歸罪、鼓勵、偏愛同胞、偏愛被試和非特異性行為。在父親教養方式中抽取6個主因素( F1情感溫暖、理解; F2懲罰、嚴厲;F3過分干涉;F4偏愛被試; F5拒絕、否認; F6過度保護) ,在母親教養方式中抽取5個主因素( M1情感溫暖、理解; M 2過干涉、過保護; M3拒絕、否認; M4懲罰、嚴厲; M5偏愛被試),分別由58和57個條目組成。
2.2.2 自卑感量表(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IS[16])
量表共36 個條目,包括自尊、社交自信、學習能力、外貌和體能5 個維度。每個條目1 ( 從來沒有) ~ 7 ( 總是如此)7 級評分,總分在36 ~252 分,得分越高代表自卑水平越高。總量表的α系數為0. 92,5 個維度的α 系數為0. 73 ~ 0. 87;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 86,5 個維度的重測信度為0. 74 ~0. 94。
2.2.3 社交焦慮量表[17]
量表共54個條目,其中包括軀體反應、回避行為、人際敏感和內心體驗4個維度。軀體反應維度有12個條目,回避行為維度有13個條目,人際敏感有14個條目,內心體驗維度有15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癥狀程度進行5級評分:1—5分分別代表從無、很輕、中等、較重、嚴重。各維度的α系數為:0.864,0.914,0.906和0.929,總分的α系數為0.929。20天后的重測相關系數分別為0.793、0.618、0.753和0.717。
2.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6. 0 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考察大學生各量表評分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采用Pearson 積差相關考察社交焦慮與父母教養方式、自卑感的相關性; 采用溫忠麟和張雷等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檢驗自卑感的中介效應。
3 研究結果
3.1 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各量表評分比較
女生在父親的過分干涉,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父母的偏愛被試維度上(F3、F4、M1、M5)得分顯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父親的拒絕、否認(F5)上顯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社交自信、學習能力、外貌、體能維度及自卑總分上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女生在人際敏感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軀體反應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城市學生在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維度,父母的偏愛被試維度,及父親的拒絕、否認(F1、F4、F5、M1、M5)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而農村學生在父母的過分干涉、過度保護(F3、F6、M2)維度上顯著高于城市學生;城市學生在學習能力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而農村學生在社交自信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學生;城市學生在內心體驗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而農村學生在人際敏感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學生。獨生子女在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和母親的偏愛被試(F1、M5)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而非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懲罰、嚴厲維度,過分干涉維度及過度保護(F2、F3、F6、M2、M4)維度上顯著高于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自尊、學習能力、外貌、體能維度及自卑總分上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軀體反應、回避行為、內心體驗維度及焦慮總分上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表1)
3.2 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卑感、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分析
社交焦慮量表總分與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中的各維度,除M2(過干涉、過保護)都有顯著相關,其中與F1、F3、M1呈顯著負相關,其余為顯著正相關;軀體反應維度與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中除F4、M2、M5維度外均存在顯著相關;回避行為維度與除F3、F4、M5維度外均存在顯著相關;人際敏感維度除與F1、M2外均顯著相關;內心體驗維度除與F1、F6維度外均顯著相關。社交焦慮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均與自卑感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自卑感量表總分與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各維度均呈顯著相關,且與F1、F3、M1呈顯著負相關,其余為顯著正相關;自尊維度除與F6外,各維度均顯著相關;社交自信維度除與F5、F6、M2外,各維度均顯著相關;學習能力維度與F6、M2外各維度均顯著相關;外貌維度除與F1、F2、F4、F5外各維度均顯著相關;體能維度除與F1外各維度均顯著相關。(表2)
3.3 自我和諧在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間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介效應存在的前提是自變量與因變量相關顯著且中介變量與自變量和因變量都顯著相關。上述相關分析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相關顯著:自卑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相關顯著,并且與社交焦慮相關也顯著,這種相關可能反應了自卑感是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的中介變量。本研究采用溫忠麟和張雷等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檢驗自卑感的中介效應,具體檢驗程序如下:
分別以父母教養方式為預測變量,對社交焦慮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顯著;以父母教養方式為預測變量,對自卑感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顯著;以父母教養方式、自卑感為預測變量,對社交焦慮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方程顯著。(表3)
由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在表3中,父母教養方式的Beta值非常顯著(0.363);在表4中,父母教養方式的Beta值也非常顯著(0.374);在表5中,自卑感的Beta值非常顯著(0.799),但父母教養方式的Beta值由表3中的0.363下降為0.073,并且仍非常顯著,說明父母教養方式部分經由自卑感的中介影響大學生社交焦慮,自卑感是部分中介變量,父母教養方式對自卑感和社交焦慮均有非常顯著的正向預測效果;根據以上中介效應的分析,顯示父母教養方式對社交焦慮產生的直接影響的大小為0.073,父母教養方式經由自卑感中介對社交焦慮的間接影響的大小為0.290,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290/0.363=79.89%。
4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父母教養方式的多數因子與大學生的自卑感水平顯著相關。自卑感量表總分與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各維度均呈顯著相關,且與F1、F3、M1呈顯著負相關,其余為顯著正相關,此與黃柳開的研究[11]相一致,其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養育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 懲罰、嚴厲和拒絕、否認得分高的家長, 其孩子自卑得分相對高。
社交焦慮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均與自卑感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即自卑感越高,社交焦慮越嚴重。當個體被他人接納并積極評價時,就會促進自我接納,提高自我評價,自尊感就會上升。但當個體在交往過程中遇到挫折,外部環境變化,遭到拒接或排斥,容易形成自我懷疑降低自尊并表現出明顯的人際敏感和交往焦慮[18]。社交焦慮一般是預期性的,即在社交剛開頭的時候表現為緊張、恐懼和不安,是自卑心理中缺少安全感、自我否定、自我厭惡、自我憎恨等特征在社交活動中的表現[19]。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社交焦慮產生不同影響。社交焦慮量表總分與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中的各維度,除M2(過干涉、過保護)都有顯著相關,其中與F1、F3、M1呈顯著負相關,其余為顯著正相關。此與張秀芳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認為: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F1、M1)與社交焦慮呈顯著負相關,父親的拒絕、否認(F5)和母親的過干涉、過保護(M2)均與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7]。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尊重與信任,從而產生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才會更有自信的、更積極的與他人相處。懲罰,拒絕和否認使孩子形成不完善的自我概念,自我認同感較差,嚴重影響自信心的形成,從而造成自卑心理,同時參與社會進行人際交往時會形成緊張感和不知所措,產生社交焦慮。過度干涉、保護和偏愛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對父母依賴性較高,對于獨自處理人際關系會有一種恐慌感和焦慮緊張。
自卑感水平高的個體,對自己的缺陷感到羞恥,自己通常會夸大缺陷,并且認為別人更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害怕在別人及公眾面前展露自己的不足,從而產生社交焦慮。個體對自我的實力品質評價較低,感覺自己比不上別人,由此產生慚愧、羞怯、悲觀失望乃至畏縮不前,這種自卑感導致他們擔心暴露缺陷,尤其是在自己無法掌控的、不確定的環境中,不安全感上升,焦慮感更高。深度自卑的個體可能在童年時,父母總是批評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孩子在無意識中將這種對自身的批評內化,當他們成人后,仍堅定地相信自己是有缺陷的,這種缺陷感使他們產生深度的自卑,從而促使他們在社交中產生回避行為,形成社交焦慮。
5 結論
本研究探討了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卑感以及社交焦慮的基本情況,它們之間的關系,根據研究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父母教養方式在性別、城鄉和獨生/非獨生上存在一定差異。
2.自卑感在性別、獨生/非獨生上存在一定差異。
3.社交焦慮在獨生/非獨生上存在一定差異。
4.父母教養方式、自卑感與社交焦慮3者之間兩兩呈顯著相關。自卑感起中介作用,父母教養方式通過自卑感影響社交焦慮。
參考文獻
[1] 郭曉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成因研究[ J] .心理學探新,2000, 20(1):55-58.
[2] Gullone E, King N J, Ollendick T H.Self-reported Anxiety in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 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 2001, 162(1):5-19.
[3] Woodward L J, Fergusson D M.Life Course Outcomes of Young Peoplewith Anxiety Disorders in Adolescenc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2001,40 (9):1086-1093.
[4]Watson D,Friend R.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J Consult Clin Psychol,1969,33:448~457.
[5]郭曉薇.大學生社交焦慮成因的研究.心理學探新,2000,20(1):55--58.
[6]張蓮.父母教養方式和高二學生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113~114.
[7]張秀芳,張淑娟,張順,張素娟.大學生的交往焦慮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性研究.中
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4):481"-483.
[8]龔務,陳旭.留守兒童家庭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
26(11):12~14.
[9]許燕.人格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2-64.
[10] 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02):43~47.
[11] 黃柳開,陳書人,莫月霞.中學生自卑心理與父母養育方式關系探討.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11(28):1335~1336.[12] 李藝敏,孔克勤. 西方自卑研究述評. 心理研究,2009,2(4):3-11.
[13]都玉芳,喬旺忠.大學生社交焦慮、應付方式及個人評價的相關性的研究[J].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2004,(1):41-42.
[14]Jeffery E. Young,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 to Friendship Disorders, from Friend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edited by V. J. Deriega&B. A. Winsdead, Newyork Springer-Veriag,1986:253-254.
[15]劉冉.大學生自尊與社交焦慮、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 淄博師專學報,2012,2:20-23.
[16]蔡溢,許明智,諶紅獻,等. 缺陷感量表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 1) : 20-21.
[17]趙勇. 社交焦慮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02.1.1
[18]孫榮光,大學生生活事件、自尊與社交焦慮的關系[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8.
[19]高蕾.大學生外顯自尊-內隱自尊與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