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輝
摘要:雖然在基礎教育界之中早就提出了要實行素質教育,并且各方人士與國家都在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無論如何始終都需要根據高考這根指揮棒來行事,這就使得素質教育的開展并不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文中就素質教育暫開討論,并就如何才能夠讓素質教育獲得令人滿意效果進行探討。
關鍵詞: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改革
現在的基礎教育界,不說一潭死水,起碼波瀾不驚。雖然作了很多努力,但是大家始終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行事。口頭上高聲呼喊要大力開展素質教育,不過是上下一致糊弄領導的把戲。等檢查一過,大家又各行其是,恢復原狀。這些大家都可以看到,也不乏有識之士指了出來,可是沒有什么用,該是那樣的仍然是那樣,令人痛心疾首。
國家高層也早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做了很多決策上的改變。比如說高考改革,課程改革,劃撥大量經費讓各地對教師開展各樣的培訓等等。可是我們國家始終出不了多少頂尖人才,就算出了點人才,也流失了很多。為什么?我認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是有問題的。實施素質教育我認為是正確的,符合時代的需要。可是如果沒有做好社會的需要和自身發展需要的平衡,素質教育始終是一句空話。
我認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一、對教學內容要大刀闊步進行增減。
首先,對于某些不必要的課程,完全可以刪減或者不用。比如說外語,有誰不對外語深惡痛絕?可是大家花了巨大精力考了什么四級六級到了工作生活中又有多少用得上的?還有語文。誠然,古文是我國的古代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可是有沒有必要一個字一個字研究他的出處、意義呢?我們日常說話,看書,讀報紙,有可能用得上那么多“之乎者也”的應用嗎?我認為,對于外語,從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應該增多幾個,比如日文,德文,韓文等,對要求應該按級逐步上升。也就是說在基礎教育只能作為選修課,不能作為必修課。至于語文,我贊成韓寒的觀點,初中水平完全可以了,以后的算是專業水平了再另說。
其次,對于對個人成長有利的科目,應該增加到必修課程去或者增加他的分量。比如說體育,一個星期才兩節,這樣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嗎?誠然這只是應付上級檢查而已。我認為起碼一個星期要不少于五節,也就是說天天都要有體育課。還有音樂和美術,一個星期很多學校才一節,到了高三干脆就沒有了,這樣很不合理。從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看,我認為起碼也要隔天一節,才能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個人修養的作用。
二、要完善師生關系,大力提高教師的地位。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關于老師的負面信息,這跟老師的地位下降有關。而老師的地位下降了,說明老師的作用下降了。在大規模教學當中,老師僅僅是幾十個學生的過客而已;在整個學習生涯當中,經歷的老師有大大的幾十個。學生就像老師的流水線產品,從面前流過,須臾之間消失不見。老師心目中,學生太多,平均下來每一個傾注不了太多心血:學生心目中,老師僅僅是個知識的推銷者,而不是成長的領路人,僅僅是一個過客。試問這樣的師生關系,老師重要嗎?
我認為要完善師生關系,就是要大力提高教師地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個就是要全面實行小班教學。每一個班最多不超過30人,這樣老師才有精力針對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可是這樣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因為沒有那么多的師資力量去實行,所以就要求老師一身兼數職。可能一個老師既要教體育,又要教數學或者數學地理。可是這個困難完全是有可能克服的。我本人就是又教過數學,現在又教地理,還不是教得好好的?我周圍也有很多老師身兼數職的。就是開始有點困難,潛心試教不久就可以上手。第二個就是要調整教學內容不同時間的側重點。比如說九年義務教育,真的沒有必要弄那么高深,沒有必要弄得孩子們整天蹦得緊緊的。那時候重點我認為應當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比如學會與人交往,懂得什么叫孝順,什么叫正義,什么叫智慧與勇氣還有生命的可貴。而這些都要靠老師們一言一行來熏陶,去感化,任重而道遠矣。這就要求老師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要求社會家長更密切的配合。學生畢業以后,根據意愿可以上職業教育,也可以上高中深造讀大學。高深的專業知識到時候再學也不遲。
知識真的不應該是老師與學生之間聯系的紐帶,那么應該是什么呢?我認為老師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是學生人生的導師。老師德高望重,猶如指路的明燈,照亮了學生前進的方向。這樣下來,師生關系會不好嗎?老師的地位會不高嗎?
三、要從法律上完善教師的教育權與懲戒權。
說實在的,對于當今的教育某些現象,本人真的很無語。比如說學生不交作業考試成績不好老師找他談話學生想不開導致學生跳樓自殺,最后的責任是學校和教師共同承擔;學生上網購物受騙想不開跳樓自殺最后的責任是學校和老師;學生在學校有些磕磕碰碰最后的責任還是學校和老師??有太多太多不必要非法理的東西壓在學校和老師身上。搞到老師教育起來縮手縮腳,說話沒有底氣,所謂的紀律和規章顯得那么的蒼白。因此形成惡性循環,老師不敢教,學生越發頑劣;學生越發頑劣,老師越不敢教。長此以往,中國的教育會出大問題。
我不知道社會大多數人是怎么想的,總之我認為那些學校的凡事責任歸結教師是不對的。一部上個世紀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把學生養的越發的刁蠻任性;過于的保護不是愛護,我認為反而成了傷害。君不見現在社會上未成年人犯罪越發泛濫,越來越呈年輕化。你以為老師不管嗎?不是不管,而是不敢管矣。
因此,盡快完善教育的有關法律,使之跟得上時代的潮流,明確教師的教育權和懲戒權,應當成為立法部門當前的頭等大事。
素質教育不是一句空話白話,要從根源上實施,必須使得一線教師敢于行動,勇于行動。
實施素質教育不僅僅是符合社會的需求,還滿足人自身的發展需要,這樣恰好滿足對于二者的平衡。不僅僅是家長的大事,還是社會和國家的大事。以上僅僅是本人的一些淺見,希望可以有些用處。
參考文獻
[1]趙英,柴春雨,王東光,楊海,馬哲,扈國棟. 關于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 繼續教育,2014,(01):10-12.
[2]楊文海. 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