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要: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觀察、體驗,誘發“說”的欲望,并因實踐中交際功能的需要而不斷產生交際意念,進而產生交際行為。讓他們在用語言的狀態中,逐漸嘗到“甜頭”,使學習者明顯感到他們的口語水平是因為不斷地“用”而逐步提高的,使他們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主動、大膽地表達、交流思想和感情。
關鍵詞:學生;口語交際;意識;措施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這就告訴我們,要想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意識,教師應該設法把學生從“學”語言的狀態中引向“用”語言的狀態中。
教師應該重視課堂引導,培養學生的交際意識,讓他們在用語言的狀態中,逐漸嘗到“甜頭”,使學習者明顯感到他們的口語水平是因為不斷地“用”而逐步提高的,從而克服他們在口語交際時的心理障礙,使他們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主動、大膽地表達、交流思想和感情。
一、讓學生“敢說”
(一)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新課標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既然是互動,就應該遵循互動的原則。長久以來,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習慣了做忠實的聽眾,在課堂教學繁瑣的一問一答中,學生逐漸失去了說的意愿。更糟糕的是,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盛氣凌人,使學生在與教師交流時不敢說,吞吞吐吐,一點也不自在。
我們要認識到,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欣賞者,并且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教師應該尊重和關愛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形成一種平等友好、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輕松自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夠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曾提出的“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敢說”。
(二)正確地評價學生,賞識學生
布盧姆曾說:“沒有評價便沒有教育,教師需要不斷評價、反饋、矯正,才能保證目標的達成。”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判斷力及獨立思考能力水平有限,他們非常在意教師的評價。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應適時、適度、適量地為他們拓展口語交際的時間和空間,對他們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及時表揚。讓學生慢慢地享受口語交際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表達的自信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萌發他們想要說的意識。
二、讓學生“想說”
(一)深入學生生活
1.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之源,教師要積極地深入學生生活,了解他們最近關心的、感興趣的事物
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啟發誘導學生,與學生積極交流,從中搜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事物,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例如,這學期開學時,學生還是處于一種興奮狀態,有時上課,同桌還在小聲討論,課后了解到原來是今年的寒假,很多學生過得都“不一般”,趣事百出,有的去了北京,現場過了一把春節晚會的癮;有的去親戚家拜年……這不都是口語交際課上很好的話題嗎?于是,我利用這次機會開展了一個“寒假生活交流會”,會上好不熱鬧,有談放煙花的,有談看春晚的,有談出游探親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站起來侃侃而談,有問有答,并且是爭先恐后地說,越說越想說。這樣一來,學生把記憶中的一個個情節和所見所聞,經過語言編碼,變成了活生生的故事講給同學和老師聽,而且大家說的都是身邊的趣事,每一個人都能集中精力聽,聽完之后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發表意見,交流感受。可見,有些學生不是沒話說,也不是不想說,而是沒有一個感興趣的話題激發他“說”的意識。
2.在學校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意識
學校里經常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如,六一活動、春游活動、班隊活動、各種體育比賽等等。在活動之后,學生往往還沉浸在快樂中,余興未盡。這時,教師可以趁機組織學生把活動中最有意義、最感興趣、最能帶給自己快樂的情節說給大家聽,“說”的意識一旦被激發,學生定能興趣盎然,一吐為快。這樣一來,便點燃了他們說的熱情,培養了他們口語交際的意識。
(二)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創設特定的時空環境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創設特定的時空環境,即符合交際需要的時間和空間的環境。比如,我們可以用音樂、適當的道具、多媒體等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仿佛真實地存在于預設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感受、體驗具體的形象,使觀察的客體與詞語之間建立相應的聯系,即詞語與形象溝通起來,使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想說。相反,如果不創設情境,只是干巴巴地問學生:看望生病的同學該怎么說?去菜場買菜時該說什么?如何向同學致生日賀詞……學生就會覺得比較困難,沒話可說,不想說,沒有主動交際的意識,也不會有效地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興趣。
口語交際訓練是一種長期的任務,我們要重視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交際意識,因為口語交際意識是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靈魂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志凱,王榮生.口語交際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M].南寧:廣西出版社,2004.
[2]楊家敏.談中級精讀課教學注重口頭交際意識的培養的意義與措施[J].漢語學習,2002(3).
[3]戴寶云.新課程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