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如
新課改以來,音樂教育出現喜人變化。但由于教師偏向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特別是識讀樂譜(簡譜下同)和聽覺感知力方面被一再“淡化”,甚至是“輕視”,如何讓識譜教學隨著課改的這陣春風進入課堂是每一位音樂教師的期望。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于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教學活動,識譜要與演唱、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仍要借助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教會學生認識曲譜。
這里所謂的識譜能力主要是指簡譜,簡譜又稱數字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其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后經德國人改良,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名相當于五線譜的4分音符。
一旦掌握簡譜,就能更好地掌握音準、節奏等音樂基本要素,所以,教會孩子識譜是所有音樂老師的共識。但如何在短暫的四十分鐘內讓識譜教學變得有趣又易于讓孩子接受是值得每一位一線音樂老師思考的。接下來筆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淺析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要到位——在演唱活動中學習識譜
識讀簡譜枯燥乏味,學生普遍不感興趣,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首歌曲的教唱能否成功,在于歌曲是否優美、是否為孩子們所喜歡,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關鍵。新課程標準提倡“用已經學會的歌曲學唱樂譜”,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師生互相贈歌”的方式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唱在幼兒園里學過的歌曲;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唱課本上的歌曲或者課外習得的歌曲。讓自己耳熟能詳的歌詞變成樂譜,既讓孩子接受起來不那么陌生又不失新鮮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無形中得到激發,這樣,教師的教學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經常采用這種方法教學識讀歌譜,如,在低年級選擇童謠歌曲《兩只老虎》《數鴨子》等訓練識譜,都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在教學中,當學生在讀譜方面出現問題時,教師不必拘泥于讓孩子一遍遍唱,畢竟識譜讀譜需要教師的指導。老師只要在讀譜的過程中告訴學生為什么這句要連,這句要跳,這個跳音與歌劇的跳音不一樣,這里采用“哼鳴”唱法是為了突出語言風格特點等細節性問題。講解清楚了,讓孩子多聽幾遍,聽準了,孩子就能唱對了。經過這樣一遍遍練習,對于簡譜中每一個符號表示什么,唱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孩子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利用游戲方式進行聽辨練習也是很不錯的選擇,聽到高音時,讓孩子表演小鳥飛翔,感受音色的明快;聽到中音時,讓孩子變成一只小松鼠,感覺自己在溫柔地梳理自己的皮毛;低音響起時,讓孩子變成大象感受低沉。孩子樂于表演,在表演中,他們會對簡譜中的高中低音符有更深的體會。又如,為了讓孩子以最快的方式熟悉休止符和漸強漸弱的符號,老師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比如,認識休止符,可以將休止符比喻為歌曲演唱(奏)中的“紅燈”,看見“紅燈”停一停,然后結合《紅燈停,綠燈行》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一個小活動:紅綠燈。由老師當交通警察,負責舉紅綠燈牌,其他的學生一邊齊唱《紅燈停,綠燈行》,一邊跟著歌曲節奏圍著教室里的桌椅齊步走,當“交通警察”高舉紅燈牌時就提醒休止符出現了,需要停頓,停頓的時值滿后,老師又立即舉起綠燈牌,學生繼續唱歌。通過這樣的游戲設計,課堂充滿了趣味,孩子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再如,教學漸強漸弱兩個力度記號時,為了讓學生對這兩個力度記號的特點有直觀的認識,我引導學生模仿火車從遠處開來直至面前的聲音,感受聲音越來越大的感覺,再讓學生模仿火車從面前開走越走越遠的聲音,感受聲音越來越小的感覺。小學生想象能力比較強,游戲能讓他們的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二、理解樂曲要到位——在欣賞活動中學習識譜
孩子每天都可以在大街小巷、在家里聽到各種類型的音樂,這種無意識的聽其實慢慢形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而這習慣往往會影響他們對音樂的認識,而且也嚴重阻礙了學校的音樂教育。
教師需要在音樂課堂中糾正這一不良習慣,實踐證明,讓孩子理解樂曲,因為理解才能真正走入音樂,愛上樂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孩子的識譜訓練奠定了基礎。例如,學生熟悉的歌曲《校園多美好》,教師可以讓孩子讀歌詞,談理解,然后再教給孩子十六分音符與附點八音音符的知識,筆者認為按照這樣的步驟教學,在輕松的環境中,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孩子加強了識譜訓練。又如,有的老師在教授山西民歌《繡荷包》時,根據教材要求先讓學生讀譜,說出樂曲的調性,接著出示自制的荷包(首飾袋),讓孩子觀察荷包,談談荷包對于自己意味著什么,教師再加以講解,相信孩子對于山西民歌肯定有新的認識,然后,尋找山西民歌的節奏特點,最后再讀譜。通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孩子的識譜能力一步步提高了。又如,教授《運動員進行曲》時,教師回放一些2008年奧運會的畫面,勾起孩子的記憶,讓孩子喜歡上這首樂曲,從而利用簡譜學唱這首樂曲。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通過認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題材、文體、風格等,了解中外音樂發展的扼要歷史,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熟悉和理解。”讓孩子理解樂曲,既可以掌握音樂技能,又能促進識譜訓練,何樂而不為呢?
三、練習讀譜要到位——在演奏中學習識譜
從心理學上說,學習器樂并在公眾場合演奏符合學生希望實現自我的年齡特點,他們希望可以通過表演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而器樂的演奏需要學生掌握較高的音樂識譜能力。所以,教師可以把器樂引進課堂,借助孩子自我表現的欲望促進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器樂吹奏孩子喜歡的歌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孩子試著演奏,然后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全部集中在識譜上,比如音符、節奏、調號等,而且為了讓自己演奏更成功,孩子會對教師的教授更認真接受,也更樂于接受,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除了演奏孩子喜歡的歌曲,教師還可以引導孩子對作品進行再創作,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樂曲變成故事,讓孩子走入故事理解在節拍上、音區上應該怎么把握,然后讓孩子把會的一些簡單的樂曲如《閃爍的小星》《粉刷匠》等歌曲也變化看看,學生從羨慕到摸索著自己創作,興趣十足。用樂器進行演奏活動練習,如用打擊樂和吹奏樂器為歌曲伴奏,不但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會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識,從而培養他們的識譜能力。然而要實施這一教學設想,教師就需要根據學段巧妙選擇恰當的樂器,如低年級用打擊樂,中高年級選擇較難的豎琴、口琴。
總之,器樂走進課堂需要教師的幫扶與指導,要善于發現孩子演奏中的閃光點與問題,及時予以鼓勵和糾正,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識譜能力。
四、模仿運用要到位——在創作活動中學習識譜
音樂創作是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做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它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適合創新,而識譜是創作的基礎,利用創作活動識譜,二者相得益彰。
學會創造首先得學會模仿,通過模仿,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創造學習,例如,教學豎笛時,當學生能熟練吹出各種音時,我讓他們吹奏陌生的譜子。當一個樂句被學生吹奏的很好以后,我就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根據此樂句的節奏吹奏出不同的旋律,然后教師把它出示在黑板上,大家共同演唱,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鍛煉,識譜能力也得到了極大提高。在教授完豎笛的指法后,讓孩子選擇其中三個音編成曲子,并讓他們自己吹一吹,發現問題后改一改,在改曲的過程中,孩子的識譜能力提高了,而且對學豎笛也更有信心了,一舉兩得。又如,學唱新歌之前,教師可以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創編,然后彈唱,發現問題后教師指導,再回歸到教材,孩子對于樂譜就會更加注意。
這樣的識譜訓練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孩子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孩子音樂能力的不斷提高在于教師巧妙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讓他們喜歡音樂,喜歡簡譜,并讓他們認識到簡譜的重要性。“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實踐證明,識譜的音樂教學路仍處于探索之中,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應抓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只要愿意求索,不斷豐富音樂課堂形式,我相信讓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視唱一般簡單的樂譜”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李瑞軍.淺談小學音樂課中識譜教學的手段和方法[J].新課程(上旬),2015(8).
[2]沈愛玲.淺談小學音樂課堂上的視唱教學[J].音樂時空,2013(9).
[3]曹庭婷.讓“識譜”不再成為師生的負擔:淺談小學音樂課堂的識譜教學[J].快樂閱讀,2013(7).
[4]王玉.淺談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識譜教學[J].北京教育教學研究,2009(3).
[5]馬春玲.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音樂時空,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