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在課間,老師們偶爾互相訴苦:“某某孩子越來越不聽講了,你講得口舌干燥,他們在下面卻是嘰嘰喳喳,充耳不聞?!甭犉饋矶际菍W生的問題,難道這里就沒有值得我們老師深思的問題嗎?傳統教學上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強調教師對教學的絕對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要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地將所學內容寫到卷子上,這樣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和“練”成了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學生成了學習知識的機器。那么怎樣擺脫這樣的局面,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活”起來呢?
一、良好的引入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讓學生有學習的愿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惶煤谜n絕不能忽視課堂引入,在課堂引入中,應該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圖形的拼組”時,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提出:這些圖案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他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待他們思考回答后再進行總結,最后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制作,也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這樣,在問題設置與適當的情境下,創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進而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
二、根據具體內容,設計具有挑戰性、可探究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真正“活”起來
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首先提問:是否任意長度的三條線段都能“首尾順次相接”?是否“首尾順次相接”的三條線段都能組成三角形?接著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紙條按下列長度拼三角形,最好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比賽。
(1)7cm、6cm、10cm;
(2)5cm、6cm、10cm;
(3)4cm、6cm、10cm;
(4)3cm、6cm、10cm。
然后讓學生匯報能拼成三角形的是哪一組,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對前面提出的問題給予明確的答復:不是所有的三條線段都能首尾順次相接成三角形,從而進一步再讓學生探究:什么條件下的三條線段可以組成三角形?這樣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中輕輕松松地學到了知識。
三、讓數學的表達“活”起來
在數學新課程的教學中,若完全使用數學語言,容易讓學生思維“疲勞”,因此多借鑒一些經驗,在教學中引用詩文、編寫順口溜、編寫謎語等,讓數學的表達“活”起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和學習興趣,大大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完《圓的基本元素》后,可以給學生出個謎語:五毛(打一數學名詞)。面對黑板上大大的“圓”,學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半圓),驚喜寫在好多學生的臉上,有些學生甚至嘗試著給圓的其他元素編謎面。第二天再引導他們回顧本節所學的知識,效果極好。
四、讓教學的手段“活”起來
單一、古板的教學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因此我覺得最好充分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在畫面動感中學習數學。多媒體技術能充分展示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情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抽象的教學便能具體化、清晰化,不僅有助于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去積極思考,優化學習過程。如,在教學“直線、線段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直線”的概念太抽象,教師只能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或者拿一根繩拉直,做口頭講解。由于提供給學生認知的材料不能充分體現出直線的特性,學生很難形成正確的表象,更難想象出“直線能向兩端無限延伸”的本質特征。這時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在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點”,“點”緩緩向兩邊延伸成直線,同時教師強調:“像這樣能向兩端無限延伸的線叫直線。”由于電教手段的運用,抽象的概念變成直觀可感知的物象,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直線”的內涵。
另外,運用多媒體技術,制造形、色、體的變化,引入光、聲的刺激,可以營造愉悅氛圍,讓學生產生高質量的思維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數學學習活動,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教學《圖形的旋轉》時,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度、旋轉方向學生不易理解,教師難以分析,但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生活中的電風扇、車輪等生活表象,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既讓學生感受了知識的學習過程,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作為新課程的數學教學,讓課堂“活”起來,本身就是一種過程與方法的學習,是一種情感的熏陶,更是一種思維的激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參加實踐活動,應符合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習成為一種有樂趣的活動。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聽、說,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腦都被調動起來,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接受來自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感覺的信息,更好地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快地上升成為理性認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既可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可以逐步滲透和培養他們“實踐第一”的能力。讓課堂“活”起來,我們可以做到,但讓每堂課都“活”起來,卻非易事,這就需要在課堂設計中下工夫,不斷總結經驗,開拓創新,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