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國化工博物館 周傳榮
溯源中國有機硅
文/ 中國化工博物館 周傳榮
有機硅被視為合成材料中的佼佼者,將它稱為“工業維生素”實不為過。有機硅化學僅有一百多年歷史,中國的有機硅科研和生產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并很快在有機硅單體、硅油、硅橡膠、硅樹脂以及偶聯劑方面取得了明顯成績,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過,中國有機硅科研工業是如何發端的?中國有機硅事業的源頭在哪里?到底誰是中國有機硅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這一事關中國有機硅化學發展史起點的關鍵問題,卻由于保密、研究、當事人大多已故、史料難覓等因素,正日益變得說法不一、撲朔迷離。
經過訪問原化工部老專家及多方查找,我們終于找到了有關這一關鍵問題的部分史料,捕捉到一些澄清這一歷史事件端倪的重要線索。盡管作為后人,我們不便對歷史作出輕率的判斷,但作為搶救性保護和將這段歷史告知后人重任的承擔者,我們有責任將已找到的史料與專家的歧見客觀地記于本文,以幫助業界有關人士研究并作出自己的判斷。
史料一,據《中國化工通史行業卷》(上冊)記載:“1951年,重工業部北京化工試驗所以楊冬麟為首的科研人員用格式法合成有機硅單體并試制硅樹脂,開創了我國有機硅工業及應用研究之先河。”

楊冬麟同志1951年以前的照片
這一記載明確指出,開創我國有機硅工業及應用研究先河者,是楊冬麟和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時間是1951年,單位是重工業部北京化工試驗所,方法是用格式法,成果是有機硅單體并試制硅樹脂。由于《中國化工通史》是由我國多位著名化學工業專家組織業內眾多學者共同編寫的,是一部權威性很高的化工學術著作,一般而言不會有誤。
史料二,然而,我國有機硅工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有機硅工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傅積賚先生卻對這一記載持有異議。他認為,說我國有機硅研究始于1951年是對的,當時的任務就是為抗美援朝志愿軍的收發報機解決防潮問題。但“當時重工業部北京化工試驗所組建的課題組不是由楊冬麟、而是由楊大海工程師領導的,楊冬麟不是組長,負責人是楊大海。而且課題組最先沒有搞格式法,而是一起收集資料、查文獻,因為當時連有機硅是怎么一回事還不清楚。”他還編著了《有機硅工業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一書,詳細解釋了什么是格式法(Grignard反應)。他說:“格式法在一百多年前外國人早就用了,我們只不過是用這個方法也做了,因此就說這就是開創先河是不對的、不科學的。”他在書中寫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有機硅材料就有需要。1951年下達任務給重工業部北京化工試驗所(后來原黃海化學研究社也并入該所),為朝鮮戰場研究防止發報機等電器在山洞里受潮的有機硅防潮涂料。當時該所的杜春晏所長給楊大海工程師一本有關有機硅的書,成立了以楊大海同志為組長的有機硅課題組。當時組里有十多位組員。組長本人留學日本,還有1951年剛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既懂英語又懂德語的楊冬麟,懂英語的戴蓮茹,懂俄語的陳演漢等,技術力量很強。”

楊大海同志1951年以前的照片
傅積賚在解釋了重工業部北京化工試驗所發展變遷之后說:“由于課題組搬到了沈陽,負責人雖然還是楊大海,但他沒去沈陽,楊冬麟去了,當時在沈陽的技術人員只有楊冬麟。”由于傅積賚先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該課題組成員,他親身參與了當時的科研工作,并與楊大海等科研人員一起完成了我國有機硅具有開創意義的《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擴大試驗》科研論文,因此,他的觀點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史料三,楊大海(1921—1990),楊冬麟(1927—2003),我們在北京化工研究院找到了他們的人事檔案,以及他們去世時該院為他們印發的生平簡歷。在他們的檔案中,都有他們參加過我國有機硅科研事業開創工作的記載。《楊大海同志生平》記載:“1951年楊大海同志在抗美援朝期間為及時解決前線武器彈藥受潮失效問題,日夜奮戰,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楊冬麟較楊大海去世晚13年,故他從事有機硅研究的檔案易找且多些。《楊冬麟同志生平》也記載:“楊冬麟教授于1950年與其他同志一起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有機硅中試車間,其后承擔過多項軍工配套研究任務。”
至此,讀者在對上述史料及當事人觀點進行對比、分析后,一定會對中國有機硅科研工業如何發端、中國有機硅事業的源頭在哪里、到底誰是中國有機硅科研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等問題,有一個自己的看法及判斷了。
誠然,我國老一輩化學工業科研工作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只求為國家奉獻,從不貪圖個人名利、地位(這無礙我們今天的研究),無論結論怎樣,都不會影響我們——中國有機硅工業科研及應用后來者們——對楊大海、楊冬麟,以及傅積賚等中國有機硅科研及應用事業先驅者、創始人的高度敬仰與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