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華(中國化工博物館研究員)
“大廠”傳奇,功在中華(下)
葉建華(中國化工博物館研究員)
抗戰時期,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范旭東、侯德榜毅然發出了“寧舉喪,不受奠儀”的民族最強音。現在留存于人們的記憶里,除了“大廠”在當地的地名,還有范旭東留下的“四大信條”:在原則上絕對的相信科學;在事業上積極的發展實業;在行動上,犧牲個人顧全團體;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
率先垂范 樂于奉獻
“久永黃”團體之所以能在國家貧弱、困難重重的惡劣環境下,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創造輝煌,是因為有著崇高和依賴的精神領袖,有著榜樣的激勵,有著人格的向往。率先垂范、樂于奉獻貫穿了范旭東、侯德榜等前輩的一生。他們為“久永黃”團體和后人作出了榜樣、昭示了典范。范旭東先生所生活的晚清時代,在我國仍然盛行讀書做官、光宗耀祖的風氣。范旭東的兄長范源廉官至政府教育總長,可謂是位高權重。范旭東在兄長的呵護下,從日本留學歸來后走上了仕途,在政府財政部作了一名官吏。如果他繼續沿著仕途走下去,憑著他的聰明學識,加上兄長的關照,仕途應當會一片光明。然而,范旭東志向不在官場,而在于實業救國。實業救國的種子一直在范旭東心中萌發。他到歐洲考察實業,在德國受到了深深的感動,認定了自己應當腳踏實地走出一條新路。他沖破世俗偏見,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跳槽下海、棄官從商,走上了實業救國之路。他仰望星空、拋錨起航,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人不畏激流險灘,向著既定目標義無反顧奮勇前行。
在永利公司成立不久,范旭東就創辦了旬刊《海王》。他盡管日理萬機,卻堅持親自撰寫稿件,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后在《海王》刊物上發表的文章達100多篇,這些文章產生了良好反響。在他的感召下,許多社會名流積極為《海王》旬刊投稿,如馬寅初先生《中國工業進步遲滯之原因及救濟方法》的文章及齊白石、徐悲鴻兩位大師合畫的《合作機遇圖》,都曾在《海王》發表,使《海王》旬刊的名聲大振。范旭東先生還強調:“《海王》是團體最重要的分子,是團結這個團體的膠著力,我們有了錯處,受他的潛移默化,自然悔改。誤入迷途,他像暗夜的燈塔般指點方向。”范旭東先生對企業文化的培育、對媒介的功能認識深刻,并且親力親為,值得后人學習借鑒。

圖9 永久黃的“四大信條”
范旭東先生親自組織,發動員工制定了“永久黃”團體“四大信條”,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范旭東先生煮海為鹽、聚沙尋金,幾上幾下手訂了“我們在原則上,絕對的相信科學;我們在事業上,積極的發展實業;我們在行動上,寧愿犧牲個人顧全團體;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的“四大信條”。并由侯德榜先生楷書書寫。范旭東先生制定的“四大信條”成為“永久黃”團體的共同理念和行為準則,成為了企業發展的文化基因。隨著歲月的洗禮,“四大信條”的光輝越來越耀眼。她豈止是“永久黃”人的信條,南化人的信條,已經成為是中國化工人的信條,更是中華民族深沉的民族稟賦。當我們許多所謂的文化專家熱衷于到國外去尋找企業文化起源和案例的時候,卻屢屢犯下了“燈下黑”和“妄自菲薄”的錯誤。我們應當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到范旭東、侯德榜先賢的“四大信條”中去挖掘文化富礦,去汲取精神營養!
范旭東先生不僅實業救國勇于先導,文化建設親自策劃,而且在危險關頭挺身而出不顧安危。永利铔廠同人記得,1937年,在日寇向永利铔廠狂轟濫炸的危急關頭,范旭東先生親臨铔廠看望員工,救護傷員。侯德榜遵照范旭東指示,組織人員整理重要圖紙、拆卸關鍵儀表機件西撤入川,最后一個撤離永利铔廠,把危險留給自己,令同人感動不已。
在日寇侵華的猖狂時期,沿海及越南的交通線路均被日寇控制,永利公司被迫西遷,為了盡快在華西建設永利川廠,在國外訂購的設備只能通過山高壑深、險象環生的滇緬公路運輸入境。永利公司將戰時重心工作轉入運輸。范旭東親自赴美國采購福特和司蒂倍克載重汽車各100輛及配件。因為事關重大,年過花甲的范旭東先生不顧同人的勸阻,堅持實地考察起點為緬甸仰光,終點為云南昆明的滇緬運輸線,再接運到四川。他說:“運輸線就是我們的生命線,生命線的爭取,首先要拿生命去拼。”他甘冒風險,身先士卒,將生死置之度外。在他的率領和感召下,運輸隊員戮力同心、全力以赴,不僅要克服炸雷暴雨、山崩路滑、腳下絕壁、山霧彌漫、視線咫尺、左盤右旋的自然艱險,而且要與政府部門和軍方周旋力爭,歷時80多天,終于通過漫長的滇緬生死線,運回了部分設備和配件。范旭東先生為此披肝瀝膽、吃苦受累,經危歷險,致使身體受到損害。有資料介紹,范旭東先生早逝與此次跋涉歷險有關。
范旭東先生一生清貧,不治家產,將人個名下的久大、永利公司創業人的酬金永遠捐給黃海研究社做日常經費。他當了30多年“大老板”,去世后竟然沒有留下私產,身后連夫人的生活費、女兒留學的經費都沒有保障。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無私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抗戰,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范旭東先生對戰后復興化工事業充滿了極高熱情,即派先遣隊前往南京接收永利铔廠,并組織修復、恢復生產。令人十分遺憾的是,正當他豪情滿懷要在華夏大地上描繪宏圖,實現“十廠計劃”(即塘沽堿廠、南京硫酸铔廠、五通橋深井與新法硝酸肥料廠、南京塑性品廠、株州水泥廠、青島電解燒堿漂粉廠、株州硫酸铔廠、南京新法堿廠、上海玻璃廠、株州煉焦廠)之時,這位工業先導、民族英雄抱著未酬壯志的遺憾,于1945年10月4日在重慶沙坪壩寓所逝世,享年62歲。范旭東先生在臨終前留下了“齊心合德,努力前進”的遺言。當時在場的同人及家人為之動容、泣不成聲。范旭東先生的英年早逝震驚中外,不僅是“永久黃”團體的重大損失,而且是中國人民的重大損失。先賢雖已乘鶴而去,偉業卻永世長存,丹心會永照汗青。偉哉,范旭東!
愛國情深 矢志不渝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范旭東、侯德榜等先賢的成功不在于只是自己高尚,更是影響帶領更多的人高尚!這其中最重要的元素非愛國精神莫屬。愛國、救國,構成了范旭東先生生命的主線,我們從記載先生足跡的歷史檔案中,顯見范旭東先生愛國、救國的思想脈絡,更能清晰地看到先生愛國、救國的大義之舉。
范旭東先生祖籍為湖南湘陰,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被湖南人引以為驕傲。他們驕傲自有驕傲的理由。因為這里享有“道南正脈”、“瀟湘槐市”的歷史美譽。朱熹、王夫之、張拭等理學名家紛紛聚集湖南岳麓書院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近當代叱咤風云的人物曾國藩、左宗棠、魏源、梁啟超、陳佑銘、黃公度、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毛澤東等都在岳麓書院求學受教、格物修身、健全人格、關注國運。尤其是岳麓書院興辦的時務學堂成為了新思想的策源地。湘岳大地孜孜學子的愛國思想,來源于湖南醇厚的文化基因,同樣深深地浸潤著年幼的范旭東,在他的心田里種下了憂國憂民的種子。
范旭東先生自小深受當地新風氣之熏陶,他的血管里奔涌著愛國、救國的血液。因此,當他走實業救國的道路之后,愛國、救國宛若大海中的航標,始終照亮著他的前程。范旭東先生在創建“永久黃”事業過程中堅持“引進外國技術、設備時,把國家的需要,人民的福利必須擺在首位”的原則。在建設永利铔廠時采用美國氮氣工程公司最先進的工藝,第一流的技術裝備和操作方法。在日寇侵略的非常時期,范旭東對外出采購設備的總工程師侯德榜說:“設計和采購不僅要優質、快速、廉價,還要補充一句: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已經三年了,現在熱河又陷入敵手,華北也岌岌可危。大敵當前,我們即使遇到優質、快速、廉價的日本貨也不應該要,決不能貪小利而失大義。”
這是何等的大義,何等的氣節,這種大義與氣節在今天仍然令我們高山仰止。中國人如果都像范旭東先生這樣有大義有氣節,同心協力支持民族工業發展,何愁中華民族不能復興強盛!
國家的不幸,也是企業的不幸。因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投產不到8個月的永利铔廠被迫停產。日本侵略者對永利铔廠覬覦已久,為了擴大軍工生產,曾企圖直接利用永利铔廠硝酸設備生產火藥原料。日寇通過偽政府和漢奸等軟硬兼施多種手段逼迫范旭東和侯德榜就范。在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走狗的威逼、利誘面前,范旭東、侯德榜毅然發出了“寧舉喪,不受奠儀”的民族最強音。義正辭嚴地告訴日寇和漢奸:頭可斷,血可流,想用永利铔廠為侵略者生產軍火殺害中國人萬無可能。日寇見收買不成便于1937年8月21日、 9月27日、10月21日對永利铔廠進行了三輪轟炸,共投下87枚罪惡的炸彈,造成員工傷亡,使永利铔廠的廠房、設備遭到嚴重摧毀。1942年日寇又強行將生產硝酸的全套設備拆卸,包括8座吸收塔、1座氧化塔、1座濃硝酸塔等,28套設備,1482件,總重量550噸,全為高級合金鋼板制成。日寇將這些設備被運往日本九州,安裝在大牟田“東洋高壓株式會社橫須工廠”用于軍工生產。

圖10 日軍飛機炸毀的永利廠房設備
抗戰勝利后,永利铔廠立即啟動了向日本政府索要硝酸裝置的程序,侯德榜向國民政府申請要求日本歸還被劫設備,并在《大公報》撰文:“要日本賠償,一定要日本歸還與賠償,即使是破銅爛鐵也是有價值的,要注意這些賠償來的東西是我們八年流血換來的結果。”在索要硝酸塔期間幾經周折,阻力重重。1947年7月7日,侯德榜親赴日本,與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和遠東經濟委員會進行交涉,據理力爭、寸步不讓。經過兩年零八個月的艱難努力,盟軍總部于1947年9月18日復文,同意將現有全套硝酸設備歸還原主。1948年3月27日,拆卸的硝酸塔設備由“海鄂”號輪船裝載回國。4月11日抵達南京永利铔廠碼頭。歷經磨難的硝酸塔終于回歸家園,重新站立在了揚子江畔。這套硝酸塔從1952年恢復生產以來,一直運行到2011年,這座不朽的豐碑才光榮退役。如今這座承載傳奇愛國故事的硝酸塔被南京市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永久保存,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圖11 索回被日本掠奪的硝酸塔

圖12 索回被日本掠奪的硝酸塔
永利铔廠從他誕生的第一天,就種下了愛國的優良傳統。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占上海,揭開淞滬會戰序幕,富有愛國精神的永利铔廠職工在范旭東先生的帶領下,為抗戰將士日夜生產濃硝酸等軍需產品,并利用鐵工房趕制地雷殼,軍用鐵鍬、飛機尾翼部件送入金陵兵工廠,支援抗日戰爭。我們在檔案館還查閱到一份用毛筆工整書寫的由工廠技師和部隊軍工專家聯合參與的炸藥試驗原始記錄,詮釋了永利铔廠人貢獻國防、抗日救國的積極行動。
薪火相傳 再譜新篇
據老紅軍、解放南京時任104師參謀長的張紹安同志回憶:毛澤東主席不但敬重范旭東老先生,對永利铔廠也十分看重。“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毛主席在南京解放戰役中親自對解放軍下達指示,“對付永利铔廠的守敵,只能誘至野外殲滅,不能強攻,不能打炮,如果毀壞了永利铔廠,就毀滅了半個南京城。”可見永利铔廠在人民領袖的心目中有何等的份量!共產黨和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對永利铔廠寄予了莫大的關懷。
“永利铔廠等于半個南京城。”回到人民手中的永利铔廠,廣大員工熱情高漲、加班加點多產產品。當工廠遇到資金困難時,永利铔廠2248名職工同意從1951年1月起減去四分之一工資為國分憂。減薪延續至1952年6月,總金額為120多萬元。至1985年6月12日才全部歸還員工所減工資。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捐獻飛機、大炮、坦克的號召,頓時一場全國的捐獻武器運動由此展開。曾經飽經戰爭創傷的永利铔廠工人紛紛投入到增產節約、捐獻武器活動中,大伙兒積極簽訂《愛國公約》,用實際行動抗美援朝,經過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1951年12月31日,永利铔廠實現增產節約26億元(舊幣),為抗美援朝戰爭捐獻飛機1架、大炮1門,并將捐獻的飛機大炮驕傲地命名為“铔廠工人號”。
在共和國的化工史冊上有許多科技創新的案例讓永利铔廠傳人引以為榮,在卸甲甸這片土地上涌現了侯德榜、姜圣階、趙仁愷、樓南泉等多名院士,尤其是在跨越40多年的歷程里,受到三位共和國總理的嘉獎表揚。范旭東、侯德榜等先賢思想深邃、人格高尚、業績偉大、事跡感人。值得我們繼續研究、不斷弘揚。今天的中國石化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以永利铔廠傳人為榮耀,以范旭東、侯德榜前輩為榜樣,視他們為精神偶像,在卸甲甸旁傳遞薪火,譜寫新的篇章。南化職工永遠懷念范旭東、侯德榜等前輩。2003年10月24日,在范旭東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一座精心塑造的10.24米高的范旭東銅像在南京市六合區市民廣場揭幕,并將該廣場命名為“范旭東廣場”。范旭東先生的長女,88歲的范果恒女士偕親屬前來參加了揭幕儀式。這座廣場已經成為市民瞻仰先賢、鍛煉身體的好去處。范旭東先生將永遠活在南京人民的心里。
1990年8月7日,在侯德榜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南化公司為侯德榜先生立了半身漢白玉塑像,永遠紀念這位中國化工先驅和世界級化工專家。展示范旭東、侯德榜等先賢生平業績及薪火相傳的“南化公司廠史陳列館”于2003年建成開館。陳列館已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座莊重典雅的陳列館宛若陳釀散發著醇香,猶如清風吹除塵埃使心靈得到凈化。前來參觀瞻仰的觀眾川流不息、絡繹不絕。地處首都北京的中國化工博物館用了大量篇幅介紹范旭東和侯德榜先賢對中國化工事業的貢獻和事跡,并安置了侯德榜先生的半身銅像以供瞻仰。
如今,中國石化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是我國氣體凈化、硫酸及催化劑研究中心,南化公司在釩催化劑、橡膠助劑、化肥、化工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等領域,貢獻了數十項中國化工之最,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60余項,省級科技進步獎80余項,部級科技進步獎90余項。科學信條早已成為南化人的文化基因,南化人不斷攀登科學高峰,占領著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地,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南化公司為27個省市區的70多家企業培養輸送各類專業人才13000多人,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化學工業人才搖籃,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化公司在繼承光榮傳統的同時,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南化公司發展的主旋律。

圖13 中石化南化公司生產的重型化工設備出廠
化學工業,是現代強國之柱石。化工的使命是盡物之性、化育天下。中國成為世界強國,必先成為化工強國。中國化工人的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范旭東、侯德榜等先賢立志報國、崇尚科學、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樂于奉獻、不畏艱險、扎實工作的思想、精神、操守、信條、作風、學識是一座文化富礦,她誕生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然而她會穿越時空,照亮新時代的中國化工人,堅持改革、創新科技,精益管理、強化實力,培育文化、塑造精神,錘煉作風、增長實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完成民族復興的宏圖大業!
(全文完,封面圖為南化公司煤化工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