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平(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遼寧 盤錦 124010)
雙源距碳氧比測井技術在歐31斷塊堵水的應用
李延平(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遼寧 盤錦 124010)
我廠所屬油田油藏類型多樣,涵蓋了潛山、復雜斷塊、特殊巖性、低滲、中高滲等多個類型,地質特征不同,開發方式各異,開發程度不一。油田開發是一個反復實踐不斷認識的過程,對地下潛力認識的程度決定著措施的優劣。而雙源距碳氧比能譜測井進行剩余油監測,能有效解決多層合采時主力產水層,尋找高含水油層,直觀反映儲集層縱向剩余油分布,為油田進行老井挖潛及產液結構調整,提供地質依據,現場應用效果較好。
雙源距;堵水;應用
歐力坨油田歐31塊構造上位于東部凹陷中段歐力坨子斷裂背斜構造帶中部,西北以沙嶺—大灣斷層為界,南與歐26塊相鄰,東接歐31塊,是一被斷層遮擋形成的斷鼻構造。開發目的層為沙三段,儲層巖性為重細砂巖、含礫砂巖為主。儲層平面連通性較好。斷塊估算含油面積1.2平方公里,油層平均有效厚度62米,滲透率67.7毫達西,原油地質儲量465萬噸。
目前斷塊油井總數29口,開井22口,日產油99噸,平均單井產量4.5噸,綜合含水27.7%。水井總數16口,目前開井8口井,日注水39方,累計注水143萬方,累計注采比1.15。該塊2002年5月份開始注水開發以來,地下儲層油水分布發生了明顯變化,各井水淹狀況復雜,再加上該區塊的井斜普遍較大,難以開展常規的產液剖面測試,對來水方向、水淹程度分析缺乏監測資料的支持,不能滿足油田找堵水工作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種新的手段進行剩余油監測,指導產液結構的調整。
雙源距碳氧比能譜測井進行剩余油監測,能有效解決多層合采時主力產水層,尋找高含水油層,直觀反映儲集層縱向剩余油分布,為油田進行老井挖潛及產液結構調整,提供地質依據,現場應用效果較好。
在注水開發多年的老油田,大多數井的不同層位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淹,而碳氧比測井在判別水淹層上具備其它測井方式所沒有的優勢,能準確判別水淹層位,為調層、堵水提供依據。
經過系統分析,在該塊選取長停井歐31-29-33井,該井2010年3月份補層合采,生產井段2273.4-2406.0米,96.4米/10,(10-13,23-24,26-28,30),日產液11方,日產油0噸,含水100%,屬于高含水井,地層水淹嚴重。經過對該井的井史分析研究,認為下部生產層位水淹較為嚴重。為了嚴重分析正確性,對該井實施雙源距碳氧比能譜測井,判別水淹層位,采取卡堵水措施,挖潛區塊剩余油。(見表1)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生產井段本次測試含水飽和度均比完井含水飽和度高,說明目前生產井段隨著注水開發的逐漸深入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淹,把上面的數據分成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10-13號層)的平均完井含水飽和度64.13%,數值低于下部分(23-24,26-28,30)平均含水飽和度69.63%,說明下部分的完井含水飽和度就比上部分高,而本次碳氧比測試上部分的平均含水飽和度為80.19%,下部分的平均含水飽和度為84.16%,高出3.97%,認為2358.0-2406.0,36.8米/6(23-24,26-28,30)為主要出水層,因此對該井段實施了卡堵水措施,對主力層位進行卡封,生產上部分(10-13)號層,該井3月21日開井,目前日產油4.9噸,日產水0.1噸,含水3%,累計增油35.6噸,目前還在正常生產,還有增油的潛力。
歐31-29-33井目前日產油3.5噸,已累計增油35.6噸,當年年底增油760噸。后期繼續實施3口井(歐31-28-32、歐31-30-34、歐31-20-30),累計增油2100噸。并得出以下認識。
(1)碳氧比能譜測井在中高孔隙度地層的應用效果好于低孔隙度地層。
(2)在進行碳氧比測井前需要對套管井進行洗油,以保證套管內不含油。
(3)雙源距碳氧比能譜測井技術對于開發中后期的“雙高”油田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1]姜文達.油氣田開發測井技術與應用[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2]土留申,賈中.高精度碳氧比能譜測井在胡慶油田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02,9(2):57-59.

表1 歐31-29-33井雙源距碳氧比測試解釋成果表
李延平,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現從事油氣田開發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