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罡
由爾冬升導演,徐克監制,改編自古龍小說《三少爺的劍》的同名電影,近期在中國內地上映,熟悉古龍小說的觀眾對電影《三少爺的劍》滿懷期待。小說《三少爺的劍》是古龍晚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龍“江湖人系列”武俠小說的絕筆之作,它代表了古龍武俠小說的杰出水平,歷來被眾多讀者津津樂道。電影《三少爺的劍》在保持原著基本故事線索不變的前提下,對人物情節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和改編,借助3D技術的輔助,對傳統的武俠電影進行了大膽探索和改進,成為華語武俠電影中的一個新亮點。
一、 符合藝術形式的大膽探索
古龍小說《三少爺的劍》自1975年成書,基于龐大規模的忠實讀者以及小說本身的口碑,1977年便被香港邵氏公司改編成電影,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武俠巨作。值得一提的是,77版電影里飾演三少爺的演員,正是爾冬升,40年后,爾冬升又重新執導3D版電影《三少爺的劍》,這讓觀眾頗有感觸。不僅如此,同年,香港麗的公司出資,導演梁偉民執導的電視劇版《三少爺的劍》也被搬上銀幕,萬梓良、徐少強等演員相繼在這部電視劇開播后,一戰成名。另外,2001年大陸同名電視劇等多部改編自小說的影視作品,使得這部成書于20世紀70年代的小說更加深入人心。
相比小說、電影和電視劇三種藝術形式,小說的成書和暢銷是催生電視劇和電影成型的優越條件。20世紀70年代,在港臺地區,通俗文學相繼占據文學統治地位,帶來的文學性消費使眾多作家轉戰通俗文學的陣營,而大部分讀者喜歡的是通俗文學中帶有俠骨柔情和義薄云天式的武俠小說,六七十年代正值武俠小說創作的黃金時期,大量的武俠巨著相繼問世,當然,這段時期造就了諸如金庸、梁羽生、古龍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家。
電視劇版《三少爺的劍》基本維持了小說的原貌,以2001年大陸改編的版本為例,34集電視劇《三少爺的劍》基本承襲了小說的絕大部分情節,人物關系更加錯綜復雜,在小說的情節上甚至又加上編劇的精心改良,使原來的情節更為豐滿。然而,觀眾不難發現,電視劇《三少爺的劍》的基本線索相對于小說來講更為復雜,其中還著重突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因素,將原著設定的明初這一歷史朝代的背景因素更加細化,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感覺這部武俠劇有明顯明代歷史劇的身影。不同于小說的語言描述的形式,電視劇《三少爺的劍》本身時長基本不受限制,拍攝34集能基本保持情節不被刪減,甚至某些主要情節還有所加工和延伸,而且對于廣大觀眾而言,視覺的傳播要比文字更具沖擊力,傳播性和可接受性也更強。因此,《三少爺的劍》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作品,電視劇的傳播實在是功不可沒。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樣一個問題,34集的電視劇情節雖然更加豐滿,卻有重復冗雜之嫌。因此,不斷有導演將其改編,電影版《三少爺的劍》成為“精簡版”的電視劇。但這種說法其實并不妥當。同是改編自小說《三少爺的劍》的兩部孿生電影,無論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電影還是最近上映的電影,劇情基本未作太大改動,但是情節和人物設置相對于電視劇卻顯得精煉和簡潔不少,這本身就是由于電影的制作和電視劇有很大不同。
總體而言,電視劇基本不受時長限制,因此,情節可以不急不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擴充和改造,而電影卻完全受制于時長,要在有限的時長內展現整個故事的原貌。這就需要導演和編劇對整個故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在保證原來基本劇情的同時,盡可能將冗雜重復的情節刪減,保留最為精華的情節和人物關系,這對于導演、編劇和演員的要求都非常高。爾冬升執導的電影版《三少爺的劍》在不改變原故事主要情節的基礎上,能讓觀眾眼前一亮——故事情節的精煉簡潔,演員表演的深刻到位,結局的水到渠成,這些都使這部電影成為符合自身藝術設定的上乘之作。
二、 更為凄美奇絕的經典再現
觀眾們不難發現,同是電影,77版電影《三少爺的劍》和16版有許多截然不同的地方。77版電影《三少爺的劍》由于年代的限制和當時觀眾影視喜好的導向,自然烙上了70年代的印記,不論是人物對白,還是舞臺效果都富于時代特色。爾冬升在其中飾演的三少爺更是成為一代人心目中的經典形象,而40年之后,他重新執導的新版電影《三少爺的劍》則更為成熟和完善。
(一)情節改編大刀闊斧
在維持基本線索不變的前提下,對主要故事情節進行逐次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現今觀眾的審美要求以及新的審美要求下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相對于77版電影《三少爺的劍》,新版電影淡化了傳統表現手法的“江湖廝殺”,增加了大篇幅的兒女情長和人性關懷。三少爺謝曉峰(林更新飾)和慕容秋荻(江一燕飾)以及娃娃(蔣夢婕飾)的情感故事成為整部電影著力渲染的情節。特別是苦海鎮上妓院發生的事情,是爾冬升對原來電影劇本的一個極大改編。在電影中相對減少了慕容秋荻的戲份,增加了娃娃這個全新的角色設定,并在電影中特意以三少爺的視角對慕容秋荻和娃娃二人兩相關照和對比。慕容秋荻雖然出身名門,卻心狠手辣,她之所以喜歡三少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的虛榮心作祟,她放不下自己的身段,三少爺向往田園生活,她卻極力反對。相反,出身窮苦挑糞工家庭的娃娃,為了讓家人過得好一點,瞞著哥哥和母親去城里做了妓女,但是她的心是善良和純潔的,她知恩圖報,善解人意,不為自己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導演刻意增加娃娃的人物形象,讓觀眾通過三少爺的視角,了解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女人,并最終由三少爺作出選擇,從而重點頌揚了善良、純潔的娃娃形象,使之更加符合導演設定的故事構想。
(二)演員表演準確到位
在影視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層出不窮的影視作品的雙重壓力之下,一部成功的電影需要的不僅是絕佳的故事情節,想要達到觀眾滿意的程度實屬不易,這就需要導演選擇最適合劇本的演員。因此,在當今不少國產影視中,我們總能看到許多熟悉的面孔,演員的超高人氣自然是導演選人的重要標準,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選擇符合劇本并擁有成熟演技的優秀演員。從這一點來說,爾冬升導演深諳此理。相比較77版的《三少爺的劍》,新版的演員年齡普遍偏大,表演經驗相對豐富。77版電影中,爾冬升飾演的三少爺明顯帶有一股孩子氣,因為當年的爾冬升也不過20歲,而40年后的新版電影《三少爺的劍》,爾冬升就明確表示,自己選擇林更新飾演三少爺,看重的是他的沉穩和老練。而林更新也不負眾望,將一個渴望退出江湖廝殺,向往田園生活,擁有超高劍術,卻不愿再傷害他人,在江湖紛爭中時刻備受矛盾心理煎熬的三少爺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何潤東飾演的燕十三則讓更多觀眾眼前一亮,何潤東參演了眾多的武俠劇,可謂經驗豐富,《三少爺的劍》里的驚艷演出,不禁讓觀眾想起1999年何潤東出演的武俠電視劇《臥虎藏龍》,近20年的表演經驗,讓何潤東對燕十三角色的把握十分準確到位。
(三)特效處理堪稱精湛
導演爾冬升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重拍電影《三少爺的劍》,主要原因是它適合拍成一部精彩的3D動作武俠片。相對于西方電影市場,華語電影市場上大規模出現3D電影則相對較晚。眾所周知,徐克執導的電影《龍門飛甲》是中國大陸第一部獲得正式認可的用3D技術拍攝的較為成熟的電影作品。而《三少爺的劍》正是由徐克作為該片的監制和技術指導。影片開頭燕十三在橋頭殺人以及最后燕十三和三少爺比武的一段是整部電影中3D技術運用最為嫻熟的部分。特別是最后燕十三使出“奪命十三劍”和三少爺謝曉峰比武,并沒有采取傳統意義上的真人對打,而是將燕十三的“奪命十三劍”用虛化的特效人形來處理,加之關鍵招式時,快慢鏡頭的合理設置,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全新的視覺盛宴。雖然相對于西方電影已經成熟的3D技術來說,《三少爺的劍》的技術還是略顯不足,但客觀來講,它已經是華語電影,尤其是武俠電影對3D技術的偉大嘗試和運用了。
三、 中國英雄主義的武俠情懷
自清末小說《三俠五義》在真正意義上開創了武俠小說的先河以后,武俠小說就如雨后春筍一樣蓬勃發展。特別是現代電影行業的興起,改編自小說的電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武俠精神為主線的武俠小說和電影是華語文學和電影市場上獨有的一種文學和藝術形式,它帶有極強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
《三少爺的劍》作為一部反映武俠精神的電影,帶有明顯的民族印記。整部影片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客觀敘述江湖紛爭和身處江湖險惡之境的人性百態。林更新飾演的三少爺是一個擁有極高劍術天分的劍客,在父親謝王孫(徐少強飾)的逼迫下,在江湖上,鏟除異己,大肆屠殺無辜之人,而他所在的神劍山莊,也成為了江湖中戴著偽善外殼的兇險之所。三少爺并不想殺害他人,只想過著平淡的生活,為此,他讓父親謊稱自己病逝,逃到鄉下成為了別人眼中“沒用的阿吉”。在和這群普通人相處的過程中,三少爺飽受欺辱,但也收獲了最為平靜的生活和娃娃的欣賞。一直生活在三少爺名聲里的燕十三苦苦追尋三少爺,在一次機緣巧合中得知“沒用的阿吉”正是他苦苦追尋的三少爺,可是此時的燕十三,已經將畢生所學的“奪命十三劍”的招式傳授給了“沒用的阿吉”讓其防身。電影最后,導演特意將燕十三和三少爺比武的場景在一組俯瞰鏡頭和快慢鏡頭的剪切轉換中完整展現出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僅是扣人心弦的打斗廝殺場景,還是融匯在中國人血液中獨有的武俠情懷。燕十三傳授給“沒用的阿吉”畢生絕學“奪命十三劍”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能無法贏得了三少爺,但是就是這份寧可死在對手的劍下,也不愿茍活在人世的武俠情結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作為劍客的三少爺深知,殺死他是對燕十三最好的尊重,而導演在結尾改變了原著的情節,刻意安排三少爺和娃娃一起仗劍天涯,行俠仗義,為的就是實現燕十三的俠客夢想,這恐怕才是真正的中國式武俠精神。
相較于西方的英雄主義,中國式的武俠英雄帶有明顯的民族特點。首先,人物設定往往較少牽涉政權或者朝代的因素,隨意假設在某個歷史時期,于所設定的朝代關系不大。而西方式的英雄主義,大多是政府或者王朝無法解決問題時,才會出現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式人物。其次,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式武俠英雄,大部分出身下層社會,因此劫富濟貧、行俠仗義往往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質,這些俠客與下層人民的關系密切,也受到廣大人民的稱贊和頌揚,親和力較強。而西方的英雄式人物的英雄氣概往往被無限夸大,從近些年西方電影市場的作品來看,這些電影中的主人公很大程度上都擁有常人不能擁有的超能力或者顯赫家世,有些電影雖然在特技的輔助下,更能突出英雄人物,但無疑也將英雄人物和觀眾的距離無限放大??v觀于此,近些年華語電影市場上,武俠電影的重新復蘇必須將武俠情懷糅合在電影中,很顯然,電影《三少爺的劍》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