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是人體參與消化、儲存膽汁的重要器官,類似 “油瓶”,接收并儲存由肝細胞合成的膽汁,并在人進食后收縮,將儲存的膽汁排入膽總管,最終進入十二指腸參與食物消化。
膽囊炎是膽囊的常見疾病,由細菌或化學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按發病急緩和病程經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膽囊炎。膽囊炎的常見病因有細菌感染、飲食不規律、經常進食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腸道寄生蟲病、膽囊結石、情緒失調造成膽汁排泄功能紊亂等。臨床表現主要為右上腹疼痛,疼痛常向右肩和背部放射,其他表現有發熱、納差、乏力、黃疸、惡心、嘔吐、厭食等。
膽囊炎“青睞”中年肥胖女性
中年肥胖女性易患膽囊炎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生活方式改變。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中年人群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活不規律,運動減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調節和代謝障礙,影響膽囊的正常收縮和舒張,使膽汁排泄發生紊亂。②生理功能改變。步入中年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內分泌會發生改變,常會影響膽囊的收縮及膽汁的排泄。③腹型肥胖。有研究表明,腰臀比高的人群比腰臀比低的人群易患膽囊炎。④高脂飲食。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現代人的飲食結構改變,部分人群喜歡進食高脂飲食,這種飲食結構易造成膽汁成分及膽囊收縮功能的改變,使人易患膽囊結石及膽囊炎。
“7大招”預防膽囊炎
中年肥胖女性預防膽囊炎,應做到:①飲食規律,忌暴飲暴食。一日三餐按時吃,尤其要養成吃早餐的習慣。少吃多餐可刺激膽汁分泌,減少膽囊中膽汁的淤滯濃縮。②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少吃肥肉、五花肉、動物腦和內臟、魚卵、蛋黃等食物。③已患膽囊炎者,蛋白質攝入要適量。一方面,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增加膽汁酸排泄,不利于膽囊炎癥的修復,且增加膽囊疼痛的發生風險。另一方面,蛋白質是組織修復的必需物質,蛋白質攝入不足,不利于已損傷的膽囊壁的修復。④少吃高糖及酸性食物。過量攝入高糖飲食易發胖,引起血糖及血脂代謝紊亂。酸性食物可刺激十二指腸分泌膽囊收縮素,引起膽囊收縮甚至膽絞痛發作。⑤多飲水。每天保證飲水量達1500~2500毫升,稀釋膽汁。⑥多攝取高纖維素食物。蔬菜、水果、粗雜糧等可刺激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增加膽鹽排泄,抑制膽固醇吸收,降低血中膽固醇。⑦調節情志。中年女性要學會調節工作及生活壓力,放松身心,減輕壓力應激導致的神經內分泌紊亂,從而降低膽囊炎的發生風險。
“個體化”治療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患者,經醫師初步評估后,癥狀輕、腹部無明顯陽性體征、血液及生化檢查無明顯異常者,可暫時進行內科保守治療,如臥床休息、禁食及其他針對性治療,以減少膽汁分泌及排泄,讓膽囊充分休息。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膽囊炎,需要抗生素治療。急性膽囊炎病情較重、預期內科保守治療效果較差或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必須及時進行外科手術。
慢性膽囊炎患者,應針對不同的臨床表現進行治療,同時改變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反復發作、疼痛加重、發作持續時間延長的慢性膽囊炎患者,應及時就醫。
專家簡介
陸倫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六屆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第七屆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肝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消化學會肝膽協作組委員,上海市消化醫師協會委員。擅長診治各類肝膽疾病、食管和胃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