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醫院的門診病歷卡信息欄目中都有“藥物過敏史”一欄,有些患者就診前會仔細填上,但也有很多患者將此忽略,由此導致治療過程中藥物性皮炎的發生。甚至還有些患者,發現自己服用某些藥物后出現了明顯反應卻還堅持服用,直到出現非常嚴重的皮疹或并發癥才再到醫院就診,被詢問病史時才報出大堆藥物過敏史,令醫師無所適從。
認識藥物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也稱“藥疹”,是藥物通過各種途徑(如吸入、口服、靜脈或皮下注射、肛栓、透皮吸收等)進入人體引起的最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藥疹在人群中的發生率不低,我院過去十年的住院患者中,藥疹患者占9%~10%,其中重癥藥疹的人數比例高達16%~34%。
根據皮疹的不同表現和累及內臟的程度,可將藥疹分為普通型藥疹和重癥藥疹。普通型藥疹包括固定性紅斑型、蕁麻疹型(如圖1)和發疹型(如圖2)。重癥藥疹除了肉眼明顯可見的皮膚、黏膜累及外,一般都伴有肝、腎、心臟及造血系統的損害,死亡率較高。
多藥物可致藥疹,中成藥占相當比例
我科過去十年住院治療藥疹患者的資料回顧性分析顯示,引起藥疹的常見藥物包括:中藥及中成藥、頭孢和青霉素類抗生素、破傷風抗毒素、解熱鎮痛藥、別嘌醇、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醋甲唑胺(常用于治療青光眼)、柳氮磺胺吡啶等。
值得關注的是,中成藥誘發了相當比例藥疹的發生,而既往的觀念常認為中藥比西藥安全。中老年人往往因多器官的疾病而需服用多種藥物,此類患者出現皮疹時,應將服用的藥物根據服用時間的長短進行羅列,以便于判斷和停用導致過敏的最可疑藥物。還有極少部分患者,在使用既往不過敏藥物時,由于藥物賦形劑的不同,出現了過敏現象。
藥物過敏有潛伏期,發生藥疹即停藥
藥物過敏通常有一定的潛伏期,尤其是第一次使用某種藥物時,過敏反應一般在7~12天出現,再次服用時,潛伏期會相對縮短。抗生素發生藥疹的潛伏期通常短于其他藥物(可短至1~2天),抗痛風藥別嘌醇的潛伏期可長達1~2個月。目前,預測藥物過敏的手段尚欠缺,可疑藥物再次使用后重復發生藥疹是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因風險大不宜采用。近年來,對中國漢族人群藥疹患者常見致敏藥物的易感基因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應用別嘌醇、卡馬西平、醋甲唑胺、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克拉霉素、破傷風抗毒素等藥物發生藥疹的患者,有相應易感基因表達的升高。
發生藥物性皮炎后,最重要處理的是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大量飲水加速藥物排泄,服用抗過敏藥物,同時注意破損黏膜和皮膚的護理。過敏較嚴重的患者應及時就醫,必要時需使用激素類藥物,或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加強支持療法,維持體溫,預防感染和鎮痛,最大程度減輕內臟損傷。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該謹慎用藥,仔細記錄藥物開始使用的時間,就診時明確告訴醫師既往的藥物過敏史。發生藥物性皮炎時,應立即停藥并就醫。
專家簡介
駱肖群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會變態反應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皮膚病學分會全國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過敏與臨床免疫亞專業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皮膚病分會免疫學組副組長。擅長診治痤瘡、濕疹、蕁麻疹、藥疹、斑禿、白癜風等常見皮膚病及紅斑狼瘡、天皰瘡、類天皰瘡、血管炎和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皮膚病。
專家門診:周一下午,周二、周四、周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