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炅
乳腺增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乳腺疾病。通常所說的“小葉增生”“乳腺病[Naisi1]”“囊性增生”等屬于廣義的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女性體內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調,乳腺組織對性激素的敏感性增高相關。乳腺增生主要發生在絕經前女性,平均發病年齡在35歲左右,但也可發生在絕經后婦女。
檢查“可疑者“,需做活檢
乳腺增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疼痛、乳腺腺體增厚或局限性腫塊形成。超過90%的患者表現為與月經周期相關的乳房疼痛,即在月經前2~3天出現乳房疼痛或脹痛,或可以在乳房內觸及小結節,月經后消失。少數患者的乳房疼痛與月經周期沒有明顯關系,表現為乳房燒灼感、下墜感或刺痛。局限性腫塊和局限性增厚多出現在單側乳房的外上象限,亦可雙側乳腺受累。腫塊與周圍組織分界較清楚,可伴或不伴有疼痛。部分患者會出現彌漫性的腺體增厚,整個乳房質韌,呈結節狀。少數患者可有乳頭溢液表現,多為漿液性或水樣溢液。
乳腺增生患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做超聲、乳腺鉬靶等影像學檢查,排除乳腺病變可能。若臨床及影像學檢查提示病變性質可疑,則需要做活檢,避免誤診、漏診乳腺癌。
“非典型增生“,癌變風險增加
在病理學上,乳腺增生性病變統稱為導管增生性病變,是一組細胞形態和組織結構各不相同的增生性病變,主要局限于乳腺小葉系統。這些病變大致可以分為3類:
1.增生性病變乳腺囊腫、導管擴張、大汗腺化生或組織型增生。一般地說,乳腺增生性病變患者發生乳腺癌的風險與同年齡未進行手術活檢的女性相比,并沒有明顯增加。
2.普通型導管上皮增生這是一種增生細胞如流水線般排列的良性增生性病變。普通型導管上皮增生患者癌變風險增加1.2~2.0倍,屬于輕度風險增加。
3.非典型導管上皮增生[Naisi2]是一種腫瘤性導管內病變,以單細胞增生、細胞均勻分布為特征。非典型導管上皮增生患者癌變風險增加4~5倍,屬于中度風險增加,是一種癌前病變。根據顯微鏡下的形態特征,非典型增生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非典型增生。
雖然乳腺增生既不是腫瘤,也不是炎癥,但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臨床證實,少數經活檢診斷的重度非典型增生病例可進展為浸潤性乳腺癌,平均時間為8.3年。遺憾的是,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癌變指標,可以辨別哪些非典型增生患者最終會發展為乳腺癌。
部分乳腺增生發展到乳腺癌的演變過程
大多數學者認為,乳腺增生發展到乳腺癌是一個多階段、漸進性的演變過程,大致為:正常乳腺組織——普通型導管上皮增生——非典型導管上皮增生(輕、中、重度)——導管原位癌——浸潤性乳腺癌。
普通乳腺增生不需要治療
普通的乳腺增生本身并不需要治療,只有非典型增生的病變需要進行手術切除。如果術前通過空芯針穿刺、微創手術或切除活檢發現存在非典型增生,尤其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則需要完整切除可疑病灶,以利于獲得充足的標本供病理診斷。術后患者應該密切隨訪。有乳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家族史的高危女性應咨詢專科醫師,看是否需要服用內分泌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做基因檢測(如BRCA1/2),以利進一步確定乳腺癌預防策略。[Naisi3]
除了非典型增生外,其他乳腺增生患者以觀察隨訪為主。因乳房疼痛引起失眠,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者,可考慮心理治療,超過80%的患者通過心理治療可治愈乳房疼痛。若仍無緩解,也可短期接受他莫昔芬等藥物治療。在日常生活中,乳腺增生患者應注意均衡飲食,控制總熱量攝入,低脂飲食。有報道稱,減少咖啡因、可樂、巧克力的攝入,可能起到緩解乳房疼痛的作用。
總之,乳腺增生患者不必為乳腺增生焦慮不安。但應提高對乳腺疾病的認識和防癌意識,堅持每年一次乳腺專科檢查,包括臨床醫生對乳腺的觸診,乳腺超聲、乳腺鉬靶等檢查,以篩查乳腺癌。非典型增生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制定個體化乳腺癌篩查方案。
[Naisi1]其實乳腺病和乳腺腺病都可以,只是平時可能講乳腺病更多一些,故此處修改為乳腺病
[Naisi2]都可以,本文統一為非典型增生
[Naisi3]本段進行了修改,以免混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