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寶
忙里偷閑當“煮夫”
因從事食療研究工作,我經常被朋友問及自己的食療經,可甚是慚愧,或許他人可以談經驗,而我只有經歷,不斷摸索的經歷。
我認為的食療包含兩部分:一是日常膳食的健康管理,二是中醫的調理治療膳食。對于第一部分,起初我并未充分重視。我一直都很喜歡做飯,剛參加工作時,我經常為家人烹飪美食,每當看到他們品嘗美味時露出的幸福表情,縱然辛苦,但我感到由衷地滿足。
那時候的我做飯,不太注重營養,用油、調料也不太講究,首要目的是好吃。后來,隨著對食療專業的深入研究,我漸漸開始關注膳食營養,也因中醫食療的教學應用需要,我開始進行一些傳統食療劑型的試制,一來二去,便積累一些經歷,也漸漸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曬食療方,與友同樂。
我的面食我做主
我居住在陜西,陜西的面食種類很多,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以面食為主。我一般在家里做一些有配料的湯面,如臊子面、酸湯面、旗花面,較少選擇配料較簡單的油潑面。一則因為湯面會搭配肉類、蔬菜、雞蛋做臊子(面醬)。以前的臊子,大多是用肉末炒制出來的,比較油膩。我喜歡葷素搭配、素食為主,所以經常會添加木耳、胡蘿卜、番茄、豆腐、土豆、青菜、雞蛋等。二則是從顏色上而言,搭配各種配料的湯面黑、白、黃、綠、紅都有,不僅能增加食欲,營養也很豐富。湯清面白蛋花香的面,加上陜西風味的酸醋,口感佳,誘食欲,健康清爽又無油膩負擔,是全家人的最愛。
各地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面食不同,我在家制作面食時,力求配菜多樣、搭配均衡,最好有湯水,一是有助于消化,二是飲湯有飽腹感,有助于控制食量。面中的調料不要太多,鹽和各種辛辣刺激的調料少放點,這樣符合健康飲食的要求。
精致的膳菜是一道悅人風景
近年來,我做的炒菜較少,因為炒菜不僅準備起來較麻煩,煎炒烹炸時還會損失較多食物中的營養素,特別是蔬菜。此外,當我開始注意油、鹽的選擇和用量后,菜品的口感也大打折扣。如果能熟練掌握用天然食品調味的技巧,將會大大提升菜品的口感,可我現在的烹飪技術有限,嘗試幾次均不太理想,水平有待提高。各位讀者如有高招,歡迎與我分享經驗。
我將更多烹飪精力放在日常膳菜上。如果時間允許,我會盡量注意搭配,所制作的膳菜比日常膳食更加豐富、食物數量更多。正所謂“食不厭精”,每道膳菜,我從準備、洗用,到烹制、擺盤,都頗花心思。在全神貫注為親朋好友準備美食的時候,我不再為瑣事煩心;當我拿著自己精挑細選的各種食材、食具拍照時,它們自成美景、悅目賞心;當吃著自己做的美食時,我悠閑自得而不用擔心外食的食品安全問題。這樣的身心愉悅本身就是一種養生。
試制食療方,孩子樂呵呵
很多人經常詢問我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哪些食療方。其實,食療膳方的選擇需要辨證論治,靈活應用。對于日常家庭而言,可以適當選擇一些簡便、易操作的食療方,對疾病的預防調理有一定作用。
我會根據自己和家人的具體情況,運用一些食療方法,我的孩子恐怕是受益最多的家庭成員。以前,孩子一感冒發燒,家人總想到打針、吃藥,后來我嘗試用蔥豉湯對付孩子的感冒,發汗后病情便得緩解。蔥豉湯選用蔥白兩段,加淡豆豉10克(藥店購得)、姜適量,用一點紅糖調味即可。
我還經常給孩子做健脾消食的健脾糕。起初,我用的是八珍粉(蓮子、生白術、茯苓、芡實、山藥、苡米、扁豆、黨參),可因顏色難看、口感不好,孩子不喜歡。后來,我改用糯米粉、玉米面粉、紫薯粉不斷試制,還買了烘焙用的模具,把這一傳統糕點做成可愛的形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我體會到,食療應根據對象和膳食特點,先“食”后“療”,保證食療品好看好吃,才能保證食療的效果。這一新發現,在后來我為孩子做的健脾胃的山楂糕、潤肺止咳的秋梨膏時,都有所運用,收效頗好。
我的食療經注重食養結合,貫穿于生活。食療乃至中醫并不神秘,它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愿意嘗試、親自踐行,便能陶冶心性、更利親情,何樂不為?
健脾糕
根據食用量,取等份蓮子肉、生薏米、生山藥、芡實、麥芽、雞內金,加適量糯米粉、玉米面粉或紫薯粉攪勻,蒸成糕點,孩子每天吃1~2塊可健脾消食,適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身體疲倦、面黃肌瘦的孩子。
山楂糕
山楂500克、白糖20克、藕粉100克。將山楂清洗干凈,去底和核,將其用小火煮至軟爛,做成果泥,加白糖、藕粉、水,煮開溶化,用小火攪拌至黏稠,趁熱倒入容器,待冷卻后切塊食用,具有消積、化滯、行瘀的作用。
秋梨膏
梨8個、川貝5克,紅棗、冰糖、姜片、蜂蜜適量。梨洗凈、去核,打成很細的泥狀。將去核紅棗、壓碎成粉的川貝等剩余食材(除蜂蜜)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后,用小火煮60分鐘,過濾雜質。將梨泥、藥液放入干凈鍋中,用小火慢熬至黏稠狀,剩1/3的汁液時(我一般熬1小時),關火。每次取秋梨膏1~2勺,用溫水調勻飲用,具有潤肺止咳、生津利咽的作用。
辛教授親手做秋梨膏,步驟詳解,掃碼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