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箐 施威 李忠明
摘要: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是我國氣象科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氣象科普工作亟待彌補的難題之一。文章在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歸納和總結了我國氣象科普內容體系的構成部分,包括氣象與災害、氣象與社會生活、氣象與經濟、氣象與軍事、氣象科技發展和氣象與文化六個方面。同時,針對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構建思路和原則提出了若干對策。
關鍵詞: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構建思路
氣象科普,是把專業的大氣科學知識和天氣預報等業務流程,用社會公眾可以接受并理解的形式與內容,向社會普及,提高社會公眾和青少年應對及處置各類天氣現象及自然狀況而開展的相關科學技術普及、傳播和教育的總稱(陳正洪、楊桂芳,2012)。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構建是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基礎,但學界對此關注度較低,相關著作及文獻資料匱乏,這恰恰體現了氣象科普內容體系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氣象科普的內容應兼具專業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不僅僅要普及氣象科學基礎知識,還應和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緊密結合。筆者認為,完善的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應該包含六個方面,分別是氣象與災害、氣象與社會生活、氣象與經濟、氣象與軍事、氣象科技發展和氣象與文化等。
一、氣象與災害
凡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條件的各類事件通稱災害。按表現形式,災害可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大類(陸亞龍、肖功建,2001)。氣象災害屬于自然災害的范疇,且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氣象災害是指大氣變化產生的各種天氣現象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失(陸亞龍、肖功建,2001)。氣象災害具有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災情重等特點。我國氣象災害頻發,每年都會發生的干旱、洪澇、臺風、暴雨、冰雹等災害不僅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會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并且,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呈上升趨勢,由此可見,了解氣象災害的相關知識,有利于樹立防災減災意識、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并且對于減少國家的生命財產損失,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部分的主要內容是預防及應對極端氣象災害,如臺風、雷電、霜凍、洪水、干旱等,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氣象災害成因、氣象災害影響及氣象災害預防與應對。其中氣象災害的預防與應對是科普的最終目的,前兩個部分都是為預防與應對氣象災害服務。氣象災害雖然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努力掌握氣象知識,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把災害破壞程度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氣象與社會
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與氣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氣象環境、氣象資源是構成人類活動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重要部分,是保持人類生命繁衍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姜海如,2006)。
此部分內容包括介紹基礎的氣象知識,如雨、雪、風、霜、云、虹、霓、日暈環、月暈環、霞光、極光等天氣現象的形成、表現及影響,其中氣象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重要內容之一。此外,還將圍繞氣象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進行介紹,包括氣象與旅游、氣象與健康、氣象與飲食、氣象與交通安全等等。氣象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在科普時注意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最后,氣象與生態的關系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氣象與生態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氣象因素是生態系統中各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分布等;而生態對氣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長遠的角度,比如現代大氣的成分就是由生物逐步改造而來的(王連喜等,2010)。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這些年來,我國出現了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現象,對人民的生活與健康產生了一定影響。此部分的科普內容,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喚起人們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三、氣象與經濟
歷史證明,氣象與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主要體現在氣象條件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性資源,氣象條件影響著經濟生產活動及消費行為等方面。氣象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可以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但也會形成阻礙。了解氣象與經濟的關系,有助于人們有意識地利用氣象活動規律,充分合理利用氣象資源條件,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增長。
氣象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從氣象與農業、氣象與工業以及氣象與服務業三個方面來介紹。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氣象條件對其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因此,重視氣象條件與農業生產之間的緊密關系、掌握氣象與農業的相關知識、利用氣象條件為農業生產服務,對于農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對我國國民經濟起著主導作用,不論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還是生產消費資料的輕工業,都與氣象有著密切關系(孫健,2009)。比如工業廠址的選擇以及工業區布局都要考慮到當地的氣象氣候特點,既要有利于工作效率,也要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還要防止事故的發生。服務業也與氣象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交通運輸業,不論是陸運、海運,還是空運,其車站、碼頭和機場位置的確定,以及交通線路的選擇都需要充分考慮分析氣象條件。
四、氣象與軍事
從古至今,氣象對軍事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不僅不同的氣象環境對軍事活動的影響各不相同,而且同一種氣象環境也會因軍事活動本身具備的不同特點而對其產生特有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掌握氣象環境的各種規律,靈活運用,趨利避害,發揮氣象在軍事活動中的積極作用。科普氣象與軍事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氣象與古代戰爭、氣象與現代國防。氣象對自古以來的諸多戰爭都產生過各種不同的影響。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雙方的軍事實力和戰略部署,但是戰爭活動所處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氣象條件也是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我國古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孫子兵法》中,孫子就將“天時”列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之一事(孫健,2009)。天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天氣狀況。我國古代戰爭史上,巧妙利用氣象條件來取得戰爭勝利的事例數不勝數,例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借東風”和草船借箭。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氣象對國防的重要作用,比如海浪使艦艇產生劇烈擺動,限制魚雷等武器的作用效果;雷雨會干擾對指揮作戰有重要作用的無線電通訊;濃霧、浮塵等造成的能見度低下影響飛機航行等等。強大的國防是社會安定與發展的保障,重視并積極發展氣象軍事對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五、氣象與科技
我國有悠久而豐富的氣象科技遺產,對其研究有利于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及其相關領域的發展。氣象科技史,是指氣象科技領域的歷史發展情況,包括人類對氣象的思想認識史、應用氣象的科學技術史、與氣象相關的科技政策史等方面的內容。人類的文字記錄和歷史遺物及其活動遺跡都是現代氣象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資料,我們在對這些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和總結時,不僅要看到我國在氣象科技史上的成就,還要注意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氣象科技發展,應涉及到這三方面的內容:氣象機構及制度演變、氣象設施以及氣象人物。我國歷代氣象機構大都包含在天文機構中,這給研究帶來了一定難度。從歷代氣象機構及制度演變中,可以間接窺探出我國傳統氣象科技的發展情況,而歷代氣象設施則能直接反映出古代氣象科技發展水平。氣象設施是古人為預測天氣,掌握天氣規律,預防氣象災害而發明的器具。此外,氣象人物也是研究氣象科技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諸多古代學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闡明了自己對氣象的理解與研究,比如董仲舒、王充、沈括等人。著作方面,則有《乙巳占》、《相雨書》、《田家五行》等。近代以來,我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氣象學和氣象史學者,氣象研究有了長足進步。通過研究歷史上氣象人物的科技活動、治學態度與研究方法,對擴展我國氣象科技史研究領域大有裨益。
六、氣象與文化
氣象是人類進行文化活動的客觀條件之一,對文化的影響巨大,具有客觀性、地域性、潛移性和發展性等特點。與氣象有關的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十分豐富。以往的氣象科普書籍很少涉及這方面內容,應增強對此內容的重視程度。
科普氣象與文化,首先應包括氣象民俗。氣象民俗,也就是指因氣象環境等引起的、長時期保存或流傳的民間生活風俗,是一種社會行為。我國悠久的民俗歷史傳統蘊含豐富的氣象元素,地域色彩濃厚。其次,氣象人文精神是是探討氣象與文化的重要環節,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再次,氣象與文藝之間以人類活動為媒介有著間接的聯系,文藝作品可以為氣象研究提供資料,或對重要氣象問題進行傳播及引導。另外,氣象與哲學的關系也不可忽視。“多變的大氣現象發人深思,引發哲學概念的產生,而復雜大氣現象的解釋更需要哲學思想的指導。”(朱祥瑞,2003)從古至今,氣象學與哲學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為文人學者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氣象與中醫也是一個值得介紹的方面。中醫非常重視包括氣象在內的自然環境與人的密切關系,中醫理論認為氣象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的生理與心理,因此,中醫在病理、診斷、治療及養生等方面都體現出了人與氣象的整體統一性。
七、結語
做好氣象科普工作,首先要構建完善的氣象科普內容體系。從當前氣象科普工作的具體實踐來看,氣象科普內容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氣象科普的社會效益。因此,加強氣象科普內容的特色性、多樣性、豐富性和趣味性,提高科普內容質量,是目前氣象科普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為構建行之有效的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明確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構建的目標,即向公眾普及氣象基礎知識,提高公眾預防和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達到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的目的。其次,確立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構建的原則:一是內容豐富、指向明確;二是結構合理、便于實施;三是貼近生活,利于接受。再次,制定氣象科普內容評價(標準)體系,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完善氣象科普內容,
總之,鑒于當前我國氣象科普內容體系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各參與主體高度重視并積極協作,通過不斷修訂和完善氣象科普內容體系,讓大眾真正了解和體會到氣象科普對于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王鵬飛.王鵬飛氣象史文選[M].氣象出版社,2001.
[2]陳正洪,楊桂芳.氣象科普的“深度參與理論”[J].科普研究,2012(39).
[3]朱祥瑞.中國氣象史研究文集[M].氣象出版社,2003.
[4]姜海如.氣象社會學導論[M].氣象出版社,2006.
[5]李強.全球氣候變化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及必要回應[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1(02).
[6]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2005(02).
[7]陸亞龍,肖功建.氣象災害及其防御[M].氣象出版社,2001.
[8]裴浩,敖艷紅.天氣氣候與人類活動[J].內蒙古氣象,1999(02).
[9]阮均石.氣象災害十講[M].氣象出版社,2000.
[10]施威,劉青,李忠明.西方氣象科技引進與中國氣象事業近代化[J].閱江學刊,2016(02).
[11]王東.論氣象與文藝的關系[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12]王連喜,等.生態氣象導論[M].氣象出版社,2010.
[13]吳云.春秋戰國時期軍事與氣象關系的探討[J].遼寧氣象,1999(01).
*基金項目:中國科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中長期發展戰略預研究選題“中國氣象科普體系建設研究”;國家公益性行業(氣象)專項(GYHY201306064)。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