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斌
摘要:新形勢下農村財務管理是廣大人民群眾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財務管理便成為農村管理的核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農村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農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新形勢下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把它作為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農村經濟在健康的道路上奮力前行,農村的各項事業的建設工作才能有條不紊展開。
關鍵詞: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議
農村財務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是農村經濟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石,是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中心環節,抓好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對于我們解決三農問題能夠產生積極影響,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有力因素。總之,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開展得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生產力是否得到解放和經濟秩序是否安定有序。隨著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各農經部門的探索意識不斷增強,并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好的方法。但由于體制不健全,人才較為匱乏,致使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呈現出守舊落后、雜亂無章等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快實現農村財務的規范化管理。
一、村級財務管理的現狀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財務管理的模式加強與規范日益被各級政府所重視。當下,絕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時都可以處理好最基本的財務預決算工作,較為高效地利用了資金,基本能夠按照財務管理制度的要求來加以運作。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由于農村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各地工作開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長效機制保障,農村財務管理中資金管理混亂、資產流失、監管乏力等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完善農村財務管理機制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某些地區,由于財務管理工作出現偏差,致使某些村干部產生了以權謀私的心理,不僅使自己面臨著牢獄之災,更為重要的是,人民內部矛盾有所激化,群眾不滿干部的做法,采取極端方式加以解決,這對于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已經成為當前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制約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的因素
(一)監管缺失
長久以來,村級監管制度沒有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作用,若村干部是黨員,紀檢部門可依照相關規定對其違紀行為進行處理,如不是黨員的話,紀檢部門也無法有效地加以約束其行為。除此之外,多數村民很少關心集體事務,不懂得行使自身的權利,由于沒有構建起群眾監督機制,使得所謂的農村民主監管成了擺設,這使得農村干部滋生了以權謀私的心理。就我國的農村財務管理體制而言,雖說各個農村財務人員的業務工作歸鄉鎮經管站負責管理,但人事任命上歸村委會,他們為了保住工作,不能堅持原則,不能按照規定對農村財務實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對村級領導干部的經濟違紀、違法行為視而不見或敢怒不敢言,由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很不利。
(二)管理水平滯后
一是村級主要干部對村級財務管理的法律法規了解甚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忽視了財務管理法律法規的學習,不按規章辦事,也不聽取財務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夠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管理人才的需要,導致村級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一些不規范甚至違紀違法現象;二是會計人員水平低。農村會計都非科班出身,且年齡偏大自學能力較差,專業素養較低,同時,會計人員變動頻繁,一般村會計都會在村兩委換屆后,隨著村級主要負責人的變動而更換。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工作出現了諸多問題,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進程。
(三)財務管理意識淡薄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部分村干部對于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科學的認識,其在財務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也不懂得及時地核實會計人員的賬目,這使得某些人有了可乘之機。還有一部分村干部對違反財經紀律的嚴重性沒有意識,導致村級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一些不規范甚至違紀違法現象。尤其是村級會計人員的管理能力較低,不懂得有效地開展理財工作,缺乏“對工作負責、為群眾服務”的政治覺悟。未能將自身的財務管家的角色扮演到位,最終使得財務工作陷入混亂之中,助長了違法者的囂張氣焰,侵害了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四)農村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頒布規章制度自然是為了約束人們的行為,但遺憾的是,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并未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村級財務管理機制,即便是有也不會依照規范來開展工作;此外,某些條款過于陳舊,不符合農村的發展實際,必須要加以改革;當下,我國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法規,這為廣大的農村完善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只要各項制度得以完善,農村的財務管理工作定能夠實現質的飛躍。
三、促進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的建議
(一)提升財會人員素質,增強責任管理認識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越來越激烈,而村級財務工作者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村級財務管理的成效。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地提升其素質能力:第一,提升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涵蓋了職業道德、規章制度的教育,增強其神圣使命感,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第二,提升其業務素質,開展多種多樣的培訓活動,使他們可以不斷地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第三,構建一支高質量的財會人員隊伍,為其獨立開展工作營造氛圍,穩定村級會計隊伍。
(二)強化監管措施,創新監管機制促規范
一是在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和民主權利的前提下,按照堅持集體“四權不變”的原則,推進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簽訂規范的書面代理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及責任。代理機構要切實提高工作人員業務代理服務水平,明確職責,強化內控監督。要以村為獨立會計核算主體,建立會計核算賬簿;二是鄉鎮政府應該構建相應的審計部門,使其監督農村財務工作,確保會計工作者在法律許可范圍內開展工作;三是將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職能發揮到極致,構建完善的協調機制,統一步伐,加強督促,對于違法違紀者給予嚴厲處罰。
(三)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實現以制度促規范
依據《會計法》、《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等來完善農村的財務管理制度,不規范的進行修訂。健全農村集體定期清查、資產臺賬、開支審批等監管制度;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即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銷售和收款業務內部控制制度、采購和付款業務內部控制制度等制度。鎮經管站督促村組付諸實施,實現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規范工作程序、工作行為的目的。
(四)嚴格集體資金管理,管好資金“進出口”促規范
做到規范農村集體資金管理,一是要按村分別單獨開設銀行賬戶。用于辦理村內日常轉賬結算和現金收付,通過“雙印鑒”管理的方法來開展管理工作,具體而言就是,村以及鄉鎮(街道)“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各自保管一套銀行印鑒,只有同時聚齊兩套印鑒,方可辦理銀行結算業務。“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指定專人負責銀行印鑒管理,嚴格按規定辦理銀行存款、取款業務,設立登記簿并認真做好記錄;二是要管好村集體資金的“進出口”。管好“進口”,首先摸清各村集體收入的來源有哪些,做到應收盡收,防止出現“賬外賬”、“坐收坐支”;防止不合規的亂收費入賬,杜絕增加農民負擔。管好“出口”,要嚴把資金使用“審批關”,做到立項有依據,申請有商議,使用有審批;同時,做好資金使用的全程監管,防止資金流失。
(五)完善賬務處理程序,推進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
完善工作流程,各財務工作者必須要依照流程來辦事:經手人必須要有合法有效的原始憑證,注明用途并簽字蓋章;待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審批合格后才會給予簽字蓋章;然后上報到村務監督委員會審核;只有委員會簽字蓋章,報賬員才能到鎮代理服務中心報賬,由代理會計人員審核記賬;積極地落實財務公開制度,確保財務信息實現透明化,積極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六)抓好檔案規范管理,促進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
一是規范臺賬管理。建立了農村集體資產臺賬、資源登記簿、經濟合同臺賬,并按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做好整理、歸檔與保管、調閱、交接、銷毀等工作;二是規范資料管理。要對發生的各類村集體經濟管理資料(照片、錄像、電子文檔),如:出臺的文件、管理制度、會議決定、承包租賃方案、經濟合同、招標文書、財務會計資料等做到及時立卷歸檔,并同時進行電子歸檔,實現檔案管理的規范化。
參考文獻:
[1]常樹春,陳順達.新形勢下村級財務管理問題探析[J].綠色財會,2011(09).
[2]李建偉.淺談農村財務管理[J].現代農村科技,2009(03).
[3]劉登高,師高康,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有關問題研究[J].農村財務會計,2003(05).
(作者單位:茌平縣馮官屯鎮經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