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開賢
[摘 要] 相對于傳統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學生更青睞信息海量、趣味十足的手機網絡。運用微博微信等新技術、新手段,可以實現手機上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諧共處。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要根據微博微信的功能,進行多方位的探索,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 微博微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3-0104-02
當前,世界已進入全新的“微時代”。微博微信成為人們愛不釋手、形影不離的伙伴。這給高校傳統說教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埋頭于手機網絡,忙碌于微博微信,而遠離了課堂教學。然而,微博微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不可調和,還是能和諧共處?二者有無一致的地方,以及怎樣揚長避短、運用好微博微信的功能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服務?這是當前高校與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亟需深入探討與努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 問題:傳統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逐漸被手機網絡邊緣化
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主要為講授法,教學手段多借助于多媒體、黑板等。這種模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中間偶有討論和互動,但不多。該模式有它的優點,諸如:有助于發揮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授課內容具有較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生跟著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學習,有條不紊,計劃性較強等。
但是,這種授課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點。如:其一,理論性與普適性有余,而生動性與針對性不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理論性強,信息量大,比較注重抽象的理論闡釋和文本邏輯性,同時它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領導小組面向全國大學生統一編寫,因此普適性有余,而針對性不足。其二,教學方法、手段單一,難以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其三,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不夠,甚至有抵觸情緒。
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傳統說教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老套,手段單一,理論性強,枯燥無味,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手機與網絡的普及,使信息海量、趣味十足的網絡誘惑無時無刻不在學生身邊。如此以來,教師們所要求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專心與關注,逐漸轉移到手機上網,除非教師講有趣的故事或點名查到,學生才會偶爾抬頭,精神恍惚地回到課堂,而大部分時間里,學生埋頭于網絡,根本不理會教師上課。最后導致傳統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逐漸被手機占領,使它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難以發揮。這一問題,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突出問題,迫切需要高校及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
二 契合:微媒介應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一致性
用手機刷微博微信,似乎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格格不入。但對立統一規律告訴我們,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又應該能兼容,有存在一致的地方。其一致性主要表現在:
其一,微媒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要求創新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課程。從內容上看,作為“理論課”,它們除了介紹中國國情國史、為人之道外,重點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貫穿其間的精髓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的關鍵在于創新。“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一刻離不開創新。”[1]從授課形式上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存在“到課率低、抬頭率低、參與率低、滿堂灌”等問題,創新授課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創新對于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同時,創新也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寶。要吸引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年學子的長期青睞,微博微信就必須不斷創新。由此可見,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要求創新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二,黨中央要求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化、信息化。信息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要求。為應對這些挑戰與要求,早在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發布了《關于實施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的通知》,要求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觀念,利用網絡教學的優勢,創建有利于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多樣化網絡教學模式。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又強調:“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認真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建立教學資料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的戰略主張,李克強倡導并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要求各行各業以“互聯網+”為驅動,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推動各行業創新發展。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應義不容辭地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新元素、新魅力,使之受更多學生的歡迎。而作為集中體現網絡時代特征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自然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鉆研、應用的范圍之內。由此看來,運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化、信息化的應有之義,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三,微博微信具有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服務的特質。首先,微博微信平臺具備教具性能,是其能運用于思政課教學的內在依據。從心理學角度看,微博微信平臺較之傳統教具更能刺激學生多方位的感官,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具的主要目的是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形象性,刺激學生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器官,降低課程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研究證實:人的視覺感知率為83%,聽覺為11%,嗅覺為3.5%,觸覺1.5%,味覺為1%。[3]而微博微信平臺不僅可以通過接收音頻、視頻信息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器官,還可以通過點擊、寫字、發表信息刺激學生的觸覺器官,使學生獲得多方位感官的刺激,從而全面地理解所學內容。從教育學角度看,微博微信具備成為教具的三個條件。一般來說,新技術能否應用于教育成為教具,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否符合辦學宗旨;二是否符合教學規律;三是否適應現實經濟條件。而微博微信運用于思政課教學,不僅符合辦學宗旨與教學規律,有助于實現思政課教學的目標,也與當代大學生的經濟條件相適應。因而它能為思政課教學服務。其次,微博微信有利于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傳統的教具一般是靜止的、單邊的,而微博微信平臺是動態的、多邊的。例如,黑板是靜止的,教師在其上書寫什么就是什么,它不會自動變化。又如多媒體,雖然教師可利用它播放音頻、視頻,有聲、光的變化,但它是單邊的,學生很難參與其中。而微博微信平臺,教師不僅可以用其發起話題、布置預習、作業等任務,學生也可以自由地參與其中。在此平臺上,教師、學生可以任意選擇交流對象,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地進行交流,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學習、生活,也可以是對教師的評價與建議等。同時,學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教學資源庫自主地學習,也可以通過網絡開展拓展性的相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三 對策:運用微博微信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
基于微博微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致性,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說教模式存在的弊端,根據微博微信的功能,著眼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筆者提出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微博微信的如下設想。
首先,定期發送信息,促進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創建并向學生公布以課程為主題的微博微信,引導學生及時收聽與關注。同時,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課程資料庫,在微博上有計劃地定期發送。
其次,發揮聊天功能,建立師生良性互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的聊天功能,建立開設思政理論課程學生的微博微信群,在課上和課下與學生進行即時互動,可以在群中發起討論,以改善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討論方式,增加課堂的活力與吸引力。
再次, 通過分享與關注,加強學生“三觀”引導。教師通過寫心情、創微刊,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分享到微博中,內容可涉及美食、旅行、影視、科技、財經、情感和學習等多方面,時刻傳播“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最后,運用位置簽到和娛樂等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思政課教師可以運用微博位置簽到和微信搖一搖等功能代替課堂點名發言,或在微博微信上進行課堂小游戲,利用大學生喜歡使用微博微信的特點,讓大學生在課堂上“光明正大”地使用微博微信。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學生在課堂上因私下使用微博微信而轉移注意力的事情發生,另一方面,可以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暮氣沉沉的印象,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桂泉,姚黎君.實事求是與創新.http://www.gmw.cn/
01gmrb/2000-01/04/GB/gm%5E18291%5E5%5EGMB1-
009.htm.
[2]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
moe_772/tnull_9310.html.
[3]張克榮,沈慧.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微信平臺運用探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