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利
摘要:隨著當今經濟形勢的不斷轉變,我國產能總量的持續增長,引發了一系列有關環境污染、能源消耗過量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長期作用下,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工業建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工業生產型企業中,例如鋼鐵企業大多數都會采取減少生產總量,分批裁員的方法來緩解這種發展矛盾。而灤縣在此背景下為了更好的解決就業困難等問題,其采取了積極調整縣內部下崗失業人員的數量,對就業困難人員進行綜合的職業技能培訓的對策,以此來合理的調控社會人才資源,實現社會職位的科學分配。
關鍵詞:就業困難;職業培訓;人力資源;經濟形勢
現如今,在我國不斷開展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于社會物質條件與實際發展所需條件之間不匹配,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所產生的結構性失業等矛盾也越來越激化。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失業浪潮中,如何更好的解決就業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成了許多國家正急于解決的難題之一。失業人口雖然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所占據的數量較少,但是其對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極其重要的。要想更好的解決當今社會就業困難等問題,就必須要不斷完善并創新職業培訓制度,使其發揮出真正的價值。
一、灤縣勞動力人口就業現狀
據2016年十月份最新人口數據顯示,灤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人口數為8424人,占目標份額的93.6%;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4928,占目標期望值的89.6%;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2593,超額完成任務;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達473,完成目標期望的94.6%,其中包含城市登記失業人口數3.4%。截至2016年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村轉移人口預計達一萬人,包括城鎮新增就業人口5800人,失業再就業人口3260人,就業困難再就業人口560人。另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十月份,灤縣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48萬元,創建就業孵化基地一個。但受近幾年經濟危機影響,我縣2016年勞動力人口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失業人口上升壓力,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公共關系危機,引發了包含黨政領導在內的全體社會人員的密切關注。
但促進失業人口再就業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協助配合,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辦法共同施力,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力抓緊就業困難人員入職培訓問題。
二、灤縣就業困難人員入職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受培訓人員發展層次不一,培訓計劃難以實施
當前灤縣就業困難人員入職培訓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受訓人員發展層次不一。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且人均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人員的發展的參差給制定適合大眾需求的培訓計劃帶來了難度。對培訓內容的不接受、不理解直接導致了培訓效果的不理想。且部分受培訓人員自身發展過低,無法適應新形勢背景下激烈的競爭壓力。因自制力過差而降低自我要求,培訓態度松懈,導致培訓工作實施過程不暢,培訓效果不明顯。針對人員發展水平不均、自我要求松懈的現象,需要培訓人員結合人員發展狀況,因人而異,制定適合發展層次和發展目標的培訓計劃;并要狠抓培訓力度,扭轉被培訓人員思想中的誤區,提高人員培訓效率和力度。
(二)培訓方式單一,培訓效果甚微
灤縣就業困難人員接受培訓的對象中既有二三十歲的青壯年勞動力,也有四五十歲的老齡化人口。年齡結構的差異帶來了文化基礎、接受程度、發展需求等一系列差異。而當前的培訓機構采取單一的培訓方法和培訓課程,對人才發展規劃缺乏針對性和目標性。這樣單一的培訓無法滿足使失業人員技能顯著提升、知識水平達到人才市場客觀需求的效果,難以從根本上達到提升失業人口再就業率的目的。
(三)培訓機構疏于管理,培訓效果過低
灤縣在創辦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培訓機構之前,由于缺乏對當前人才市場深入的調查,且調查手段和評估預測方法落后,對今后發展入職培訓的方式和目標定位錯誤。在創辦之際操之過急,管理人員配置上出現疏漏,對相關的條例章程缺少條理性和計劃性。培訓課程的設置與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不對稱,使得課程的開辦具有盲目性和低效性。教育資源未被合理開發利用,諸如會計、電腦操作、營業員、育嬰員等已開設課程,在當前人才市場上出現需求飽和的狀態,而一些發展迅猛,人員需求量呈指數型趨勢上升的職業卻沒有被列入培訓范圍。不能準確的判斷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方向,只是盲目的跟蹤熱門行業的動向,增加了課程的重復率、浪費了大量教育資源的同時,嚴重制約了再就業人員日后的工作發展機會。
(四)培訓機構建設倉促,培訓基礎薄弱
在當前的灤縣再就業培訓機構中,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落后、辦學設備陳舊,導致再就業人員培訓停留在培訓規模小、發展項目少、設備檔次低的局面。培訓在初級技能階段停滯不前,缺少必要的中級、高級技能培訓。當前的熱門行業美容美發、電工電焊、汽修服務等項目培訓也因場地的制約、配套設施不齊全等問題無法大規模開展甚至無法開展,在培訓項目、培訓種類、培訓層次上的差異嚴重影響了課程設置與不斷發展壯大的勞動力市場的配套接軌。
三、應對灤縣就業困難人員培訓問題的對策
(一)結合人力資源市場需求,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提高培訓課程的針對性,需要發展以人力資源為中心,社區、鄉鎮、村落為基礎,勞動中介機構為媒介的就業援助聯合體系。以村、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平臺為依托,對就業困難對象進行登記、認定,建立虛擬的平臺賬號,在網上形成實時跟蹤,通過“一對一”的就業服務體制,確保管理范圍內的每一位就業困難人員都有機會了解就業援助相關政策。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和職業指導,對符合幫助范圍的失業人員登記管理,實行就業援助、崗位推薦。通過政府福利項目,如“就業援助月”措施,為生計困難的零就業家庭人員施以援手,提供及時的就業援助崗位。
(二)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緊抓辦學質量
灤縣的就業培訓場所不固定,有的甚至在村里大隊部或養殖場臨時組建,培訓環境簡陋,培訓效果甚微。為建立規范化、有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機構,需要針對人員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有區分的劃分教育人群。對于文化程度較低、年齡構成較輕的就業困難人員,要為其優先安排參加大中院校的函授課程以及安排報考成人高考等政策福利,鼓勵其提升自身文化素質,增強勞動技能和職業開發能力。劃分初、中、高多層次的技能培訓,合理構建有當地經濟部門從業人員和政府有關部門任職人員參加建設的咨詢機構,加強師資隊伍力量和教學研討工作。著重培養下崗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結合工作需求特點和自身素質發展設定相應的教學方法。
(三)以失業人員發展為培訓根本,開展全面系統的服務體系
失業人員作為培訓的對象和服務發展的主體,想要更好的提供培訓服務,應從年齡結構和培訓內容兩方面入手。首先,對于四五十歲的失業人員,要結合其人格特質逐漸敏感脆弱的特點,即時予以心理疏導和援助,針對其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落后、學習接受能力差的特點,要選擇開設適應性強、難度低、實用性強的見效顯著課程。提高其就業基本素質和入職基本技能操作水平,滿足當前崗位需求,盡快實現就業;其次,拓寬培訓內容,需要將內容豐富為包含素質教育、技能教育、方式教育的多邊培訓內容,全面提升受培訓者的多方位綜合素質,滿足人才市場對全能型人才的需要。再者服務人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深入了解失業人員的實際困難和發展需求,在入職培訓指導中,要善于發現并指導失業人員內心敏感脆弱問題,幫助其擺脫負面情緒,轉變落后的擇業觀、就業觀,增強其就業意愿,提高入職培訓的效力。
(四)結合失業人員發展層次,有區別的制定培訓計劃
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培訓對象,需要區別對待,制定適合其發展需要的入職培訓計劃。具體表現在充分考慮到多角度的全方位制衡來制定適宜的培訓計劃,通過更加任性化、多元化、全景化的考量,緩解結構性失業矛盾,實現政府部門、招聘企業、失業再就業人員三方共創盈利。
四、總結
在灤縣全面推進就業扶持政策,大力極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培訓的基礎上,該縣可以力爭在明年達到以下幾點目標:第一,即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高達2400多人;第二,即城鎮登記失業率降低至4%以下;第三,即就業困難人員的總量可以減少30%,預估算為500人左右。事實證明,只有對我國的再就業教育與培訓體系進行全面的完善與創新,大力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職業培訓,才能更好的提高就業率,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許海燕,石芬芳.基于有效供給的公共職業培訓研究綜述[J].職教通訊,2014(31).
[2]關晶,李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的邊界與維度[J].中國高教研究,2014(01).
[3]高同先.攻堅克難 雪中送炭——宿遷市著力促進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創業[J].中國就業,2016(02).
[4]曹寧燕.提高失業人員技能培訓效率,促進就業再就業[J].現代經濟信息,2015(09).
(作者單位:灤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