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峰 司亞勤
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齡未婚男性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尤其在貧困農村,這種現象日益顯著。文章從這一現象著手,對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進行分析,進而探討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產生的原因,對這一現象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社會影響
近年來,在一些貧困農村地區,大齡未婚男性娶妻難的現象日益凸顯,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此引發社會各界的討論。這一群體的婚姻問題作為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產物更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據報道:中國的男女人口的數量相差約3366萬人,中國將會產生約有3000萬光棍。根據前幾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以20世紀80代初我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為參照,對我國1980~2010年間出生人口的性別情況進行分析,可以推算出,從2010年開始,我國將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男性婚姻擠壓”時期,甚至爆發農村光棍危機。因此,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折射出在社會轉型加速期,農村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探究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從更深層次上把握這一問題出現的根源,改善這一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社會福利狀況,對于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現狀
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已經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不同的社會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背景下對于大齡未婚男性的年齡界定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如何界定,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是毋庸置疑的。大量的大齡未婚男性將會面臨其余群體排擠,社會支持薄弱等社會問題,生活福利將受到嚴重影響。隨著年齡的增加,代際支持也由原來的撫養——贍養模式轉變成自我照顧模式,代際關系的轉變帶來的是社會保障的缺失等問題,作為一個城鄉二元化的國家,婚姻擠壓問題更多的走向了偏遠山區、貧困農村。在中國普婚制的背景下,一些成年未婚男性在面臨婚姻困境時所遭受的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處理好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問題對于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的根源
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來源于多方面。在中國最直接的原因則是性別失衡。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的性別比曾一度高于120,是世界上人口性別比最高的國家之一,現在這些孩子紛紛進入適婚年齡,直接導致了男性的婚姻困境。然而,在性別失衡的背景下,我們探求更深層次的原因來分析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
(一)個人因素
在婚配市場上,個人因素已成為女性在擇偶的過程中的第一要素。個體條件儼然已成為擇偶過程中的基本條件。這種現象在貧困農村尤為突出。有研究表明個人的學歷已經和婚姻相聯系,低學歷的男性則更難獲取婚姻。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普及,這種學歷傾向更易出現在貧困農村。貧困農村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受教育程度低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婚姻市場中,必然成為弱勢群體,在婚姻市場中很難獲取一席之地;此外,個體的職業、經濟收入等也成為影響婚姻的重要因素。在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職業以農業為主,經濟收入也僅僅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在擇偶過程中并不占有優勢。同時,個體在外在著裝打扮上貧困農村遠不如城鎮男性,因此,該群體在擇偶過程中困難程度則要明顯高于城鎮未婚男性。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傳統社會對于婚姻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新思想新觀念的沖擊使得這一要素的影響力開始淡化。家庭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經濟因素,“門當戶對”就是對這一因素最好的詮釋。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認為的,妨礙少女毫無顧慮地委身于所愛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會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經濟的因素。在性別失衡的背景下,經濟因素已然成為貧困農村婚嫁的決定性條件。在農村,動輒十幾萬的彩禮,讓貧困家庭難以負擔,等到積攢到足夠的經濟條件能夠付得起一系列的婚姻費用時,已然從適婚年齡成為了一個大齡未婚者了。另一方面,家庭理念的轉變對于未婚男性婚姻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的“媳婦熬成婆”、 “三從四德”等家庭觀念,大多數都是家庭對女性的要求,這種觀念在一些貧困農村還很嚴重;此外,由于年齡的差異,長輩和晚輩之間的擇偶觀念也存在較大的分歧,這種分歧在貧困農村顯得更為突出,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貧困農村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原因之一。由于我國采取的計劃生育國策在執行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四二一家庭,現代女性在擇偶時,男女雙方為避免巨大贍養壓力,已經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中轉變成“有車有房,父母雙亡”的病態思想,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
(三)社會因素
外在環境的影響往往難以輕易扭轉。在原本性別失衡的條件下,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更加劇了未婚男性婚姻困境。這種影響和個人因素不同,往往通過物質的條件的轉變是難以改變。傳統的匹配模式、擇偶梯度能夠深刻反映中國傳統的擇偶觀念。傳統的匹配模式是男性在尋找自己的婚姻時往往愿意選擇與自己的職業興趣、家庭所在的階層、財富與社會地位大致相當者,這樣就使得在原本性別失衡的背景下,大齡未婚男性更處于劣勢當中了;此外,擇偶梯度理則是男女雙方在擇偶過程中,男性希望選擇比自己年齡、地位相對較低的女性,而女性則會希望選取年齡、地位等方面比自己稍高的男性。這就使得一些自身條件較差的男性難以找到匹配的對象。這樣的多重選擇,讓原本處于適齡婚姻的男性在找到適婚女性時,往往因某方面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放棄了婚姻。除此之外,社會流動也加重了大齡未婚男性面臨婚姻的困境。根據《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在我國城鄉差別較大、人口流動的背景下,加上人們在擇偶過程中的婚姻梯度選擇,婚姻匹配矛盾將不可避免的發生轉移。其中,在一些貧困地區,條件較差的農村男性往往成為婚姻梯度擠壓的最終承擔者,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一些大齡男性因擇偶困難,“被迫”未婚甚至終身不婚。
三、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婚姻則是組建家庭的必備要素,婚姻面臨困境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作為貧困農村的主要建設者,在我國現代化的建設中更具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引發的社會問題更應得到重視。
(一)早婚、騙婚、買賣婚姻現象的出現
在人口性別失衡的背景下,貧困農村男性為了避免成為大齡未婚男性,他們往往在法律規定的婚姻年齡之前結婚,這種婚姻俗稱為早婚。中國的早婚現象之嚴重令人深思。在云南甚至出現了“早婚縣”,最小的婚姻雙方新娘13歲,新郎16歲。此外,騙婚、買婚的現象近年來也日漸增多,他們對婚姻的極度渴望往往促成了各種以婚姻為噱頭的騙局。
(二)加劇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影響
在中國的普婚制的社會背景中,晚婚或者被迫不婚將加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在貧困農村,大量大齡未婚男性由于其職業和經濟的限制,社會保障程度較低,尤其在年老時,中國社會是一個反哺型的社會,這一群體無子嗣或者子嗣較年幼還不足以提供養老保障,將承擔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壓力。
(三)違法犯罪行為幾率增大
中國是一個“一夫一妻”制的國家,婚姻為男女雙方提供了一個長期的伴侶,婚姻不僅僅是精神的高度集合,同時也為男女雙方的生理需求提供了一個合法的性伴侶。有研究也證明婚姻可以降低犯罪率的存在。大齡未婚男性由于長期性生活的缺失,直接加劇了性犯罪的可能性。
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是多類型的,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多方面,所引發的社會問題遠遠不止這些。這些社會問題和社會影響的存在,使得貧困農村弱勢累積,“失婚”現象愈演愈烈。
四、改善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障礙的策略與思考
如前所述,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是當前我國不容忽視的。對此類問題的解決之道已有不少人從宏觀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主要是由于人口性別失衡的原因,而貧困的未婚男性最容易淪為“剩男”。在這里對于如何改變人口性別失衡的狀況不作具體的闡述,僅僅從個人、政府、社會組織這些特定主體來看,對于改善貧困農村的大齡未婚男性婚姻作些具體的思考。
(一)個人層面: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個人素養,增強自身競爭力
如何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質是當前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文化教育來提升自身的擇偶競爭力、文化軟實力,積極引導這一群體改變傳統的重男輕女、擇偶梯度等思想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個體經濟條件的薄弱是這一群體在擇偶過程中處于劣勢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個體專業技能學習,從主要依靠“體力型”的經濟收入向主要依靠“技能型”經濟收入轉變,提升其經濟地位,提高對異性的吸引力。
(二)地方政府: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政策實施,改善貧困農村落后狀態,促進跨地域婚姻
如何改變中國的人口性別比是改善當前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最主要的問題,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跨地域的婚姻或許是解決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的有效途徑,但是貧困農村的落后狀態成為這一群體跨地域婚姻的最大阻礙。政府大力積極推進“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為貧困農村增加醫療、教育等稀缺資源的投入,摘除農村“貧困”的帽子,消除跨地域婚姻的后顧之憂。同時跨地域的婚姻使得這一群體突破原有的社會網絡限制,獲得新的社會支持,個體經濟狀況逐漸得到改善,傳統的思想觀念受到了外界的沖撞,在很大程度上也緩解了婚姻壓力。
(三)社會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思想障礙,提高未婚群體的生活福利和心理福利
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這一弱勢群體必須引起我國相關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充分認識到這一現象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及社會影響。在貧困農村,“光棍”群體往往受到其他群體所排斥,社會保障制度將是這一群體的最后一道防線,尤其是大齡未婚男性的養老保障。中國社會是“反哺”型社會,這一群體由于缺少子女贍養,在養老方面存在很大劣勢。完善養老政策對于保障這一群體的最基本需求提高其生活福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相關部門需進行政策引導,努力改善這一群體所可能遭受的社會歧視,減輕心理壓力,提升其心理福利。
(四)社會組織:幫扶投資建廠,組織技能培訓,提高貧困農村及個人的經濟收入
劉燕舞教授曾指出剩男出現的根源在于主管層面的“賤農主義”,以嫁農民為賤、以農村為賤。社會組織可以利用其資金和技術優勢,在貧困農村投資建設,改變貧困農村的落后狀態,為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提供一定的技術培訓,甚至解決一部分大齡未婚男性的就業問題,從源頭上改善這一群體的經濟地位,幫助其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上述舉措或許可以暫時改善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但從長遠來看,還存在些許問題,譬如在跨地域的婚姻中,婚姻雙方由于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在婚后生活中可能存在諸多分歧;此外,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學習新的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量的投資者由于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貧困農村對于投資者缺乏一定的吸引力等。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改變中國的人口性別比顯得尤為重要,當下中國已開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二胎政策的實施,對于性別比改善將會起到積極作用,但或許對中國的人口數量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五、小結
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來源于多個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存在的前提是在中國性別比失衡的背景下。本文著重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三個層面分析了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困境的原因。個人因素成為大齡未婚男性面臨婚姻時的起始困境,傳統的擇偶標準及家庭理念使得原本處于劣勢地位中的這一群體更處于不利地位。此外,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于這一弱勢群體的沖擊也更加嚴重,社會的流動性的增強使得大量勞動者外流,大大加深了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程度。總的來說,貧困農村大齡未婚男性這一群體容易發生弱勢積累,很難擺脫這一困境。
參考文獻:
[1]宋宇.新媒:中國男女比例7連降 3000萬男性將“打光棍”[EB/OL].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121/1058964.shtml,2016-01-21.
[2]劉世昕.剩下3000萬[N].中國青年報,2016-02-23.
[3]葉文振,林擎國.中國大齡未婚人口現象及存在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1998(6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衛計委.中國家庭發展報告[R].2015.
[6]陳杰.云南“早婚現象”:新娘13新郎16 [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12/02/c_127267682.htm,2014-12-02.
[7]姜全寶.性別失衡對犯罪率的影響[J].公共管理學報,2011(01).
[8]劉燕舞.農村剩男困境如何破解[J]. 人民周刊,2016(05).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