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實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54-0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教育源于生活,因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動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幫助學生尋找生活世界中相關的教育主題與內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與價值觀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增強學習興趣,有效地讓課堂回歸兒童生活,是新課程比較關注的問題,聽了我校馮老師的《寒假生活交流會》后,令我深受啟發,體會到她在備課時花盡了心思,讓學生在快樂中回歸生活一樣,真正體現樂中學,學中樂。就談談自己在聽課后的一些見解吧。
1.喚醒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得越充分、越細膩,感悟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的過程中,喚醒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馮老師教學《寒假生活交流會》這一主題時,預先安排學生在家和家人逛花街、說照片,為家人做事情,參加游戲等多種孩子們喜歡的活動。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回憶和家人一起游玩、過新年、做家務、學興趣班、課外活動等情景,以此引導學生感受寒假生活的快樂,通過回憶交流,孩子們寒假的快樂與感動,感受生活化課堂的趣味,激發了學習興趣。這不僅是一種道德生活的體驗,更是一種養成過程,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道德認識。
2.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習興趣
品德教育的內容、形式只有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聯系兒童生活的實際,才能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設計《寒假生活交流會》的活動時,馮老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營造開放、寬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在開放式活動中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設計了小記者的采訪,讓學生邊回憶寒假做過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學的快樂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盡,暢所欲言。 贊可夫說過:"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而達到的。"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歸到生活中,進行體驗,從而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道德修養。小記者的采訪激起學生把寒假經歷過的事盡情與人分享的愿望和樂趣,不像老師直直板板問寒假發生的事那么枯燥,真是有創意的想法與做法。
3.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道德存在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盡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提高認識,指導行為,培養能力,從而調動學習興趣。
馮老師的《寒假生活交流會》這一課,她設計的環節是把你寒假所學的本領在小組里展示,在課前已經安排好學生分了類,如:剪紙、背詩歌、唱歌、包餃子、彈琴、書法,全都是在課堂是即場展示,孩子們既能展示自己本領,還能學到別人的本領,一舉兩得。而且孩子們興趣盎然,完全沉浸在其中。讓孩子們帶著自己的興趣和學到的知識來到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把有限的課堂擴展到無限豐富的大自然,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蘊涵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學會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培養合作、謙讓以及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
4.體驗生活過程,強化學習興趣
實踐體驗是促進良好心理品質逐步養成的最佳途徑。美國休斯敦的一家兒童博物館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話:"我聽過了,就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告訴我們實踐對掌握知識是何其重要。在品德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性實踐活動是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
魯潔教授說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品德課程也提出,教育的活動內容來源于兒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一種新的"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一方面要"讓教學走近兒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通過課堂教學,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同時根據兒童好新奇、專注時間短等特點,讓兒童在生活化的活動中回歸生活,激發學習興趣,獲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經驗和真切體驗,引導兒童在體驗中提高認識,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從而得到持續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