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崢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76-01"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這兩個術語起源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版的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在這一著作中陳氏首創"致動用"和"意動用"之說。到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就稱為現在大都采用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了。
首先按詞性的不同,分類研究使動、意動的語義內容與語義特征。
1.動詞的使動、意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使賓語具有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例如:
(1)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2)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鴻門宴》)
(1)中主語"臣"使指代項伯的"之"具有"活"這樣的動作行為。上文中的"亡"同樣是"使鄭亡"之義。
動詞的意動用法是指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由于賓語而產生謂語動詞所表示的某一主觀感覺之類的意思。例如:
(3)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3)中提到由于"你治理晉國,四鄰的諸侯聽不到美德,只聽到沉重的貢品",主語"僑"產生了"迷惑"這一動作行為。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消失等。這一語義特征決定了它與賓語的結合完全符合語法結構和語法意義,它們的翻譯也有其規律。上文的(1)-(2)都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翻譯時,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我們把它變成動補式的結構,如"毀滅""救活"。而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仍需用"使……"的語言形式去理解。
2.形容詞的使動、意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4)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5)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
(4)中主語"諸侯"由于害怕秦國過于強大而威脅到自己,所以采用"會盟而謀"的方式希望能使"秦"由強變弱。"弱"用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貧"同樣是"使之貧"之義。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齊策一》)
(7)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6)中的"美"為形容詞,由于"我"客觀上并沒有改變,而由于妻子偏愛"我",從而覺得"我"美。"異"同樣是主觀上認為不同的意思。
形容詞表示性質、狀態。這一語義特征決定它與賓語的結合需要先通過把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再表述述賓語結構的含義。翻譯可以說"使+○+adj",如"使秦弱小",或"認為+○+adj",如"認為我美麗"。
3.名詞的使動、意動用法
名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使賓語變成用作動詞的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與這個名詞相關的動作行為。例如:
(8)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9)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
(8)是魯人公若邈呵斥圉人時說的話:"你想象當年專諸刺殺吳王僚一樣殺死我嗎?",即使我成為吳王那樣的人。而(9)則是表示使異姓建國的意思。
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賓語位置上的人或事物看成做謂語的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10)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盡心下》)
(10)是"以珠玉為寶",即把珠玉當成寶貝,這些都是指在主觀感情。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這一語義特征決定它與賓語結合要先活用為動詞,再與賓語表達述賓結構的內容。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在這個名詞前加上一個相關的動詞,成為動賓結構,一般可以加上"成為"(使動)或"當成"(意動),而使動用法中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例子,如(9),我們應補上一個合適的動詞,如 "建立",即"使異姓建立國家"。
使動用法是使令語義關系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語義關系在先秦時期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使令意義的動詞構成的遞系結構;一就是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例如:
(1)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2)且桓公置射鉤而相管仲。(《韓非子·難三》)
以上兩句的內容是一樣的,但表達的形式不同,(1)是遞系結構;(2)是述賓結構中的使動用法。由此看來,二者在語義上是相通的,并且遞系結構中的主要謂語動詞"使/令"能夠使深藏于述賓結構之中的使動義顯性化。例如:
使動用法遞系結構
晉侯飲趙盾酒晉侯使趙盾飲酒 (《左傳·宣公二年》)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理解或翻譯使動用法時,也是采用變換為遞系結構的方法。
使動用法就是以述賓語結構的形式表達了遞系結構的內容。
意動用法是意謂語義關系的一種表達方式。意謂是指人們對人或事物的看法或態度,具體地說就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某種性質狀態,或者把賓語當作某種人或事物來看待。這種語義關系在上古后期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用意謂意義的動詞組成的意謂語;一種是動詞、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
(1)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戰國策·秦策一》)
(2)貧窮則父母不子。(《戰國策·秦策一》)
(1)中的"父母不以我為子"與(2)句的"父母不子"所表達的內容是一樣的,但其形式不同,(1)是意謂句,即"以為"式結構,(2)則是意動用法。由此看來,"以為"式結構中的主要謂語動詞"以為"或"以……為"能夠使深藏于述賓語結構之中的意動義顯性化。例如:
意動用法意謂句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柳下惠不以服侍汙君為羞恥,不認為小官卑下。
(《孟子·公孫丑 》)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理解或翻譯意動用法時,也是采用變換成意謂句。
意動用法就是以述賓結構的形式表達了意謂句的內容。
另一方面,我們從辨別的角度來看,一般認為使動和意動的差別主要在于:使動往往是既成的或將成的客觀事實,并由于這一動作行為而使賓語的情況有所變化,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而意動則常常是主觀的認識或看法,不一定是客觀事實,有時甚至是違反現實的,并不因為主觀意識而使賓語的情況有所變化,表示:"認為賓語怎么樣"。這主要是從意念上來辨別。如
(1)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孟子·梁惠王下》)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1)中"小之"之前發生了一動作行為"斫",并且因為這一動作行為使"之",即木料變小,這是客觀事實,否則不會發生"王怒"。所以(1)的"小"是"使之小",是使動用法。而(2)中"魯""天下"并不會因為登高而改變,而只是登高所產生的視覺變化,覺得變小。所以(2)的"小"是"以為小",是意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