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以來,“華為要求清理34歲以上的員工”的帖子一直是網上的熱點。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華為第一次有裁員消息傳出,只是這一次年齡更低,畢竟34歲還是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黃金期,在華為卻已是夕陽末路,所以這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時間,“華為無情”批評四起。當然,華為公關予以否定。
25日,華為老總任正非側面對這種說法做出了回應。任正非說:“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斗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斗者支付什么。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這并不是任正非第一次提裁員問題,華為2017市場工作會議的講話中,一半內容是“從鐵的奮斗洪流中選拔成千上萬的接班人”。任提到,“我們不能讓惰怠在公司生長。一周只有四十小時用于工作,是產生不了科學家、藝術家的。公司有些年輕人踏踏實實做事,成長很快,你們要去研究一下。”
幾次講話透露的信息很明確,華為裁員并非空穴來風。任正非說華為沒有錢,不是說華為真的沒有錢,而是為了讓員工保持危機感,就是“狼性”。至于如何裁員?員工考核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你“能不能打糧食”。
于IT企業而言,殘酷的裁員似乎沒錯。戈登·摩爾提出來的摩爾定律指出,約每隔18~24個月,IT企業的技術就將更新換代一次。硬件產品的淘汰率遠遠超過傳統產業,因此其輝煌與衰落也在轉瞬之間。
再來看網傳數據,“華為2016年比2015年的營收增加了1300多億人民幣,利潤卻只增加了10億人民幣左右,這意味著增加的1300多億收入幾乎沒有貢獻有效利潤”。 企業以盈利為使命,也決定了它必然選擇優化人力結構,輕裝前行。
華為尚且如此,許多科技巨頭與手機廠商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裁員潮。在過去的數月中,三星、黑莓、HTC、聯想、索尼、微軟、富士康等一大批IT企業都宣布了裁員計劃。
《中國經濟周刊》的專題指出,互聯網企業、手機、影視、VR這四個行業,從投資盛宴到投資“剩”宴,在資本大潮退去之后,那些曾經被光環籠罩的企業,滴滴、樂視、光線、中興在泡沫散去后,呈現出低氣壓的本來面目——裁員沒商量。
央視財經也敲響警鐘:近五年,外商對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出現暴跌62.94%。根據官方估算,全部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直接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而外資的不斷撤出,很有可能會影響這一龐大就業人群的生計。
更狠的是,花旗銀行和牛津大學近日發表的一份預測表明,中國77%的工作都有被機器人代替的可能,高居全球第二。不僅傳統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會被替代,很多腦力勞動者也將被替代,如會計審計師、律師、記者等等。
于外企白領、IT金領而言,在最尷尬的年齡被拋棄,痛苦可想而知。“工作10年,兩娃,兩房,每月還房貸加起來3萬元左右。退職后一家老小陷入困境,不得不賣房求生。”一個中年男子的吐槽,引起了網眾的共鳴。
當下職場,人才代際更替周期大大縮短。華為也許只是一個放大的樣本,其實人人都籠罩在裁員陰影下。只要不能保持一種滿血狀態,隨時會被“拍死在沙灘上”。中國企業體現在裁員上的危機意識,正成為中產們血液中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