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娟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只有以文為本,以讀為本,才能讀中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闡述如何培養學生語感:(1)以疑導讀,訓練語感;(2)精講多讀,激發語感;(3)反復朗讀,引發語感;(4)朗讀想象,產生語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朗讀訓練;培養語感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95-02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它是人對語言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把握,即是對語言的感悟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任何一種語文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讀,尤其是朗讀。因此,語感作為一種能力,它的形成也離不開朗讀。語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以文為本,以讀為本,才能讀中感悟,讀有所得。
1.以疑導讀,訓練語感
古人云:"學貴有疑。"因而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使學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強烈欲望。
1.1從課文題目入手設疑。課文是文章的"眼睛"、"靈魂",抓住了課題往往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如我在教學人教課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讀題,并問:"同學們,題目的關鍵詞是什么?"當學生回答是"生命橋"后,我就發問:"橋,大家見過嗎?你們見過那些橋?"(學生回答:"見過石橋、木橋、海上大橋……")我進一步問:"為什么題目卻說生命橋?""它與平常的橋有何不同?"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理解感悟文章內容,通過這樣引疑,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1.2圍繞文章中心句質疑。如教學《趙州橋》,當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后,經過引導,我讓學生找出"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個中心句,然后圍繞此句質疑: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趙州橋的堅固?又從哪些地方介紹它的美觀?帶著這兩個問題細讀文章,學生不難從中找到答案。而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橋欄上雕龍的句群,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又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出示中心句"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文章為什么說是"兩大損失"?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如此引疑,既給學生造成懸念,又為學生開啟了思維,學生在讀文解疑的過程中自然對文本進行感悟和理解,從而訓練了語感。實踐證明:問題是思維的導向,以疑導讀,引導學生進入文本,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閱讀能力,而且鍛煉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
2.精講多讀,激發語感
小學語文課不能忽視了學生的朗讀,更不能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朗讀,而應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如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是一篇語言樸實流暢,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教學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初讀,整體感知觀其概;再度,提出問題共解疑;精讀,潛心會文領其意;展讀,聯系生活話感悟。本設計以"讀"為主線展開,從"初讀"到"再讀"到"精讀"再到"展讀",逐步深入,環環相扣。在"初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學習生字新詞,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在"再讀"這一環節中,學生自主學習,提出疑難問題與同學討論,不能解答的疑難留等下一個環節共同探討;在"精讀"這一環節中,師生針對大家共同的疑惑,細讀課文,品詞析句,體會"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比喻人在艱苦環境中要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加速成長。在"展讀"這一環節中,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寫出自己對文中關鍵句子——"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含義的理解。
由此可見,放手讓學生朗讀,教師只做點撥和指導,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激發學生的語感。
3.反復朗讀,引發語感
語文教學要抓住文本,讓學生多讀課文優美的語句、精彩的段落,通過朗讀,反復琢磨、推敲,比較詞句間的差異,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增強對語言的敏感度,培養學生的語感。如《別了,我愛的中國》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對祖國依依惜別的深情。其中"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句直抒胸臆的中心句在課文中出現三次,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豐富,教學時應該反復朗讀、逐步深入、精心設問,讓學生邊揣摩邊體會作者離別時的情緒,漸入意境。又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段,文本選用三組鏡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一對青年夫婦"、"一群紅領巾",通過組織反復朗讀,讓學生如臨其境,反復體會感知這些不同年齡的首都群眾他們的神態、動作的特點,從而領悟他們的內心,產生對痛失總理的共鳴。再如教學《我是什么》一課中"我在池里睡覺,我在小巷里散步,我在江河里奔跑,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的朗讀指導,當"我"在睡覺時靜靜的,讀時要輕,"我"在散步,比睡覺響一點,應由弱到強,但還比較輕比較慢;在江河里奔跑,語氣加強;在海洋里跳舞唱歌時聲調要提高。通過比比、讀讀,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和感受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4.朗讀想象,產生語感
教材只是一種閱讀材料,是人們將描繪的各種信息或情感通過文字整理記錄下來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把文章中用文字記錄的語言,通過反復朗讀,展開想象,在想象中把語言文字形成一幅幅畫面,具體、生動地再現于腦海里,從而加深感受,產生語感。如教學《白楊》時,文中寫到"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象:白楊怎樣與風沙、雨雪、干旱、洪水抗爭?抗爭后白楊又是怎樣的?學生反復朗讀,在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幅又一幅圖像: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
總之,對語感的培養應注意教學的點點滴滴,深刻挖掘課文內容,認真體會,并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使學生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逐步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達到理解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