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越清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53-01《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課外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對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鑒賞和修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課外閱讀在中學生的精神生活中也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呢?下面就將我一些具體做法和平常積累的經驗總結如下。
1.激發閱讀興趣,讓書籍成為學生的好朋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閱讀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讀書的欲望增強,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培養閱讀學習的持久性,提高閱讀能力。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讀書能力,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不僅能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擴大知識興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還能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要正確選擇課外讀物,而中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過課外閱讀來提高,在當前浩如煙海"良莠"并存的課外讀物中,我們根據需要選擇一些思想內容健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的書,課內學習有關的讀物,談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養、介紹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的著作,也要讀一些具有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學》《中學生閱讀》《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閱讀與鑒賞》《閱讀與寫作》等刊物中的優秀文章。還要適當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革命領袖、名人、英雄人物的傳記《名人傳記》《名人錄》和一些介紹新知識、新科學、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學小品《科學世界》《求知與探索》等,以擴大知識面以及圖書展覽,進行直觀宣傳,使一些五顏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種題材的優秀作品,使他們認識到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書世界。從而激發他們的讀書欲望和興趣,使他們逐漸接近圖書館各種書籍,加深閱讀興趣。
2.創設良好的班級讀書環境,促進閱讀
學生的閱讀世界是無限的。每個學生都有交流閱讀成果和展示獨特發現的需要。教師必須成為學生閱讀的"知心人",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和措施,多創設激勵性的環境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1組織圖書角。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為了介紹圖書,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
2.2保證閱讀時間。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除了允許學生在"早讀"或"自習"時,既可朗讀所教的課文,也可翻閱課外的書報,還可每周劃出一、二節課時,保證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及指導。
2.3幫助選擇讀物避免盲目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 ,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劣地進行課外閱讀。課外讀物的選擇應以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青少年閱讀為標準。堅決杜絕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書刊在學生中傳閱,
3.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是教學在課外的延伸。搞好課外閱讀,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會讀。
3.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從應用的角度看,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當今社會處于知識裂變的時期,信息含量大,變化大,絕不可能對所有篇目詳加研究。因此,要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讀的時候邊讀邊想,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處圈點勾畫。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有根據自己閱讀的需要,把他們有機結合起來,久而久之,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真正做到讀有所得。
3.2摘錄與隨感相結合。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往往過多注重于書中的故事情節,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廣擷博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新課標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求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特別是閱讀完名著之后,要思收獲,談體會,發表見解和主張。要做好這一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寫讀后感,我將學生的讀書筆記設計為篇目、作者介紹、文筆精華、閱讀感悟等欄目。真正讓學生讀有所得。 3、交流與討論相結合。閱讀后,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閱讀情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交流心得,這一內容可安排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或舉行課外知識競賽。這樣,學生不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4.成立閱讀小組,提高課外閱讀質量
我們知道,學生的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同伴。因此,組織好閱讀小組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閱讀小組一般由學生自由組合而成,人數可在4-6人之間。可考慮方便性、相似性、補償性等因素。這樣,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等良好小群體的心理原則可落實:學生個體內在的"群體感"、"親和感"、"友誼感"等能在社會交往中得到較好體現;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群體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應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組成閱讀小組的這些優勢不是自然而然地體現的,還需要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閱讀,學會彼此傾聽、共同討論、相互借鑒、吸收,達到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實現小組成員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
5.檢查閱讀效果,推動閱讀深入
有檢查才會落實,有測評才會促進。如果放任自流,效果肯定不好。定期測評可采用讀書報告會、故事會,閱讀心得交流會、優秀讀書筆記展評、手抄報、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等形式。既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又能激發閱讀興趣,調動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總之引導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必需,也是提高語文學科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作為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積極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主動幫助他們選擇課外閱讀的內容,經常性地圍繞課外閱讀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交流,給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的孩子們,播下最好的種子,提供最好的養料,留下最好的回憶,從而讓學生在書籍的海洋中浸潤,享受崇高精神的滋養,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富自己的氣質涵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并把它作為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教師一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學生的閱讀理解、表達交流能力就會提高。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在書的海洋中暢游,為了讓他們在知識的滋潤下成長,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