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芬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47-02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最好的教育就是: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而教育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秦文君又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我作為一個低年級孩子的數學教師,常用以下方式為學生開啟興趣之門。
1.輕裝入“門” 倍增信心
1.1 匠心獨運 樂于進門。一年級學生剛邁進小學大門,小學生活與幼兒園比較,學習環境變了,學習內容多了,學習負擔重了,使他們原來對小學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消失了,他們感到失望、恐懼,甚至失去信心。為此,做好幼小銜接至關重要。首先,要為孩子們營造和幼兒園生活相似的輕松氛圍。我常用兒歌為孩子們解壓。兒歌有序、有韻,朗朗上口。每次迎接一年級新生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就教念如下幾首兒歌讓孩子們放松心情、樹立信心:如"學數學,很重要,生活處處都需要;學數學,只要勤,我肯努力我就行。" "小朋友,要記清,上課千萬要專心,作業千萬要細心,糾錯千萬要耐心,補差千萬別灰心,考試千萬別粗心,你定是一個好學生。" 其次激勵性評價緊隨其后。無論是課堂發言的準確表達,還是動手操作的快速準確,都及時地在他們的額頭或臉頰貼上漂亮可愛的時尚貼畫;作業質量的評價中,諸如"比比誰得的五星多"、"賽一賽誰的紅花多 "等激勵方式無處不有。這些都能大大提高孩子們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欲,為數學學習的歷程開個好頭。
1.2 平等寬容 贏得信任。正真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營造平等、寬容、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想說、樂說。正確看待學生的說錯、做錯、寫錯等情況。學生出錯在所難免,作為低年級老師耐心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顯得尤其重要,切忌簡單粗暴,大聲呵斥。曾有一道考試題要求學生分別畫一個鈍角和直角,閱卷時我發現有兩個平時學習認真很少出錯的學生把鈍角畫成了銳角,我百思不得其解:她們兩個怎么能畫錯呢!發卷時我特意叫她們在黑板上畫鈍角,結果他們畫出的還是銳角。我沒動聲色讓她們再畫一個銳角,結果他們畫出的是鈍角。我頓時明白了她們畫錯的原因是把"鈍"和"銳"這兩個字沒有分辨清楚,于是就弄清楚了其他畫錯的人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找到了錯誤的原因糾錯有的放矢,學生也如釋重負,向我投來感激和信賴的眼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是真心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學知識的人。對孩子們的寬容、耐心、引導能大大推進孩子們對老師的親近感,親近了老師自然就親近了這門學科。
2.載“悅”入堂 妙趣橫生
學生能否進入學習狀態與精神是否愉悅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保證學生所處的課堂是有樂趣承載的課堂,要讓學生有"悅"的體驗。
2.1 巧用多媒體,讓學生在故事中學。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好動,對事物的內部聯系、學習目標缺乏認識。巧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符合孩子天性。可提供給學生絢麗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動畫,聲情并茂的視聽感受,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其獨特的魅力更適用于數學課堂的教學,特別是對數學圖形的教學,更是錦上添花,有利于孩子們投入身心,探究奧妙。比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2)"時,我利用多媒體設計這樣的故事情景:"孩子們,今天我們的課堂上來了一位客人。"(出示畫面,同時播出黑貓警長鏗鏘有力的腳步聲和渾厚有力的說話聲。):"同學們你們認識我嗎? 我今天來是要幫山羊爺爺查明一件事(孩子們紛紛猜想是什么事?)山羊爺爺這幾天病了,可不知道哪個好心人幫爺爺把果園里的果子給爺爺摘回來放在門口了,雪地上只留下了一串串形狀不同的腳印!爺爺拜托我幫他找找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人!大家愿意和我一起來找好心人嗎?到底這些腳印是誰留下的呢?(多媒體閃爍熒光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同時飛進小精靈的身影和話音:我看到了,是圖形寶寶們),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我們親切地稱之為"圖形寶寶")。這時學生就會產生極其強烈的參與欲望和好奇心:這些腳印(平面圖形)和之前認識的圖形寶寶們(立體圖形)有何關系?利用學生喜愛的黑貓警長巧妙地將新舊知識聯結在了一起,生動有趣,身臨其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沖動,迫切希望參與其中尋找答案。
2.2 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感知中學。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和感知中親身經歷新知識產生、形成的探究過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進而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結合課本提供的素材,出示主題圖,提出每個游樂項目相應的問題后,逐個出示各副游樂圖,讓學生用小棒擺出與過山車、旋轉木馬等游樂設施上人數相同的圖形,三人的擺三角形、四人的擺四邊形,以此代替人數,加深認知自己擺出的是幾個幾,要求的是幾個幾的和,進而依次列出求總數的加法算式并從中切實感知到列出的加法算式都是一長串、計算繁瑣,同時也能明確的看出這些算式的共同特點——加數都相同。借此揭示今天我們認識一種解決這樣的問題既簡單又快速的運算——乘法。在實踐中認識了乘法,在操作中領悟了乘法的意義。
2.3 扮演角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習內容的特點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使學生學得不亦樂乎。如在教學"米和厘米"時讓學生扮演測量員,測量教室、黑板、桌凳的長和寬;教學"元 角 分"時讓學生扮演超市的營業員和顧客,模仿超市工作情景鞏固人民幣的換算、加減等知識;扮演郵遞員、小醫生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樂意投入、格外用心,既激發了學習興趣更有效地鞏固新知、運用新知。
作為一名低年級數學老師,肩上承載著非同凡響的責任,不但要教給孩子們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他們能愛學數學、學好數學開好頭,引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