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洪
摘要: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不僅對實現高效課堂具有現實意義,而且也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本文作者從教學實踐出發,對此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64-02
數學被稱為思維的體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高效教學就必須重視教學質量的提升,數學教師既要豐富教學形式又要面向全體學生,強化雙基訓練,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
1.關注差生問題,面向全體學生,在幫扶中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時要面向全體學生,這其中就包括差生。一些教師教學時往往有心理傾向,更愿意與優等生或中等生進行溝通與交流。事實上,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抓好差生最為關鍵。教師要不遺余力的做好差生輔導工作。例如,在節節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工作中,我在教學中,在課堂上提問重點、關注的重點是中、下學生,把機會讓給他們,以便及時的反饋教學中學生掌握信息的情況。對一些有代表性的開放性的例題,首先放手讓學生找答案,而后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再小組合作討論你還有怎樣的做法。最后學生自己至少寫出三種以上的答案。通過做題,優、中生都能做出三種以上的答案,但比較差一點學生,就比較困難了,我及時的關注幫助他們,幫助找出答案。我還為每個差生配了一個小老師(同桌),要及時的給他講解,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這一知識。
2.倡導動手實踐,提高學生能力,在活動中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曾說過:聽了,一會兒就忘了;看了,就記住了;動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做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智慧在學生的手指尖上"。手是腦的老師,服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豐富的神經,每一根神經都與大腦相通相應。手在大腦的指揮下活動,大腦在手的活動過程中直接認識事物,認識得快,認識得深,有時會起到眼、耳、口、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某些知識是必要的,是高效的。
例如,在教學"7÷3"這道有余數除法時,可以讓學生把7個圓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這7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學生怎么分也分不開。老師問:"每份有幾個"?學生說:"每份有2個,還多出一個。"老師說:"像這樣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題,就是有余數的除法,多出的一個叫余數。"這樣建立起來的"余數"概念,并且通過操作還知道為什么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學生不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著老師多費口舌去講解。動手操作也是兒童最感興趣的事,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了。在應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中,例如,有57人去春游動要租面包車,每輛面包車限乘6人,至少要租幾輛面包車?大多數同學們都知道57÷6=9(輛)……3(人),這時我啟發大家說:"剩下的三個人怎么辦呢?這三個人不讓他們去了?"、"不、再多租一輛車我們都去。"從而解決了9+1=10(輛)多去一輛的問題。數學問題與生活實踐聯系提高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3.改變教學策略,正視數學問題,在糾錯中提高教學質量
一些課后習題,往往是把前后的知識綜合起來運用的,解答一個習題必須運用幾個知識點,可是學生往往各個知識點不能兼顧,這樣作業出錯得多,老師如果點到他們的疼處,他們會記牢的,對提高教學質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根據你學的知識下面的式子你能寫出幾個( )÷( )=4……3,顯然二年級上學期學生只學過表內乘除法,也就是說除數一定是一位數,除數要選的數有1、2、3、4、5、6、7、8、9這是第一個知識點。第二個知識點是除數一定要比余數大,除數所選的數有4、5、6、7、8、9。第三個知識點是知道了除數、商、余數怎樣求被除數。這三個知識點如果缺了哪一個學生在做作業時都會要出錯的。當這些知識點學生學過之后,回頭再做這個數學題學生出錯的還是有一部分,根據以往的經驗,我是這樣做的,首先讓學生說,學生很自然的說出除數是1、2、3、4、5、6、7、8、9(他們沒有兼顧余數),你們確定了除數就是這幾個數嗎?還有疑問嗎?如沒有你們就根據除數 、余數、商分別求出被除數,寫各個除法算式。而后,學生寫出了九個除法算式,有的學生才發現除數是1、2、3、算式是錯的。因為除數一定大于余數,學生在做數學中發現自己的錯誤,自己修正他們會永遠記住,如在做這樣的題出錯會很少,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4.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內心情感,在體驗中提高教學質量
如果每天重復做一件事情,會很厭煩。學習也是一樣,每天總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也會厭煩,導致厭學、學習成績大大降低。同樣的知識,教學方法經常改變,小孩喜歡新鮮,學習興趣就會明顯提高,有了興趣,就有了力量,學生的主動性就能得以發揮,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小組合作式教學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但無目的、無針對性的、無必要的小組討論,學生毫無興趣,甚至有時趁機會聊天。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小組合作的機會和條件。我在講"統計初步知識"一課時,有一個內容是讓學生數出一分鐘四種機動車通過情況。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對學生說:"公路局長讓我們幫助統計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鐘機動車通過情況,讓同學們看錄像,進行統計。"
5.分散教學難點,實現各個擊破,在情境中提高教學質量
在我們的新編教材中,學習一個新知識,都是通過創設的情景提出問題來進行探索學習的,但是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同時解決兩個難點對于他們來說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如果解決不會好哪有好的教學效果呢?
例如:一年級學習100以內的借位減法,首先學生要進行觀察情景圖,提出一些問題,如果學生真正要掌握這種減法的運算,學生提出的問題根本解決不了,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對減法的運算就掌握不好。針對這一情況,我是引導學生先學習100以內的借位減法,學生掌握后,在進行情景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解決。這樣學習分兩步走能,教學效果良好,從而提高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