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海峰
摘要:近年來,歷史卷中的第45題,作為三道選考題之一,選考人數約占三分之二。本題命制難度適中,考查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因而對其進行解析,具有一定的意義。本文主旨展示錯誤的案例,分析成因,反思教學,改進策略。
關鍵詞:分析;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13-02
原題如下:
材料 南北朝時,士族族譜是選任官員的重要依據。唐朝初年,舊士族雖已沒落,但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數家所謂"山東士族",仍憑借其祖先的影響,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
唐太宗決心從譜牒入手,改變這種狀況。他下令修撰全國總譜《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淵源,收集當時全國各地具有影響的293個家族,排出等級,但不作為任用官員的依據。編寫者受習慣影響,將當時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為第一等。這讓唐太宗頗不高興,下令:"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于是皇族被列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內容。(9分)
A朝廷主持修撰全國總譜; B擴大入選范圍;
C否定譜牒在選任官員中的作用; D 建立新的門第標準。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作用。(6分)
A加強皇室地位; B肯定現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維持政權穩定;
C 抑制舊士族的影響; D有利于維護統一; F鞏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1.案例的呈現
本題福建省均分7.7分,第一小題均分5.78分;第二小題均分1.9分。筆者參與本省的評卷工作,在閱卷過程中,發現各式各樣的案例,多數案例具有相似性。
第一小題,考生的典型案例:修改氏族志,一視同仁,不受地域,各族平等,以當下不管前身;或者,修總譜,全國各族有影響力的家族排等級,當下的官員作等級,不以族譜作任官依據。
第一個采分點,多數學生可以答出,存在的問題是學生想概括卻歸納不出,只寫《氏族志》,還把修撰和修改混為一談。 第二個采分點,考生基本上能涉及,失分點在于把不限地域,不分民族理解成各族一律平等。第三個采分點,不以門第作為選官的依據,部分考生能夠總結出,有些考生卻當成以門第作為選官的依據 ,或者直接照抄材料"不作為選官的依據" 缺乏沒有主語。第四個采分點,很多考生 "止取今日官爵"理解成禁止當時官職分等級。
第二小題,學生的答題錯誤集中在以下方面:
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官員選拔,擴大統治基礎,有利于社會公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有利于社會穩定,提高行政效率,緩和民族矛盾。
學生把譜牒改革的作用分析成近現代的政治改革。他們沒有弄清中央集權與提高皇室之間的關系。混淆概念在時空中的位置與意義,有些考生將內容理解成影響,或者直接照抄材料。
2.原因的探究
學生所呈現的錯誤,值得關注甚至警惕,此類錯誤過于普遍性。若從表面來講,是學生問題,但是深入研究,不難發現,有時候就是教學的誤區。簡言之,學生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知識與能力層面。
該題考查的是唐代譜牒改革,解析兩個小題,都需要調用唐朝主干知識,尤其是涉及第二個設問。第二個小題的得分率特別低。要么沒看懂材料,張冠李戴,把概括的內容當成改革的作用;要么解題的落腳點在中央集權方面,中央集權作為主干知識,學生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刻地理解。中央集權主要涉及兩對矛盾,探討如何使得權力高度集中。而譜牒改革抑制士族影響,提高皇室地位,提升的是名譽與地位,而不是權力本身。主干知識沒有被學生吃透,追根溯源,它是教師搭建并傳授的,不是學生建構的,無法形成他們本人的知識樹。
個人的知識樹須有清晰的概念,然而學生經常會混淆概念。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把概念弄清楚,歷史教育的核心素養包含理解概念在時代的位置與意義。
概念在不同時空中,它的意義不盡相同。同一時空中,學生也會不理解甚至搞混概念。比如譜牒改革內容之一,就是修撰總譜。很多學生寫成修改總譜。修改一般是指改正文章與計劃的錯誤而修撰是撰寫、編纂的意思。再比如"止取今日官爵",考生理解成禁止取今日官爵。
同一空間,不同時間,概念的發展從無到有,逐漸會發生顫變。有些考生把古人打扮的像現代人。例如考生把譜牒中改革不分民族理解成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一個非常現代的詞,是西方近代文明發展的產物。民主在今天來說這是一個好詞,有學者論述民主是個好東西,可是翻開古希臘的歷史,民主卻是個貶義詞。
同一時間,不同的空間,它的意義也不一樣。本題考生談到社會公平,中文語境,更多代表社會群體的正義;西方語境,代表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唐太宗的做法,只是重新劃分階層社會地位,底層人民并沒有因此而獲益,和社會正義毫無聯系。在不同時空里,概念的意義變化更大。澄清概念是教學的任務之一,但是又比較困難。概念的發展線索及其時空變化,45分鐘的課堂是難以企及的,通常的做法老師在課堂進行的講解,課后布置定量的習題,終究缺乏系統性與深刻性,可喜的是有些老師意識到這個問題,積極嘗試概念教學法。
至于考生的能力層面,主要探討獲取信息的能力。該題考生的錯誤呈現三個方面(至少部分如此)。第一方面,缺乏有效思考,照抄材料,缺乏對材料的提煉與概括。第二方面,敘述語言散文化,缺少歷史味。絕不是語文教學的成功,畢竟中文的訓練里要求語言要出精煉,肯定的是歷史教學的不足,歷史有自己的學科特性,簡單地說,讓歷史回歸歷史。傳統的歷史教學,特別重視知識層面的積累與訓練,忽視歷史寫作能力的訓練。寫作本身就是歷史教育的基礎,也是最難的抽象性思維。然而歷史寫作重要性缺乏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應有的重視。
第三方面,毫無美感的要點化。考生的卷面中,經常會出現沒法串聯的詞語,但是按評分細則,還要給分,令人不解。真正令人絕望的是,一旦出現論述題,學生竟然寫不出完整的語句。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反思:一方面,常規教學中,老師傳授大量的知識,并以知識要點的形式展示出來,要求學生記憶;另外一方面,評分細則的要點化。兩者的雙重導向,幾乎很難找尋卷面上完美的歷史敘述案例。這不符合歷史教育的發展要求,也不符合歷史學科素養。好的愿景,學生能夠在歷史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與客觀評判,前提都離不開有效簡潔的敘述。
獲取信息為什么如此難呢?哪里出現了問題?有人說學生們會偷懶,時常會放棄積極思考的訓練。問題是也有不少勤奮的學生,似乎獲取信息的能力,也不太理想。他們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材料讀不懂,其次就是不知如何提煉。他們讀不懂材料,根源在于讀的書太少,又不會方法。現今的教學體制使得閱讀歷史著作的學生屈指可數。另外,談到閱讀技巧這一塊,就筆者的觀察,做的不夠好,學生缺乏好的系統地訓練。通常的材料訓練,是在已有設問的基礎上進行的。設問都是給定的,他們看到材料很難產生自己的問題意識,想著怎么解決別人的問題。
學生被動地接受訓練,而且還要受到標準答案地審判,難以突出學生的主動性。
3.策略的轉變
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學的誤區,必須轉變觀念,緊扣的核心點是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拓寬歷史教學的邊界。
首先,加大閱讀量,閱讀的對象既要有教科書,也要有其他的經典歷史著作。僅僅閱讀教科書難以應對全國卷,文科的生命線就是閱讀,不斷地閱讀既能擴充知識,也可以幫助差生拓展知識邊界。一般情況,教學時間比較緊湊,鼓勵并帶動他們讀經典,即使一本亦可。閱讀經典,教師要給予一定的閱讀指導,借鑒學界先進的讀書方法,訓練學生文本閱讀能力,讓學生少走冤枉路。
通過閱讀,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樹,建立一套知識網絡,鏈接知識與知識,形成大的歷史觀。在樹中,增加相關核心知識點或者舍掉某些知識點,形成樹的主干與枝葉。教師需要澄清主干知識,學生更需要通過自己的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教與學兩者的合流。
學生須有問題意識,否則難以應變新情景。特別在材料教學中,鼓勵學生設置問題,由他們本人或其他學生解答,最后讓他自己給出理由與答案。既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能鍛煉學生的獲取信息的能力。
活用名詞解釋。通過訓練名詞解釋,弄清楚概念的線索及其內涵。訓練學生的時空觀念,鍛煉學生的歷史語言敘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