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鵬
摘要:文章在探討網絡語言內涵與特點的基礎上,結合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大學生語言學習和語言素質現狀,揭示網絡語言對大學生語言素質的負面影響,從而就大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提出營造氛圍、教育引導、校園活動三個方面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語言;大學生;語言素質;缺憾;對策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始終是高等教育的題中之義。其中,語言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因此不能忽視大學生語言素質即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語言素質,是一個開放的、多維的綜合系統,是人的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綜合體現,表現在學習、交際、創造與自身發展等方面顯示出來的言語活動的質量,是一個人語言素養和能力的體現[1]。
然而隨著網絡語言逐漸進入日常語言交際系統,其在標新立異、反映社會熱點現象的同時也不斷沖擊著傳統的語言規范。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語言的主流群體,其語言素質在網絡語言環境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因此,考察網絡語言對大學生語言素質的影響并探討如何有效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語言素質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關于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有廣狹兩種理解。廣義的理解是指在網絡交際領域中使用的各種語言形式,包括:與互聯網有關的專業術語和特別用語;網民在聊天室和網絡論壇上的交際用語。狹義的理解主要指后者[2]。由于網民在網絡交際中使用的語言形式和內容具有靈活性和不規范性,關于網絡語言的爭議主要在此。由此,本文所指的網絡語言為狹義的理解。
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自2006年第一次官方公布網絡語言使用狀況起,網絡語言每年都被列為重要的選題之一。此外,《報告(2009)》顯示,我國語言環境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網絡熱詞不斷豐富著民眾的語言生活。整體來看,網絡語言因構詞靈活、詞義豐富、俏皮幽默而深受廣大網民青睞。具體來說,其表現出數字化、字母化和符號化的形式特點,和新詞新意、語法超出常規、錯別字嚴重與事件性強的內容特點[3]。網絡語言正是以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影響著人們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網絡語言環境下大學生語言素質現狀分析
(一)專項調查
1.中文專業學生調查
曾有學者對某高校中文系二年級兩個班的94位學生進行了調查[4],結果不容樂觀:(1)語言規范意識缺失,如要求從40個詞語中選出規范寫法,結果每人每詞錯誤率達19.6%;(2)基礎知識環節薄弱,如在20個常用成語中每詞有一個錯字,沒有一人完全改正確;(3)表達能力差,如在500字的自我介紹中有58%的學生出現語句不通或錯別字的問題。
2.非中文專業學生調查
筆者選定本校某非中文專業一年級8個班的340名同學,對其必修課程《大學語文與經典閱讀》的課堂情況(口頭表達)和作文情況(書面表達)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語言表達中存在諸多問題:
(1)口頭表達:課堂發言或朗讀課文不自信、聲音小,磕磕絆絆;不認識常用字;分詞斷句能力較差;對文章中心思想把握不準確、精彩語句關注度不夠等。
(2)書面表達:語言口語化、網絡化;隨意使用英文單詞;字跡潦草,且錯別字較多(如:把“心儀”寫成“心怡”,“煩瑣”寫成“煩鎖”);語言組織能力較差;無題目、通篇不分段、亂用標點符號等。
(二)現狀分析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7.10億。其中,大學生群體占比為20.4%,目前已成為使用網絡語言的主流群體。網絡語言之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廣為流行,原因有二:其鮮明特征能彰顯大學生的個性;其折射的社會百態能滿足大學生的情感訴求[5]。因此,網絡語言雖然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并使其進行自由的情感表達,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降低了大學生對漢語言文字內涵的感悟能力及語言的規范使用能力。
目前大學生的語言素質普遍偏低,中文和非中文專業學生都存在諸多語言缺憾,其語言能力均亟待提高。多數大學生的日常交際深受網絡語言的影響,語言交際缺少語法和語義規范的約束,詞匯匱乏,詞不達意,內容隱晦,表達能力逐漸下降。
三、大學生語言素質培養的對策
基于以上分析,大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勢在必行。現結合筆者所在學校大學生語言素質培養的具體情況,從三個方面提出對策:
(一)營造規范的漢語言使用環境
規范的漢語言使用環境,是培養大學生語言素質的客觀條件保障。以學校獲評“河南省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為契機,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省語委相關文件精神,加強組織領導,擴大宣傳力度,組織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活動,營造規范的漢語使用環境。
(二)開設語言類公共課程,加強對大學生語言使用的教育和引導
大學生網絡語言的傳播地點主要以學校為主[6],所以學校可以借助開展必要的語言教育來引導大學生使用規范的網絡語言。如:設置《大學語文與經典閱讀》、《基礎寫作》、《職業漢語》、《普通話訓練與演講》、《書法鑒賞》、《詩詞鑒賞》、《口語表達》等語言類公共課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真正將《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標點符號用法》、《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等落實到位,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和漢字觀。再如:引導大學生辯證地對待網絡語言,學會甄別、利用有內涵、有價值的網絡語言,拋棄那些不文雅、必將被淘汰的網絡語言,通過規范網絡語言的使用,使其成為漢語學習和使用的有益輔助工具。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搭建大學生語言素質培養的活動平臺
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活動,營造“講普通話、寫規范字、做文明人”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大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平臺。如:舉辦語言文字專題學術報告;開展主題演講、辯論和詩歌朗誦比賽以及三筆字比賽、“書寫規范字,學好應用文”課堂競賽等;有效開展“推普周”活動,加大普通話推廣力度;舉辦大學生讀書節、全民讀書月、書香校園、讀書沙龍等特色活動。
隨著網絡的日新月異,網絡語言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事物。當前網絡語言環境下大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既存在機遇也面臨挑戰,所以語言素質的培養工作更應該積極引導,加強規范,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1]郭駿.大學生語言素質的現狀分析與培養對策[N].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4):50—53.
[2]施春宏.網絡語言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J].語言文字應用,2010(3):70—80.
[3][6]于麗.當代網絡語言特點及其對大學生影響與規范[N].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106—107.
[4]劉美娟.論大學生語言素質的缺憾及對策[N].麗水學院學報,2005(1):81—83.
[5]紀燕,葉超.網絡語言對大學生語言規范負面影響及其對策[N].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7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