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桐+趙紅娟
[摘 要]裝備制造業作為沈陽支柱性產業以及主要經濟來源,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成為加快沈陽市經濟發展、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必經之路。基于闡述沈陽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借助“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兩化融和為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帶來的機遇,分析存在的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技術較為落后,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更新周期長,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偏低,目標市場較少,制造業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多渠道融資,加強技術改革,提升裝備制造業發展質量,提高創新驅動力,積極開發新產品,創新經營管理機制,促進企業內部良好發展,注重開拓國際市場,拓寬沈陽制造業發展空間。
[關鍵詞]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2-0075-03
一、沈陽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一)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產業體系較為完善
沈陽曾被稱為中國的“工業裝備部”,是建國初期國家建立的重點以裝備制造業發展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2015年沈陽地區生產總值達7280多億元,較2014年增長3.5%,工業種類140多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00余家。目前,沈陽市裝備制造業經過戰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航空設備和機械裝備制造業四個優勢產業為發展重點的新型產業體系框架。大東區將被建設為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沈北新區將成為通訊產業基地,渾南地區將成為航空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老工業基地鐵西區建設成為新型重工業基地,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
(二)龍頭企業優勢突出,集群化發展態勢明顯
沈陽擁有一大批國內龍頭企業,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是我國軍用殲擊機科研生產基地,50多年累計生產數千架殲擊機,為我國的國防建設以及航空武器裝備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沈陽機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北方重工集團、三一重裝公司、沈陽遠大集團、新東北電氣集團等一批國內行業領軍企業以及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650戶,形成了以模具及壓鑄件、儀器儀表、機床功能部件、鑄鍛等為基礎產業,數控機床、輸變電裝備、通用石化裝備、工程機械、重礦機械、汽車零部件等為優勢主導產業的產業集群。
(三)具備較好的科研基礎,對國家重大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沈陽具備很好的科研基礎,不但擁有一批國家級的科研院所和一些源自各工業部門的科研單位集成的工程實驗室,以及一批具有科研開發能力大專院校作為支撐。還有一些重點的國有企業,像長客、重工、沈鼓、一重等企業的技術水平、開發能力以及產品質量較高,都對國家的重大戰略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然而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的高鐵、水電、工程機械等產品也會向國際市場邁進,沈陽也將在這些領域對國家重大戰略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面臨的機遇
(一)“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結合帶來的機遇
目前,沈陽市制定了《沈陽市“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正集中力量大力發展具有沈陽特色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制定了以智能裝備、航空裝備兩大高端裝備為增長極、四大傳統產業提升和四大新興產業培育同步推進“244”的新型工業體系。同時,沈陽按照國家要求,正在推進中德裝備園的建設,打造“中國制造2025 ”與“德國工業4.0”戰略合作實驗區,這將為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走出去”帶來新的機遇。
(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帶來的機遇
基礎設施相互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主要發展的領域。首先應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合作,打通缺失路段,保證交通暢通;其次要加大基礎能源建設合作,共同保護輸油、輸氣等管道運輸安全,積極開展區域電網的升級工作,促進跨境輸電發展;通信設施方面也要加大合作力度,確保跨境電纜順利建設,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加強信息交流。設施聯通的發展將為沈陽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提升沈陽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
(三)兩化融合為裝備制造業帶來的機遇
兩化融合就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相互融合,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產當中,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追求可持續發展是兩化融合的核心,兩化融合是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和加快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手段。沈陽要以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為目標,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重大裝備成套能力以及基礎產業配套能力為重點,不斷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大力度“走出去”,抓住兩化融合帶來的發展機遇。
三、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產能過剩,商品利潤率較低。而企業的要素成本、環境成本、社會負擔等都在不斷增加,整體收入不夠支撐企業運轉,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成為大多數企業的融資來源,一些中小型企業過于依賴銀行貸款。雖然央行多次降息,但貸款成本仍然較高。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成為制約沈陽許多裝備制造企業無法“走出去”的主要因素。
(二)技術較為落后
沈陽裝備制造業雖然具備較好的科研基礎,但目前除了沈陽黎明、沈陽鼓風機、沈飛等大型企業外,許多中小企業的研發技術人員少,企業缺少自主研發的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高科技產品。與國外裝備制造強國比較而言技術仍相對落后。導致沈陽裝備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同類產品與德國、日本等裝備制造強國的產品相比明顯處于劣勢,“走出去”的策略受到阻礙。
(三)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更新周期長
一方面新的技術多來源于國外,企業自我開發能力較弱,缺少自主研發的技術;另一方面對國外的先進技術不能有效消化吸收,沒有掌握產品的主動開發權。對市場反應速度慢,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品更新周期比發達國家長,產品更新跟不上國際市場需求,“走出去”步伐比較緩慢。
(四)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偏低
部分沈陽裝備制造企業發展緩慢,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企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比較散亂,生產能力不夠集中,缺少一批能夠代表行業水平、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也缺乏有特色并按規模經濟組織生產的產品。企業沒有形成合理的經營管理模式,導致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困難。
(五)目標市場較少,制造業發展空間不足
沈陽裝備制造業的目標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韓國等傳統市場,然而同類產品在這些市場的競爭優勢并不突出。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發達國家對于裝備制造產品的需求較小,遠不及發展中國家。由于目標市場的范圍囿于傳統市場為制造業“走出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導致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空間不足,產品銷售量減少,產能過剩。
四、推動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多渠道融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全面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建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為解決沈陽裝備制造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政策指導,融資成本將會有所降低。裝備制造企業應該通過多種融資渠道、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不能局限于貸款。政府應支持符合標準的沈陽裝備制造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加大對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二)加強技術改革,提升裝備制造業發展質量
加強企業技術改革,突破技術難關,提升裝備制造業發展質量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應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實施工業基礎和質量提升工程,加快關鍵技術標準研制,推動在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設備、農業機械、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標準化實現新的突破。為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向國際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產品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要生產更高品質產品,提升沈陽裝備制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制造業提質增效。
(三)提高創新驅動力,積極開發新產品
創新是保證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應提高創新驅動力,重點關注產學研結合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高沈陽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把裝備制造業打造成技術創新與研發的著力點、振興發展的增長點、提升國際競爭實力的支撐點。要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依靠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端數控機床和IC裝備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高端科技,使沈陽裝備制造業形成多點多業支撐的新格局。
(四)創新經營管理機制,促進企業內部良好發展
沈陽市裝備制造企業應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在保留傳統管理模式優勢基礎上進行改革和發展。從管理體系、管理思想和人才管理等方面來制定新的管理模式。具體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實施,一是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激勵員工,更好地協調人際關系,提高生產效率;二是提出能夠有效實施的新經營思路。
(五)注重開拓國際市場,拓寬沈陽制造業發展空間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開拓國際市場、拓寬沈陽制造業的發展空間,讓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已經成為沈陽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東歐、南非、南美、南亞和中東國家建設基礎設施的熱潮剛剛開始,設備市場需求空間很大。我國現有設備產品與美國等國家相比擁有性價比優勢,更能適應這些地區的工業發展需要。同時,西亞、南亞、北非、拉美等國家和地區人口眾多,有消費能力和市場機會,并且這些國家發展意愿強烈,政局相對穩定,為沈陽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提供機遇。
[參考文獻]
[1]徐東華.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報告(2015)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5:72-74.
[2]曾顯榮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就業效應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54-58.
[3]賈若祥.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思路[J].中國發展觀察,2015(11):82-84.
[4]夏海賢,王桂敏.新常態下遼寧裝備制造產業“走出去”的新思路[J].遼寧經濟,2016(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