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文化未曾間斷且延續至今的國家,更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隨著歷史發展、環境變遷及戰爭的入侵,各民族之間逐漸出現了一些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也帶動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民族傳統體育與各文化的發展。其中,傳統體育運動的誕生與戰爭軍事緊密聯系,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停滯。山西忻州的撓羊運動與蒙古族的博克都屬于摔跤運動,兩者既有相似之處又各有其特色,在某些地方具有一定相關性,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從服飾、規則等方面進行研究歸納,找出兩者的相關性。
關鍵詞:撓羊運動 博克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1—0110—03
“摔跤”是我國歷史長河中最為古老的民族傳統體育之一,起源于軍事化訓練,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多民族文化長期發展交融的重要成果與體現[1]。各地區各民族的摔跤文化不僅在名稱上不盡相同,在起源、發展、服飾、規則、力量的角逐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各民族的摔跤文化在傳播發展中隨著本地區地理條件、生活方式等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運動形式與規則。但因其相似的起源、成長環境,使得其又有相似性,具有一定相關性。本文將對忻州 “撓羊賽”與蒙古族 “博克”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其相關性,使人們對兩者的摔跤文化有更為清晰準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研究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1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的起源與發展
體育運動的起源一般與生活實踐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而摔跤作為我國幾千年發展傳承下來的體育運動,不但在娛樂祭祀活動中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古代軍事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摔跤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不斷創新又不至于被其他文化淹沒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忻州“撓羊賽”的起源發展
忻州撓羊賽發展至今已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其地處山西北中部,北鄰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相望,使其成為北方漢民族與游牧民族互相沖突戰爭與交融的地帶,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因其特有的地理因素,使得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明相互交錯,中國歷史上經歷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就是我國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相互交融的產物。常年的邊關戰爭生活加上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交錯雜居的生活,形成了忻州獨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競技文化特征的摔跤習俗即“撓羊賽”。
1.2 蒙古族“博克”的起源發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博克運動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結晶,也是草原游牧民族在生產生活實踐與軍事戰爭的產物。博克的功能也由早期的生存、戰爭、祭祀等活動逐漸演變為軍事訓練、激勵斗志、團結大眾、消除隔閡與凝聚游牧民族各方面力量的政治手段[2]。到了蒙元、明清時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游牧民族生活的區域逐漸固定,社會生活也趨于平穩,使得博克的娛樂功能日益增多,逐漸演變成休閑娛樂為主的活動,集體力角逐、力量、耐力與技巧于一體的體育娛樂活動,規模與國際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大。
1.3 “撓羊賽”與“博克”起源的相關性研究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起源中較為重要的一點是都有游牧民族的參與,游牧文化對摔跤的起源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而且忻州歷來與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內蒙地區游牧民族)相互沖突與交融,因此,撓羊賽與博克在游牧文化方面有一定相關性。加上中原與少數民族游牧民族自古在擴張與反侵略方面經常會有戰爭,也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侵犯的前沿陣地,且忻州又靠近游牧民族,因此,其起源的又一重要相關性則在軍事活動方面。
2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服飾的相關性研究
2.1 “撓羊賽”服飾文化
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可知,忻州撓羊經常會在農閑展開,為了不撕爛衣服,因此撓羊運動在比賽的服飾上沒有做特定的要求,膠手們上身赤裸,下身隨自己意愿,或長或短,主要是為了自己舒服比賽開心,但是對褲子上的腰帶有一定要求:他們的腰帶只能是一根麻秧繩,絕對不能用皮帶或其他材料腰帶,在比賽的時候可以允許抓其對方的腰帶,腰帶斷了,必須停止比賽,等其換好褲子,或重新系好麻秧繩比賽才可以重新開始[3]。因此忻州的撓羊賽對服飾的要求較低,可以說很隨意,舒服就好,主要是為了摔跤開心且不影響比賽的進行。
2.2 “博克”服飾文化
蒙古族博克服飾相對較為華麗,博克手上身穿牛皮或面革制成的坎肩“召德格”(摔跤服),用銅釘進行鑲嵌,后背中間多用銀鑲嵌美觀且具有保護作用。腰系紅、黃、藍三色穿綴在皮條上的“來布爾”,下身用白布或各色綢料制作的肥大“班斯勒”(即摔跤褲),外面再套一條繡有吉祥圖案的圖呼(套褲),腳上穿蒙古靴或馬靴。脖子上有綴有各色彩條的彩套“將嘎”,賽中獲得的名次及次數越多,將嘎數量越多,包括傳承祖輩的彩帶,也是戰績與榮譽的象征[4]。蒙古族博克的服飾帶有明顯的民族性。
2.3 “撓羊賽”與“博克”服飾的相關性研究
由2.2與2.3的介紹可知,撓羊賽與博克在服飾方面差異較大,相關性較小。忻州撓羊賽對服飾的要求不高,且穿著很隨意,舒服就好,主要是為了農閑或節日娛樂方便,只要不影響比賽的正常進行便可。而蒙古族的博克對服飾的要求則相對較高,首先上身的穿著顯示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游牧性,服飾較為華麗,下身的服飾也華麗而復雜,其中最為明顯的則是象征其戰績的頸套,包含了自身與世代比賽的榮耀,具有一種象征意義,這與當地文化有一定關系。但其實兩者還是具有一定相關性,在褲子的穿著方面,雖然撓羊賽沒有博克那華麗而富有民族特性的裝飾,但都要求是寬松褲子,這與兩者規則及技巧方面有一定的關系。
3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規則的相關性研究
3.1 忻州“撓羊賽”的規則分析
撓羊賽規則的描述在眾多文獻資料中都有清晰記載,這也正說明了其規則的重要性,其內容主要有:跤場上不鋪任何墊子,不限時間、不限范圍,摔跤就地進行;跤手場上穿著較隨意,一般上身赤背,不穿跤衣,下身按自己意愿,或長或短,但腰間只能是麻秧繩 ;跤手不分年齡、不分體重級別,但會盡量按先小后大、先弱后強的順序進行(農閑的撓羊則更隨意一些),一跤定勝負,輸者淘汰,沒有循環賽,勝者可繼續與新對手比賽;如果上場后未能連續摔倒六人,則跤手失去本場撓羊的權利,不能再上場,反之則可與“保羊漢”進行比賽,贏了就可成為“撓羊漢”;除腳以外,身體任何部位觸地均以比賽失利論處;如果甘心認輸,則以單手觸地一下,裁判則宣布對方摔倒一人[5]。撓羊賽的體育特性在于易行性、普及性、娛樂性三方面。
3.2 蒙古族“博克”的規則分析
蒙古族博克也具有其獨特的規則:博克不受人群、地區、民族、重量級別、年齡等限制。比賽場地也無特殊要求,草地或松軟的平地便可進行。比賽需一跤定勝負,屬單淘汰制。參賽的選手數量,通常由64名——1024名跤手參賽。比賽規則較為簡單,參賽選手跳著模仿獅子、鷹等姿態舞步入場,不限時間,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為負[6]。獨特在于參賽選手都可獲得獎勵,不同等級跤手榮譽稱號也不盡相同,其中最有成就、盛名和威望的摔跤手被授予“達爾罕博克”的終身榮譽稱號。
3.3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規則的相關性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摔跤在規則方面的相關性在于:兩者對于場地要求都不高,不限時間、地點、范圍,場地相對松軟便可進行比賽,因此,兩者在比賽場地具有一定相關性。其次,在人員的參與上都不分年齡、性別、大小、強弱,且都是單輪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勝者與下位跤手繼續進行比賽。比賽的勝負也是根據比賽中除腳之外的任何地方接觸地面視為比賽失敗,進行淘汰,且沒有繼續比賽的機會,只能等下年,這也是“撓羊賽”與“博克”中跤手比較珍惜比賽機會的原因,因此兩者在規則方面有較多相關性。
4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比賽日期、地點的相關性研究
忻州撓羊賽對比賽場地的描述是因其比賽較為自由,因此,只要地方平坦,田間地頭或者街頭院落皆可成為跤場,一年中除去真正意義比賽的“跤場”,人們隨時利用勞作間隙進行比賽,所以只要地方近,就可以成為人們的比賽場地。蒙古族的博克也不需要特殊的場地,只要是草地或松軟的平地便可進行,所以兩者的相關性在于對比賽場地均沒有過高要求,都是隨意找塊松軟而不會直接對人身體造成傷害的地方便展開摔跤比賽,且都有固定場地以滿足每年的集體賽事,而比賽日期的相關性在于比賽日期都是節日或農忙、放牧之余,且每年都有一定節日進行大型的摔跤賽事,選出最后獲勝者。
5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力量與技巧相關性研究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都不是純粹依靠力量取勝的運動,兩者相關性在于都利用肢體的協調性與靈活性以力借力,迅速出擊,即利用對方的力量,去把對方摔倒,即所謂的以柔克剛,以自己的力量加上對方的力量, 機動靈活,隨機應變,四兩撥千斤。在接用自己力量的同時依靠技巧和智慧,戰勝對方。這也是兩者同屬摔跤所應具有的能力,也是兩者規則中敢于提出參賽者不分年齡、大小、強弱的原因。畢竟不是有了力量就是勝者,力量只是自身的一個基石,主要的還是要智慧與技巧的配合,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追尋的精神,勇于斗爭,不畏強敵,這也是摔跤最具精彩的智慧文化,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去追尋,發展所延續的積淀。
6 結論
忻州撓羊賽與蒙古族博克都屬于摔跤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起源都與游牧文明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同樣,其發展延續也都依賴于軍事戰爭,且兩地相鄰,游牧文明是兩者的聯系,或許也正因為游牧民族的這種英勇堅強的性格造就了摔跤文化在兩地的長久穩定延續下去,經久不息,成為人們業余生活中較為重要的娛樂方式。且兩者在下半身的穿著方面都為了更好地戰勝對手,使行動更為靈活而選擇了較為寬松的褲子,不同之處則在于博克衣著的華麗性與較強的保護性,這或許與其民族特性與地理位置有一定關系。其次兩者在規則場地方面都沒有較高要求,對人不會直接造成重大傷害,土地盡量平整松軟即可,且沒有范圍限制,參與人口不分年齡、性別、強弱、更不分所屬地區,只要人數未報滿即可參與。比賽結果的輸贏以對方腳以上接觸地面為結局,即腳以上碰觸地面者為輸的一方,獲勝者繼續與下位選手進行比賽,屬單輪淘汰制,一局定輸贏。在摔跤方式上都采用借力打力的方法戰勝對方,依靠自己的力量,借用對手的力量,靈活應對,使得摔跤更精彩。
參考文獻:
[1]李翠霞.中國摔跤文化發展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6.
[2]圖 雅.蒙古族博克[J].文化遺產,2013.
[3]武則婷,范秋菊. 探究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忻州“撓羊賽”[J].民族傳統體育,2013(10):141,160.
[4]周慶誼.論博克運動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J].前沿,2009(4):192-194.
[5]晁銘鑫.撓羊摔跤文化起源述評[J].檔案溯源,2014.
[6]曲葆青,孟明亮,何 玲.論山西傳統“撓羊賽”規則的文化內涵[J].大眾體育,2012(6):139-140.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Naoyang of Xinzhou and Boke of Mongolian
Wang Lili(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n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China)
Abstract: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as the only culture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Chinese culture has not been interrupted and continued to the country, but also has 56 ethnic groups of multi-ethnic stat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rus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war,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gradually appeared some exchange and fusion of cultures,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also 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culture. Among them, the birth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war, and never stopped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Shanxi Xinzhou Naoyang movement (a kind of local wrestling)and Mongolian Boke(Mongolian werstling), both of them have similarities and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as certain correlation in some places.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the rules from the costumes, etc., to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wrestlings.
Keywords:Naoyang sport Boke corr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