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碧琴
摘要: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存在有或多或少的問題,這不僅不利于孩子、不利于家庭,更不利于國家。如何改進教育方法,避免這些問題,做好幼兒教育事業,是一個時代性的課題。本文著重分析了幼兒的特點,并就如何進行幼兒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幼兒教育;新時期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57-01
1.幼兒的特點
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計劃生育的不斷推行,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心頭肉,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和盲目的滿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如眾星捧月般的成長,很容易養成嬌生慣養甚至蠻不講理的性格,與其他小孩格格不入。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多會表現為性格上的依賴性和懦弱性,很有可能形成雙面人格,在家里比較自在,能夠想說就說,但是到了外面就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表現得認生甚至畏首畏尾。
很多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周圍的人不再像家長一樣關心他,他們會感到很不適應,因而對幼兒園產生排斥心理。家庭教育缺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不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2.適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在家長的督促和無限期望之下,孩子的學習負擔不斷加重,隨之產生的是對孩子提出諸多的要求。"怎么樣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社會、家長、教師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因材施教"的方法可謂意義深遠。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總結出教育經驗,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提出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并且善于區別對待。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的個性,甚至只用一個字即可準確地概括,足見其對學生觀察的細致認真。這樣,充分了解學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3.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為幼兒創造性的發展提供幫助
幼兒生活在一個開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時代,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應豐富多彩,讓學生接觸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建筑、民風民俗、影視動畫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西,開闊學生的視野;在風格技法上,應接受傳統和現代的各種流派,可運用毛筆、水彩筆、油畫筆、刻刀,甚至計算機等各種可接受手段,使學生形成一種開放的意識,塑造開放人格。所以,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創造性的發展,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指引。
要指導幼兒,首先要了解幼兒,要了解幼兒,就要進行觀察。教師進行觀察的目的,是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并進行分析,向幼兒提出有效建議,幫助幼兒發揮創造,實現設想,在觀察過程中,要注意幼兒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注意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并進行記錄。
教師要明確活動目標,對不同幼兒給予具體指導,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要有重點地指導個別幼兒,促進幼兒的創造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對探究中出現失誤的幼兒,教師要引導其探索最佳方法,對水平較高的幼兒,要提高要求,在探究新材料時,指導幼兒有新發現,玩舊材料的幼兒要鼓勵其玩出新花樣。另外,要注意調控偏區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指導時方法也可多種多樣:教師可用設問的方式進行指導;可以讓幼兒擺弄實物進行指導;可以利用提示性語言對需要幫助的幼兒進行指導;可以通過情緒感染進行指導;也可以以幼兒玩伴身份直接進行指導;可以利用體勢暗示進行指導,等等。
4.對于幼兒教學來說,一節課的成功,課堂氣氛也是關鍵的
要使一節課上得輕松,幼兒學習起來有激情,不但要教師選材好,準備充分,使用教具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激情,語言要貼切,易于與幼兒交流。如來自蘭州石化幼教中心梁成瑛老師的一節大班科學活動《讓熱水快點變涼》。梁老師用談話的方式導入,假裝自己是病人想喝水,可是水太熱不能喝,用一副很著急的模樣,使幼兒想出很多讓熱水變涼的方法(互倒、吹、涼、扇……)。之后梁老師拿出自己準備的東西讓小朋友看,分析老師想的辦法和小朋友想的辦法有什么不同(用勺子攪、用墊板扇、涼水涼……)。師友一起總結使水變涼最快的辦法(用勺子攪、用墊板扇、互倒、涼水涼),教師出示熱水變量記錄表,把幼兒分成四組做實驗。學生經過實驗證明涼水涼是最快的辦法。在實驗的過程中,每個幼兒都能投入實驗中,很有耐心地持續自己的實驗。因此,在日常活動中,要多給孩子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觀察,在觀察中發現,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使孩子們興趣盎然地參與活動。
一天半的聽課,每節活動都使我充分感受到孩子們擁有的自由,孩子們在活動時候的暢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
總的來說,這次外出聽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比較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盡量將這次學習中學到的先進的東西運用于教學實踐中,使自己在工作上不斷進步。通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一個道理:教師要承擔起這一重任,無論在哪方面,首要的一點是要有創新精神,觀念的更新是教育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