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華
摘 要:2014年4月初,教育部下文明確了“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核心是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對這種要求,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教學的基礎課程,應切實發揮自身優勢,以真正實現目標。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立足課堂教學,有機進行德育滲透,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以文傳情;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66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大計,德育先行。《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要求“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該如何更好地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師應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把作品中的德育內容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等方法,將思想教育有機地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
語文課本是文章精華的薈萃,所選作品是經專家精心選編和長期教學實踐的典范之作,作品中有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勤奮刻苦、熱愛生命等。對此,語文教師應運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引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結合實際教學淺談幾點經驗。
一、以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思想,使之受到感染
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心懷天下、高風亮節的人物,他們是學生心中崇拜的楷模,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當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富貴不能淫”留下浩然正氣的文天祥,有英勇善戰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等。對這些人物形象的感知,語文教師決不能停留在表層,而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與生活現實,對其進行思想熏陶感染。如有一年我任教班內有位學生紀律散漫,上課常遲到,對語文學習也漫不經心。我曾多次與他交談卻收效甚微。我想,這樣“無動于衷”的學生應該采用攻其心動其情的辦法。當時,我正好上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后一課》,文中原本不愛學習經常逃學的小弗郎士,在最后一節課上才明白了學習的可貴,為自己不能再繼續學習母語而深深懊悔。這與班內的這位學生有相似之處,于是,在課堂上我請他來朗讀描寫小弗朗士心理活動變化的語句。我啟發學生思考:假如有一天,你們不能說漢語時,會有什么感想呢?在交流展示中,我有意請這位學生來發言。他說:“我覺得漢語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今后我要努力學好她。”這樣的回答表明小弗郎士的形象美已經觸動了他的心靈,激起了他的求知欲。這讓我十分驚喜,順勢給予他熱情的肯定和表揚。
二、以賞析、朗讀領會作者的強烈感情,激起學生心中的愛國激情
《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入情。”在語文教材中情感之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一些詩歌作品與散文中,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辛棄疾的《破陣子》等。作者的“情”深深地蘊含在詩文的優美言辭之間,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品讀詩文內容外,還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內涵,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那么,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獲得思想體驗呢?我認為,首先應是賞析。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是詩人對祖國的戀歌。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賞析內容:詩人把自己比作一只“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一片“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和“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最后死了“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苦難祖國強烈而深沉的愛。其次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感受詩作的節奏美、情感美。學生在美讀中可融入角色,更深刻地體味到詩作豐富的情感意蘊,使內心受到更深刻的感染。再次是啟發學生想象,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豐富深厚的情感內涵。如此通過賞析、美讀、想象來領會文章中作者的強烈情感,學生的愛國之情怎能不被激起?
三、以課文之情融合學校德育教育系列,促進學生情感的內化
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簡單寬泛純粹的說教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而抓住時機巧妙地結合課文的情感教學,能更好地契合學生的心理,從而產生共鳴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討論交流如何面對并解決成長路上遇到的困難挫折;學習《紫藤蘿瀑布》,引導教育學生要熱愛生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學習《傅雷家書》,教育學生要用心體會生活中父母對我們的各種關愛。這樣的教學設計,將文章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與課文教學融為一體,可使學生在品讀交流中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力量,進而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
四、以教師美的言行,扣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使之信而行
廖正峰曾說過:“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愿意和老師親近,都有愿意聽從老師的指導,和老師攀談學習與生活的感受,和老師交朋友,強烈地期望著老師的愛。”魏巍在《我的老師》一文中也生動敘述了學生的這種“向師”心理,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這都說明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恰恰是把教師、學生及教材聯系起來的最佳過程。因而,我認為語文教師應集豐富知識和言行美于一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教師在學生面前要規范自己的言行,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強化教學環節,美化教學語言,更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美育的熏陶。例如,在學習《老王》時,我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啟發道:“楊絳說‘這是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我們要像作者那樣用善良去體察善良,多關注身邊的弱小者和不幸者,讓他們感受到頭頂上美麗的藍天白云,共同沐浴人間溫暖的陽光。”我還講述了自己真誠地幫助一個單親孩子,化解他內心對父母的怨恨,讓他明白父母無奈而依然關愛他的事情。相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善良互助的種子會在學生心中發芽成長。學生也會欣然接受文中的情感教育,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總之,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將知識能力的培養和道德情感的教育有機統一。只有“緣文釋道,以文傳情”,因勢利導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才能讓德育之花在語文教學中燦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