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學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適當采用鄉土教材,不僅符合教學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而且有助于學生認識鄉土和培養熱愛鄉土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選用鄉土教材,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系統性、準確性和生動性。只有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鄉土教材;系統性;準確性;生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2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152
“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圓。”祖國的每一塊土地都是可愛的,可我更愛自己的家鄉。為了建設好自己的家園,我們首先要了解家鄉的歷史。因此,鄉土歷史教學便成為中學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中學歷史教學注意教材的系統性、準確性和生動性。
一、鄉土教材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系統性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是奔著“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寫作目的。同時,他為我們鄉土歷史教學提出了一條原則:那就是“通古今之變”。
就我們沂蒙山老革命根據地來說,地處黃河下游中原腹地,上下五千年,縱橫數百里,可謂輝煌燦爛,源遠流長,歷史的發展是連續有機的,不同歷史事件的發生有其前因后果,只有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深刻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在“通”字上下一番工夫。
歷史發展的系統性,宏觀上可分兩大方面,一是“縱”向的通,一是“橫”向的通。
(一)縱向的通
所謂“縱”向的通,就是把歷史前后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進行順向和導向的考察,弄清歷史的來龍去脈,例如,史書上稱菏澤人“性強悍,負義氣”“激于義憤,遇事敢為”,這一歷史結論的產生,與歷史上菏澤地區多次發生農民起義是分不開的。唐朝農民大起義,首先爆發于山東,其中以黃巢為首的農民軍就起義于冤句,即,今天的菏澤;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在梁山和鄆城爆發了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明天啟二年(1622年),徐鴻儒在鄆城舉旗反明;清末曹州捻軍起義,并在菏澤附近大破清軍,殺死當時清朝親王僧格林沁。
當時還有震驚中外的“巨野教案”。“巨野教案”過程,1897年11月1日夜,陰云密布。十多個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闖進磨盤張莊教堂,殺死了德國神甫能方濟和韓理迦略。能、韓二人原本分別在陽谷和鄆城一帶傳教,因去兗州天主教總堂參加“諸圣瞻禮”,路此天晚而宿。張莊教堂神甫薛田資,主讓客先,安頓能、韓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資聽到動靜后發現情況不妙,倉皇逃往濟寧,電告德國駐華大使并轉德國政府。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發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軍艦多艘,強行占領膠州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懲辦了山東巡撫李秉衡、兗沂曹濟道錫良、曹州鎮臺萬德力、巨野知縣許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賠銀20萬兩,并在巨野、濟寧、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傳教士防護住所。從此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范圍,正如當時日本《外交時報》所稱:華政府于山東一舉一動,皆受德人指使,似滿洲之實權歸俄人掌握,彼山東之實權,亦將歸諸德人矣。
“巨野教案”意義,巨野教案已成為歷史長卷中的一頁,它記載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光輝史跡。也飽含著外來侵略的欺凌和恥辱,這一切將被中華民族后世子孫永遠銘記在心。
這就是以時間為順序,用從古到今的歷史事實來證明歷史結論。
(二)橫向的通
所謂“橫”向的通,也就是對大致相同的時代或者歷史階段的事物,事件進行橫向的對比或聯系,為了教學方便,對每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是相對集中分開敘述的,但它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該闡明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
比如,講三國時期鄆城歷史。為什么曹操以此作為根據地呢?這是因為鄆城縣地處中原,北臨黃河天險,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齊國大政治家管仲說鄆城“襟帶河齊, 控扼魯宋”果然,曹操依據它,很快統治了北部中國。再則東漢末年,國家四分五裂,割據勢力各據一方,彼此混戰,如果不先建立自己的穩固的根據地,是很難生存的。曹操到了鄆城后,為征戰奠定雄厚物質基礎,還注意保護和發展農業生產,讓農民和士兵實行“屯田”。反過來,曹操的“屯田”政策又促進了鄆城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
從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的相互關系中闡明歷史發展,有助于學生獲得一個完整的概括的印象。
二、鄉土教材要注意歷史發展的準確性
魯南是黃河文明的一個重要發源地。這些傳說有些是史料所查的,有得則是口頭傳聞。而歷史是一門科學,為了向學生傳授精準知識,我們對收集到的材料要認真審查鑒別。
如,巨野縣內“永豐塔”是遠近聞名的名勝。這座塔到底建于何時?對這個問題流傳許多說法。有人說,塔底兩層毀壞嚴重,時代久遠,應是唐初,有人說建于唐末;新編《菏澤地名》上說“建于五代周”;新編《魯西南史話》一書說“建于北宋”,對于這些不同說法,各持己見,何去何從呢?
我為此走訪縣文化館的有關人士,虛心向他們請教。他們終于給我提供了較為準確的資料,就是近幾年來經省地縣考古工作者反復考察和分析認為,從塔的下兩層和上三層新舊不同構造各異的情況來看,該塔石是跨時代修建而成的。塔建于五代后周的,因為年代很短,沒建成,北宋時期繼續建,才使得此塔臻于完整。
鄉土教材中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而只有堅持真確的原則,才不至于把歷史知識講得模棱兩可,似是而非。
三、鄉土教材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生動性
在講述北宋時期文學家王禹偁(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時,總有這樣一個故事。王禹偁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勤奮好學,九歲便能寫詩。他父親開磨坊,有一天,父親給當時的州議事畢士安家送面。正碰上畢士安讓他的孩子作詩答對,上句為“鸚鵡能言爭比鳳”,王禹偁在院子里聽到后,便順口大聲“蜘蛛雖巧不如蠶”。畢士安聽后連聲稱贊,說王禹偁小小年紀“精神飽滿,行將名世”, 于是便留下他,教他讀書。從這段文字中,既可以看到畢士安視才如子的情懷,也能看出王禹偁的超人稟賦。故事生動有趣,使人過目不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應該注意到教材本身的生動感人。為做到這一點,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將教材通俗化、故事化。在敘述歷史的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時,要對歷史情節、歷史場面、歷史人物的特征等做出有聲有色的描繪,給學生努力再現歷史的真實現象。
可見,歷史教學的系統性,能使學生對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有個完整的認識;其準確性則可幫助學生獲取科學的歷史知識; 而其生動性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