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鳳凰財經2016-11-22)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在2020年前完成的改革多達336項。就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而言,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目標,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它涉及很多方面的改革。其中的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與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調推進。在一個萬馬齊喑的環境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這也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提出、并得到實踐證明的看法。將它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改革,從來都是在不同理念、思想、方案之間的碰撞、砥礪和互補中前行的。(摘自吳敬璉為《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一書撰寫的序言)

(《第一財經日報》2016-11-18)
從目前海外并購受阻的原因分析,非經濟因素占了很大比重。亞非拉國家的法治環境不佳、歐美國家的排華情緒、國企的競爭中立性不足等、法律盡職調查和法律對策預案不足,都會成為阻止中國企業順利實現海外并購的通關狙擊手。中國政府一方面要提高立法技術,從法律規則設置上防止國內法淪為東道國指控的法律事實,在軟法方面加大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服務機構改革。中國企業自身在國際化全球化進程中要提高法治意識,主動充分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無論中國政府、中間組織,還是企業要做的,都是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做好法律評估和法律預案、堅持尋求法律救濟、嘗試并靈活運用各種國內外法律工具去完善自身法律體系和機構設置、掃清跨國并購道路上的法律障礙。
(《投資快報》2016-11-16)
近年來,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互聯網金融和金融創新的迅猛發展,金融機構業務創新與交叉融合不斷深化,我國的金融監管環境正發生重大變化。目前我國“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機制,明顯不適應未來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應該加快改革。金融監管逐步由機構性監管體系向功能性監管的轉變將是一個必然趨勢。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總體改革框架建設,一是應當學習和借鑒各主要經濟體金融監管改革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強化金融安全,防范系統性風險;二是要適應現代金融綜合化發展趨勢,建立統籌、協調、高效的監管框架,從制度上消除監管競爭和監管套利問題。
(《上海證券報》2016-11-17)
城鎮化是中國未來最大潛力空間所在。通過長期的城市建設,我國城市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問題在于很多規劃還不盡合理,城市空間的布局、基礎設施的質量、建筑物的擺布與設計、生態景觀的安排、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的融合等等,都還有待優化升級,這些都將催生出大量的市場空間。我們的空間很大、潛力很大,但要把這些轉化為實際的增長,必須更新理念,擺脫傳統思維和路徑依賴,擯棄用舊方式方法再現高增長的想法,從自身現有的優勢中挖掘增長空間,從當前發展所處階段的基本規律中尋找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這些之所以能夠實現,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基礎性制度構建,用法治營造發展的良好環境。
(《21世紀經濟報道》2016-11-23)
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區差異較大的國家,不同地區的個人只能適用同樣的免征額,顯然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但是,希望全面大幅度提高免征額并適應全國各地的實際又幾乎不可能做到。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作為標準扣除的免征額之外,個人所得稅制還應該有專項扣除,以更切合每個人和家庭的具體情況。衣食住行支出是個人和家庭簡單再生產不可或缺的。標準扣除應該能解決個人和家庭再生產的基本問題,專項扣除可以解決個人和家庭再生產的某些大筆費用支出問題。衣食住行支出水平會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上漲。標準扣除的動態調整關系重大。